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产生美感。
这句话人人都懂,但要深刻领悟,恐怕真的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我的体会,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相处当中,这绝对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至理名言。它不仅适用于同事之间、朋友之间、父母儿女之间,同样适用于夫妻之间。
也许有人会不以为然:夫妻住同一屋檐下,睡同一张床,讲求的不就是亲密无间,干嘛还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既然都有距离了,还结什么婚,做什么夫妻?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在这里,我想先举两对夫妻为例。
大飞和小青是公认的金童玉女组合,大飞英俊,小青娇艳。恋爱那会儿,他俩是爱得天翻地覆,…天到晚就跟连体婴儿似的黏在一起,只要大飞出席我们的朋友聚会,小青绝对就像他的影子似的跟来了。两人经常在大庭广众之下相拥亲吻,旁若无人。起先我们都觉得肉麻,后来也就慢慢习惯了,每回看到他俩水乳交融似的爱法,我就忍不住检讨自己:好歹也爱过好几回了,怎么那份情始终也无法像大火一样熊熊燃烧起来?是自己太冷血,还是对方魅力不够?后来,这对“如胶似漆”结婚了,两人在公众场合照例是一对连体婴儿。作为男人,我一如既往地羡慕着、自责着。在一段历史时期内,我和身边的朋友都把他俩当成神仙眷侣模范夫妻的成功个案传诵着、研究着、借鉴着。直到有一天,大飞形单影只出现在我们面前,我还无法相信这对神仙眷侣的童话故事已成过眼云烟。如今想起来,大飞的话言犹在耳:结婚真是一座坟墓,恋爱阶段的浪漫甜蜜全被婚后生活的琐碎乏味所埋葬。以前对女友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婚后当她天天穿着邋遢的睡衣睁着惺忪的睡眼躺在你身边,那份新鲜感神秘感一下子就荡然无存了。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闹已成家常便饭。多少次午夜梦回,他都怅然若失:昔日那个娇羞动人温柔妩媚的女友哪去了?
我还认识一对夫妻。丈夫林海,一直北漂,频繁跳槽于各大媒体,多年来住出租房;妻子文燕是高校老师,住在学校分的单身宿舍里。他俩刚结婚那阵子,没钱买房,所以在一个城市里过起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平时大家各忙各的,各自守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每到周三和周末,要么林海来文燕的宿舍小聚,要么就是文燕到林海临时租来的斗大的“新房”里团圆,七八年来风雨无阻。起先,我们都不看好他们这种游击队式的夫妻生活,一度断言不出两三年,倘若他们还不买房,必定劳燕分飞。谁曾想,他俩的游击生活过得还有滋有味,什么“七年之痒”、“八年之痛”这些寻常夫妻必得的流行性感冒全都彻底免疫。前不久他们终于有钱买房了,两人商议,大房人住以后,还保留各自的根据地,周一到周四还是各自为政,周末和节假日才实行集团军作战。有一次和林海喝酒,我忍不住问他夫妻关系保鲜的秘诀,林海神秘一笑,扔下一句话:距离也是一种爱。适当地过一下牛郎织女的生活,对提高夫妻生活的新鲜感和欣喜感不无裨益。
林海的话对我启发很大,看来距离也是一种爱。没有了距离也就没有了思念,也就少了一份牵挂,缺了一点爱意。如影相随的,只是你的影子,是粘在身上的胶布,可谁又会爱上自己的影子,谁又会对一块冰冷的胶布产生爱意呢?国外有人就做过调查,发现远洋渔船海员的夫妻关系是最为和睦融洽的。这是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丈夫经常在外漂泊,和妻子两厢厮守的时间不多,当夫妻天各一方的时候,思念就会在彼此的心中生根。此时此刻,夫妻之间本来渐趋平淡的感情反倒升华出一种浓浓的爱意。在这里,我不是鼓励丈夫都去当海员,也不是提倡夫妻之间刻意搞什么两地分居,异地相隔,而是主张彼此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感、紧张感。所谓,亲密有间才能进退自如,给对方多一点空间,也是给自己多一点自由,给这份感情多一点希望。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也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夫妻总是呆在一起,是彼此之间丧失新鲜感产生厌倦感的原因。在《丈夫这东西》这本书里,渡边就提议,只要不对抚育孩子产生影响,夫妻应当尽量外出,去五光十色的场所结交各式各样的人。如果条件允许,夫妻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住在相距一段距离的地方,在周末相见;
双方各自过自己的生活,想要见面的时候再见面。渡边淳一这里提出的实际上是周末夫妻的概念。我前面提到的林海和文燕在婚姻生活中奉行的就是这种平日不见周末再见的夫妻相处之道。另外欧美一些国家的夫妻还出现了同住不同床的“分床夫妻”,即除了做爱在一起,其他时间大家各睡各的床,据说这也是提高夫妻生活新奇感的秘方之一。在这里,距离是真正的产生了一丝妙不可言的美感。
在人类的各种情感中,思念是一种虽苦却甜的美好感受。当思念的长笛响起的时候,你刻骨铭心的那个人,必定不是你日日必须面对的人。思念的前提是距离,时间的距离,空间的距离;思念的结果是爱,更为浓烈的一种爱,更加投入的一种爱。
所以,泰戈尔说得好啊,我一次又一次的离开,是为了一次再一次的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