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一个人为何如此困难

看完这几章女人所说的话(虽然不时表现出幽默和力量),不禁使我们痛苦地问道:为什么爱是这么困难?许多女人都说,她们的感情已经透支了,但这些人大多仍愿意再试试看,再找找看。这是因为爱情是人类基本的渴求;还是因为女人从小受到的社会教育要求她们把男人的爱视为自己的命运,无论她们有怎么样的经历,仍然相信她们必须想办法达成梦想?而其他的梦想,对她们而言就没有那么真实吗?(4)

这些和女人同住的男人,从小就被灌输万宝路男人(被理想化了的孤僻男人)和单身的电影英雄形象。这种形象的男人不愿承诺、信奉自由的理念——不受男女关系拘束的自由。所以,大多数男人在和女人有了关系之后,表现得很矛盾。这使得女人在情感上处于备战状态,她们要对抗的规则是:不要绑住男人、不要要求专一、如果你缺乏安全感,一定是你出了问题等等。

在男性意识形态的定义下,女人需要男人的程度,大于男人需要女人的程度。这使得女人在面对男人时,心理上处于挨打的地位。女人得抓住男人,但不能露出太过需要爱情的样子,也不能抱怨男人没有给她们情感上的支持,或是蔑视她们等等。

在大多数约会关系之中,男女之间的权力失衡状态(亦即男女之间谁较为抢手),早已成了不争的事实。在女人心中,一直围绕着一个问题:“这是爱情,还是他在利用我?”女人出于现实,害怕被人玩弄然后弃之不顾,觉得自己被人占有,但是情感上仍是开放、钟爱男人的。和男人见面,做爱/交朋友,仿佛走入一段惊恐、未可预知的地道中,也许有一些惊喜,但多的是坑坑洼洼的伤痕。的确,有时候女人会想要结婚,只是为了要逃离所有在单身生活中所受到的鄙视、无止境的寻找和尝试以及心中的猜疑和恐惧。然而,恋爱会变得这么危险是男性意识形态和双重标准作祟,而不是因为女人需要认识对方一段时间,才能学着去在乎对方。

女人应该做多少让步

有位女性说出了她对单身的想法:

“单身女人渴望得到对男人的安全感,却可能因此赔上自己的自尊心。她们义无反顾地设法满足男人的种种需要,完全不顾她们本身合理而且正确的需要。例如,她们只约会一次便和男人上床,希望男人会爱她们、亲近她们、和她们结婚。但是这个方法不管用,女人在这一路上受尽了无数苦处,真是令人痛心。女人应和着男人的需求,相信男人对于爱情和婚姻的那一套看法是正确的,却不敢面对真实的自我。她们害怕一旦说出真正的希望和梦想,就会被男人抛弃,所以对男性文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她们应该更相信自己才对,她们的想法顾及了为人的尊严,意义深远。女人应该定下自己的标准,不要再盲从男性的那一套。”

为了做出正确的抉择,为了要确认对于爱情的正确观念,为了要知道她们是不是清楚地评估了生活中的大小事件,许多女人真正感到情感透支:“在和一个情人分手之后,我会很消沉或很悲伤一阵子。刚开始那几次,我还以为我会死掉,但我大概是慢慢习惯了。好像年纪越大,就越容易熬过去似的。这一长串的爱情关系(即使其中有些人后来成了好友),我说不上和他们好到哪里,但是想到这些事情实在让我难过,它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许多女人的性关系相当悲惨,甚至相当低劣(然而很少有人愿意这样说),而又有许多男人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他们可以随时轻松地甩掉一个女人,诱惑另一个女人,嘴里谈着爱情,却从不觉得他们有责任讨论一下承诺什么是未来的计划。他们几乎没有想过要与人分享,因为男性意识形态中“孤僻的英雄”一直在发挥着影响力,不将女性视为具有同等权利的人。所以女人的尊严,便在与男人交往过程中一点一滴地磨蚀了。

女人常觉得自己不但在生理上,而且是在心理上被男人占了便宜。男人的行为,恰恰反映了文化促使女人采取男性意识形态(虽然它的爱情以及性爱观和大多数女人心中的信念差别很大),而且这种意识形态还倾向将许多女人的信念认为是可笑的,或是在“心理上有缺陷”。

但是许多女人明知这个情况,却仍采用了男性意识形态,因为她们觉得自己没有其他路可走。她们觉得女人终究是非得结婚不可,而且,她们会受到男人的邀请和青睐,所以女人就自然地爱上了男人,于是这个循环又开始了。

最后,这一切会导致性关系衰竭(如这位女性所说):“我的确相信许多女人都有爱情方面的问题。道理很简单:爱必须付出大量的精神和能量,而且是不断的付出。这可能会导致‘性关系衰竭’(这是我刚想出来的名词)。”

男人的单身关系模式

“你想要忘掉这一切痛苦的往事,继续走下去,但是,生命到底是不是像场游戏一样?一件事情就能影响你的想法、改变你的生命观点?还是可以就这样忘掉它,把一切都掩埋起来?”

这是个计谋,让女人觉得她在和男人见面,或开始发展一段感情时,如果不和他上床,他可能会掉头而走。但如果她真的和他上床,他可能会觉得她很随便,或者不尊重她,而且仍可能从此以后不再联络,使得女人进退两难。更糟的是,女人根本无法评断两性关系:女人几乎没有机会好好想想她们真正的感受,因为她们忙于应付男人的偏见、刻板印象、或是不屑的评语。在真正的评断之下,男人可能会变成潜在的敌人:他想尽办法要得到某些东西,而她怀疑自己是不是被人占有。

在单身世界中,无限竞争和扩张的男性模式已经愈演愈烈,使得单身女性受到极大压力,非得配合他们的系统来取悦男人,并且变得更坚强不可。单身女人常对于男人会不会弃她们而去这件事感到焦虑:刚开始,男人似乎充满爱意,接着很不友善地离去,然后又变得充满爱意(同时坚决地否认他有任何不对的地方,而且不懂“为什么她这么不稳定,常常要问他到底是爱她还是为了性而来的”),在这种情况下,女人怎么能爱上男人呢?

