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情感规划,你做了吗

在上一章中详细剖析了人们在恋爱中的常见思维误区,当我们颠覆了过去的一些认知后,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是:你究竟需要一份什么样的感情?你该如何得到你想要的感情?

就如同年轻人刚迈入职场的时候,心怀惴惴,非常需要一位高人给自己制定一份职场规划,便于一步一个脚印去执行,爱情也是相同,需要设计一堂爱情规划课,才便于在追求爱情的过程当中,不至于误入歧途。

2.1.1明确自己的价值

一切需求的明确,都是从认知自己开始。我们生活了十几二十年,自认为对自己认知得非常清晰,直到面对一些冲突或者结果跟预期产生巨大差值的时候,才懂得回头反思自己的认知是否出现了偏差。

之前受邀参加某相亲网站的线下论坛,发现参加以相亲为目的的线下交友活动多是女孩子。在进行完主题演讲后,在场有很多人问:“老师,你认为现在社会为什么有这么多剩女?”我当时的回答很温柔且义正词严:“‘剩女’这个称谓就是社会对广大女性的偏见,面对爱情就应该宁缺毋滥,女孩子不应该受这些偏见所裹挟,应当坚持自己的观点。”其实,上述这些话的真实目的是为了安抚在场各位观众的情绪,因为实话太残忍,说出来后怕是会被人打……

实话是:刺女的本质原因是,眼光到位了,实力没跟上。

很残忍对吧,然而这就是很多人剩下来的真相,对自己的认知出现了偏差。

对自己的认知,一方面是明确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是明确自己的需求。

在上一章的吸引力评估内容中,我们把价值分为了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基本涵盖了繁衍价值、生存价值、情绪价值、性格价值等主要领域。

在网络上有一种很流行的评估价值的方法,叫打分制,就是日常我们听到的“七分女”(网上评分为“七分”的女生是理想的女朋友)、“六分男”(网上评分为“六分”的男生是最佳男朋友),虽然这种打分方式太过于简单粗暴,不过也是一种迅速评估自己价值的好方法。

这是一个不太精确的算法,按照繁衍价值(外貌),生存价值(财富、社会资源),情绪价值(会聊天、会互动),性格价值(上进、温柔、果断等),总分10分,每个小项2.5分,根据自己的标准,可以简单评估一下自己和自己心仪目标的得分。

婚姻也好,爱情也罢,很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棋逢对手,旗鼓相当。双方在价值总和上是否基本匹配,决定了这段关系维系下去的成本,古代人所讲究的郎才女貌,门当户对,无不遵从这一原则。

当然,这个原则下,人们会有两个误区:第一是单一价值论,举个例子,认为我找不到女朋友就是因为没有钱,没有人喜欢我就是因为我不好看,等等。类似这种想法就是典型的自我设限,把多元的价值标准变成一元思维,从而在这个局限的思维中变得一蹶不振,不停否定自己,自卑且封闭社交圈。

(沟通中出现的一元思维误区)

第二是眼高手低,强行去接触与自己价值相差太大的目标对象。当然,人们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都是想要向上兼容的,都是想找寻价值比自己更高的对象,其实这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出现了对自己价值评估过高的情况,就很难再找到合适的对象,用句通俗的话“你喜欢的,高攀不起;喜欢你的,你爱答不理。”这种情况的优点是有利于鞭策自己个人能力的提高,但建议这个分值的差值,尽量保持在两分之内比较合适,否则就容易出现自怨自艾的情况,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非常优秀却找不到合适的男/女朋友。

所以,情感规划的第一步,就是做到不卑不亢,清楚自我认知,既不妄自菲薄用一元思维评价自己,又不眼高手低将择偶标准设定太高。

2.1.2明确自己的需求

确定自己的价值后,第二步要做的是明确自己的需求,也就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这个过程一点都不简单,在用户调查中我们发现对这个问题,其实很多人都没有仔细思考过,当被问到“你理想中的恋人需要具备什么特质”的时候,得到更多是一些模棱两可的回答,如“温柔贤惠的”、“阳光帅气的”、“可爱的、秀外慧中的”、“有责任心的”,当他们被问到“什么样的才算贤惠,具体场景是什么”、“有责任心指的是在哪些方面”问题回答时,更多的是一种概念上的憧憬,而非真实可执行的标准。

