家庭心理咨询师莱曼·怀恩(Lyman Wynne)指出:“只有在亲密关系变得难以实现之后,亲密才成为被大家公认的心理需求。”确实,工业化的来临以及随后很多“后现代”城市的崛起,引发了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变。工作和家庭被分开,与此同时,我们变得更独立也更寂寞,更需要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相反,以往当人们生活在紧密的社会网络中时,他们更追求自己的空间,而非相互进行亲密的对话。当袓孙三代住在一个屋檐下,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位置时,家庭成员更容易遵守礼节,保证别人的自由和决定权。虽然大部分东西是共享的,但每个人都有一些私人的东西,一个私人角落:最喜欢的咖啡杯,一个靠窗的座位,或者安静地在厕所看书。从东京到吉布提,再到纽约皇后区,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的人们,或者由于经济条件限制被迫住在一起的人们,往往不会寻求更亲近的关系。当人们的生活彼此交织,就不存在要超越的距离感,他们也完全没有兴趣接受西方中产阶级理想的亲密关系,因为他们与家人的生活本来就已经交织在一起了。
亲密关系已成为日益孤立的现代人的稀缺品和奢侈品。有些时候,我们“伸出手去,触碰他人”的欲望已经达到了宗教狂热的程度。就在今天早上,在我写下这些想法的时候我家的电话响了,我没有去接。随后我的手机就响了,马上我的电脑发出了提示音,提醒我有新邮件。在我的个人电话也发出刺耳的声音之后,我放弃了接听,不让自己被别人“接触”到。在能够即时通信的世界,我们希望所有这些小玩意儿能加强我们之间的联系,希望各种各样的技术设备和手段成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补充。在社会的狂热之下,被掩盖的是人与人接触的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