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女”这个词,是前几年流行起来的,不广泛,严格来说也不科学。既然在一定范围流行,姑且也这样称呼吧。“剩女”的含义大概是指那些超过一定年龄尚未出嫁的女性这一群体。其实,所谓的“剩”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也纯粹是一个外界强加给她们让她们有一种紧迫感罢了。什么是“剩”?当然没有标准,只是人们以世俗的所谓最佳结婚年龄标准来衡量,实际上根本就不存在所谓“剩”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她们的情况千差万别,原因自然也各不相同。归结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类型:“条件过高”,企求完美
很多条件很好的女孩,当错过最佳结婚年龄后,自己的择偶思维往往都会成为定式。那就是自己确定的择偶条件:相貌、人品、学历、职业、家庭、收入,方方面面都要达到自己理想的标准。殊不知,人无完人,企求完美的结果,是错过了一次次机会,最终在不知不觉间将自己给“剩”下了。
“宁缺毋滥”,“剩”者不悟
既然没有找到自己心仪的男友,也不能放弃自己的标准,因为原本不是自己的问题,而是没有适合自己的男人。有梧桐树,不怕招不来金凤凰。死抱着“宁缺毋滥”的心态,不想把自己的择偶标准降低下来。既然当初确定的无车无房不嫁、非成功男士不嫁、身高体型不健美不嫁、没有相应学历不嫁,那么今天也决不把自己打折处理。
过于自我,不切实际
之所以会对择偶有极高的条件,当然是基于对自己的认识。在对自己的认识方面,“剩女”往往自我感觉良好。看看那台大型生活娱乐节目《非诚勿扰》中的那些女嘉宾的择偶取向,那些认为自己具有高学历(其实不过就是本科生或研究生而已),对打工者、大学生村官、乡镇长,似乎都不放在眼里,即使自己就是从农家走出来的,也认为是山沟飞出的金凤凰,目标也在那些所谓成功的男人身上。结果往往是:女方恨不得立即与男方牵手,而男方却牵了别人。这就是婚恋中那句大白话:“人家看上你的,你没有看上人家;你看上了人家,可人家没有看上你。”专家的分析
“为什么《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爱情连连看》等相亲类卫视节目这么火爆?其实正迎合了‘剩女’们的需求。”专家们认为,“剩女”现象在全国其实是婚恋状况的一个普遍现象,实际上,这些女性大都是优秀的,她们学历高、素质高、收入高,有的家境好,还有留学背景的等。那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社会因素。“时代背景影响较大。”专家认为,大中专院校应届毕业生找工作,几乎所有专业的女毕业生都会遭遇“门槛”:单位拿出以女生不适合这项工作、这种工作很辛苦等各种理由。本科毕业找工作难,继续深造读硕士、博士,但由于周围环境的渲染,导致这些“女硕士”“女博士”变得让人不敢接近。
毕业后进入职场,刚好是事业起步阶段;高生活成本,迫使她们必须努力工作,但这时已经进入大龄行列,不得不在事业和婚姻两者之间选择或平衡。此外,社交面窄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工作环境里的男生太少,难得的合适人选可能都已经结婚;加上工作压力、对网络虚拟世界的依赖等原因,也致使她们的交友面变窄,等到欲找“另一半”时,已成为“剩女”。
其次,传统观念所致。婚姻专家分析,尽管社会已迈入21世纪,但因传统观念影响、世俗眼光和社会舆论,许多男青年在寻找对象时,选择比自己小、学历比自己低,会做家务(顾家)的女性(贤妻良母型);女青年在找对象时也一样,总希望男方在年龄上比自己大、各方面比自己优秀,有自己独立的工作、自由空间等。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在城市工作的许多女性,不仅工作单位好,学历方面也毫不逊色于男性。在城市工作的男性,特别是那些学历较高、工作单位好、收入稳定的男性,除非十分挑剔或者身体方面有缺陷,都很容易找到对象。比如机关、事业单位,没有找到对象的大龄男青年,比同龄女青年少得多。
再次,女方主观原因较复杂。专家分析说,每个人有不同的情况。从这些相亲节目或相亲会来看,一些大龄女青年不仅本人很优秀,父母的家庭条件也很好。她们之所以迟迟没找到对象,往往与她们自身条件太好及家庭影响有关。由于条件好,她们不肯降低择偶标准,加上一些独生子女很自我、很挑剔、有先天优越感,都希望门当户对,不够包容,有时仅仅发现男友与自己观念不同,就会产生疏离情绪、不屑对方。还有一些女性存在攀比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