发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因为一直以来,我们缺少对自己需求的拆分过程,没有剥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自己的需求影响,找到自己的内核需求。

1.社交需求

社交需求是最大的影响源,这也是当下社会很多人在恋爱中表现出情商较低,无所适从行为的原因。很多家庭是这样教育子女的:在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都被告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孩子你可千万不要早恋,别耽误学习”。而孩子毕业一旦进入工作岗位,马上又进入了催婚模式“你看你的同学小王、小李、小张都有对象了,你也该抓紧了”。家庭和学校教育同时都对这一方面的感情需求进行压抑,导致目前很多成年人面对感情,也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成为现在80后和90后离婚率上升的原因之一。

在评估自己恋爱乃至工作当中的很多需求时,其实都不是自己的真实需求,比如每当过年的时候,都会有一群七大姑八大姨围着自己问“有没有对象”“对象有没有钱长得好不好”“什么时候打算要孩子”。我们疲于应对这样的问题,而且会因为这种压力衍生出一种并非源自自己内心的需求:“我年龄不小了,我该谈恋爱了”当你保持着一种社交压力去择偶的时候,往往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

人生当中做出的很多选择多数是源于外部刺激,比如高中时候的好好学习,比如结婚后的生孩子。爱情也是一样,我们想要找一个工作稳定,门当户对,这是来自于家庭的需求,是一个稳定的基础。但是如果你没有找到自己的内核需求,可能就会导致一个悲剧:在你结婚甚至生子后,经过漫长的时间,你才慢慢醒悟到自己在一段感情中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但是那时的处境,你再想打破重来,恐怕就没那么简单了。

2.内核需求

内核需求更多是源于双方三观契合,也就是对外界的人和事认知要一致,否则就很容易在日常生活中衍生冲突。之前在我的情感咨询经历中,有过这样一个典型案例。

问:

宏桑你好,现在我有一个困惑,我跟男朋友在一起三年了,目前是同一所学校的大四学生。我们两个人的家庭都在湖南的一个小城镇,我毕业后想回家考公务员,而且父母也比较支持,但是男朋友一心想去北京发展,说北京有更多的机会,不想回到家乡,我担心在大城市生活压力太大,可他对这方面很坚持,不肯退步,我现在不知道怎么办,如果没法在一个城市工作,是不是要面临分手?

答:

这段感情分手的概率很大,很本原因不是要去哪个城市发展有分歧,而是对于未来生活的态度不一致。本质上他是一个挑战型人格的人,每一个阶段都会要求自己胱离舒适圆,去挑战更多的目标,所以在他心目中,北京是最佳选择。而你是一个安逸型人格的人,对你而言,家庭,陪伸,安全感是核心词汇。这神认知差异会让你们两个面临现实婚姻生活的时候,处处有冲突,大学期间恋爱甜蜜,只是因为象牙塔环境掩盖了很多冲突。

像上述这种因为三观不合导致相处困难的案例,不在少数。

牵个最普遍的例子,很多情侣因为“联系频率”这个简单的事儿而分手,在我最近的学员里就有两例,一侧是某个男学员地怨女朋友要求每天都要视频通话,而且每次都要一个小时左右,实在是不堪重负;另一侧是某个女学员“吐槽”男朋友安全感太低,每天都要让她报备去哪儿了,跟谁在一起,这种监控的感觉让人党得索然兄趣。

类似于这神双方对于相处模式的定义不同,导致恋爱后感情质量极速下滑。所以在恋爱之前,最好跟你的恋人描述一下你理想中的具体恋爱场景,具象化一些自己对于恋爱的真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