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的智商是决定其价值的第一权重。一个人的智商高低直接决定了他在生存博弈中到底能够走多远。但是一个比较令人失望的消息是:人的智商是天生的,智商和经济情况、社会阶层、家庭背景,甚至教育程度都没有关系。有些人误以为教育程度越高,智力就越高,这其实是不准确的。教育只是筛选人的一个办法,可能会将智力相对较低的人挡在不同的门槛外,但教育本身是不能提高人的智力的。心理学家认为,目前人类还没有找到一种可以有效提高智力的办法,所有那些号称可以开发孩子智力的东西其实多数都是忽悠,就算能够提高,也只是提高记忆力而已。
心理学家还发现,长期以来高智商和低智商在人口中的分布基本是固定的:如今人口中智商最高的1%,和200年前相应的1%人口一样聪明。男人同女人相比,高智商和低智商的比例都比女人高,换言之,特别聪明的人里面男人占多数,而在特别笨的人里面男人也比女人多。这和人们的传统印象一致:有成就的科学家多数都是男人,而特殊学校里的智障人士也是男性居多。
一个人要想有比较大的成就,那么他的智商必须要超过120.这是你想在某一领域达到一定成就的必要条件,可惜的是只有10%的人才能达到这个标准,所以高智商的男人是很稀缺的。好消息是,如果你的智商超过120.那么具体是130还是140就不那么重要了,因为此时限制你成功的已经不是智力因素,而是其他方面的因素了。
美国有一本充满争议的畅销书,叫《钟形曲线:美国社会中的智力与阶层结构》,这本书把智力和社会地位直接挂钩。在批评者看来,这本书在政治上是不正确的,因为它号称黑人的智力平均而言比白人低了15点,所以社会底层多数是黑人。但是在赞同者看来,这本书有长期实验数据做后盾,因此是真实可信的。
书中把正常人分成三类,一类是智商在75~90之间的低智商人群,一类是智商在110~125之间的高智商人群,一类是智商在90~110的普通人群。研究表明,低智商人群陷入贫困的概率是高智商人群的5倍,犯罪的概率是高智商人群的7倍,养育私生子的概率是高智商人群的4倍,需要吃社会救济的概率是高智商人群的8倍,拿不到中学毕业证书的概率是高智商人群的70倍。
现在我们知道了一个人的智力同其社会地位关系重大。但是,决定智力的主要因素是先天遗传,还是后天培养呢?要想知道这两者各占多大的比例相当困难,因为没人愿意把自己的孩子拿来做实验。幸好心理学家等到了另一个好机会。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恰好是性解放的时候,在法国产生了大量被遗弃的私生子,此后这些孩子分别被送到了不同的养父母家庭。研究者就以这个群体作为实验对象,进行了一个叫“交叉抚养”的研究。孩子的亲生父母和养父母按照社会经济地位(简称SES)排序,被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级别。下面的表就是研究结果。
孩子的IQ,摘自《DNA和命运——人类行为的天性和教养》
结果发现,生于高SES家庭的孩子,其IQ比生于低SES家庭的孩子高了足足16个点,这是非常惊人的差距。而高SES家庭收养的孩子,其IQ比低SES家庭收养的孩子高了12个点。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是:最好的情况是生于高SES家庭的孩子被同样是高SES的家庭收养,最差的情况是低SES家庭出生的孩子被低SES的家庭收养,这两种极端情况的IQ相差28个点。而数据显示,高SES的亲生父母作用比高SES的养父母更大。
我们都知道遗传的作用很大,下面的这个实验会告诉你,遗传的作用比你想象的更大。
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教授布沙尔,有一天无意中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新闻讲的是一对从小失散的双胞胎兄弟成年后重逢的故事。这对双胞胎兄弟在出生只有几星期之后就分别被不同的人家收养。一直到39岁,他们中的一个才知道原来自己还有一个双胞胎兄弟。经过一番努力,他们最终重逢了。于是令人吃惊的事情也随之而来。
他们的养父母给他们起的名字都叫“詹姆斯”,他们都曾有过一位叫琳达的女朋友,最终都和一位叫贝蒂的女士结婚,他们都有一个儿子,名字都叫艾伦。俩人都开雪佛兰汽车,都是烟瘾很大的烟鬼。除此之外,俩人的性格、脾气、智力几乎一样,当然长得也是一模一样。
如此多的巧合自然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布沙尔教授就带着他们俩参加电视访谈节目,很快引起了轰动,结果大量被分开抚养的双胞胎纷纷给布沙尔打电话,要求他也对他们做一番研究。就这样,布沙尔最终找到了120对被分开抚养的双胞胎。对心理学研究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实验机会。
布沙尔通过研究发现,智商(IQ)的遗传相关性在75%左右,即一个人聪明与否,75%是天生的,后天环境只能改变25%。而智商又是一个遗传性很强的因素,即高智商父母生的孩子更有可能获得高智商。由于两个人结婚并不是随机的,智商是人们在选择配偶的时候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于是高智商的人和高智商的人结合,低智商的人也选择低智商的人,这就进一步加大了智商的差异性。
不过智商测试只是逻辑推理和空间想象力测试,不能测试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而一个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与智商同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