在单身关系之中,男人对女人的不屑和对立的举动,似乎变本加厉。本书中所记载的约会关系,男性种种无礼的举动,正反映了近年来愈演愈烈的情况。这些粗鲁的行为,不啻明目张胆地显露出男性的权力和轻视,既然女人毫无权力,即使男人待她粗鲁或冷漠,她也无力反抗。

在没有承诺、起伏不定的两性关系之中,男人在做爱后随即离去,不打电话,兴致来了才联络,行程无法掌握,但仍然期待女人随时等着他,所以女人常觉得她无法喜欢男女之间的关系,甚至不知道这到底称不称得上是段关系,或者是它的定位在哪里。那种“我值得有个女人来爱我并且好好待我,但是我不必好好待她”的态度变得非常普遍。就如一位女性所问:“他们是紧张害怕才这么刻薄,还是有人教他们要有大男人的样子就得这样?”在许多男人的心目中,女人的形象似乎一下子从50年代,如果没有做妈妈就不算是好女人,跳到性革命后的看法,认为既然大多数女人在婚前就有性经验,而且在家庭之外另有工作,所以她们是坏女人,不必对她们太好,可以予取予求(“她们只值得我们这样对待”),因为当她们进入男性世界时,已经放弃作为家庭根基的角色了。他们说,骑士风范是超量、额外的付出(但他们通常忘了女人对他们额外、超量的付出——把他们当成重要人士般,专注地聆听他们的看法、在情感上支持他们等等),就如我们所见,在某些情况下,他们对待同床共眠的女人,还不如他们对生意上有往来的人那般尊重、有礼。

许多男人都有个模式,首先对女人大献殷勤,直到她感兴趣,开始投入,相信他们,喜欢他们为止,然后就变得(无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难以捉摸、满不在乎,而且不稳定(是因为他们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疆域吗)。如果女人抱怨这种情形,男人可能会提醒她:“我很好啊,你在闹个什么劲?”言外之意是:“你最好停下来,不要再表现出一副神经兮兮样子,老是缠着我不放,我本来以为你跟别的女人不一样。”所以,男人的行为一方面引起了女人怀疑到底是哪里出了差错,一方面又看似理所当然。在这些情况中,男人常常指责女人“毫无理由地攻击男人”,事实上,是男人在进行一场无形的扩张。

男人依循调情、引诱,讲些漂亮话的过程,是不是只为了要征服女人呢?不,这是因为他们还想从女人身上得到崇拜、感情和体谅。

这也就难怪许多女人对这些情况感到非常生气,她们也许知道这个系统对她们不利,把许多重量都压在她们身上,而且这个系统的运作方式并不公平。但是,当一个人听到男朋友责骂或者嘲讽她的看法时,知道这些道理并无大用。

这么说来,女人希望男人承诺似乎也就不足为奇了。就如某位女性所说:“结不结婚都像是置身于丛林之中,但至少结了婚之后,你会置身于私人丛林之中。”(5)

情感约定的真实面貌

由于男人在单身关系中造成了心理不平衡的状况,使得女人不禁自问:“他到底满不满意?他还爱我吗?他今天的心情怎么样?”而不是:“我到底满不满意?我觉得怎么样?真是这种爱情关系吗?”毕竟,女人早已习惯于让男人定下规则、判断现实,而她们只要调整她们的生活加以配合即可。即使她们明知这个情况有多么不合情理,仍会觉得她们应该留下来,因为社会施加重大压力,要她们“找个男人”。

讽刺的是,男人在非婚姻关系中,似乎比在婚姻中更有权力(这的确很讽刺,因为女性主义者一直在反抗男人在婚后拥有女人的这个概念)。这是因为在单身关系中,除了隐然可见的性别歧视、情感骚扰、无人聆听等情形外,男人手中还握有王牌——可以将两人的关系完全私密化——他的去留永远不必受到大众评说,但是如果他要离婚就不同了。所以男人觉得他对两人之间的关系不必负担任何责任,可以随意胡搞(6)。如果他要分手,自由和独立的意识形态甚至还会把他当做是英雄,他被视为在追求自己的内在需要和自我的存在(因为她想把他绑紧)。如果他神秘地消失或挑衅地提出分手,不多作一句解释,会使他看来像是“毫无理由的反叛”,情况会更加有趣。而且,外人大多以为是这个女人太难相处,或是她被人遗弃很是可怜,而很少想到可能是女人提出分手要求的。

这就是情感约定的真实面貌。男人的权力和地位都高于女人,然而,他们不但没有设法补救,创造使双方平等相处(因而让爱交流)的环境,却反其道而行,抓住每个机会提醒女人男性对于自由的需求。这些行为是有目的的,因为男人要控制、统治女人。他们这一辈子都在听别人警告他们说,“别让女人占了上风”,不然“她就吃定你了”!男人必须随时强调他们的统治权,“让她知道谁在当家”!

许多女人对这些陌生的守则感到困惑,浑然不知前面有场游击战正等着她们(她们以为情侣总是在谈情说爱),心中怀疑为什么在感觉上,她们所爱的人好像在利用她们来做打靶练习似的,令她们感到无比的痛苦。而两性关系私下的面貌,更令人扼腕叹息:无论发生什么事,只有男女当事人看到而已,所以即使男人作风卑劣,有违正义公平的原则,也不会有任何一个证人。然而,女人自己对于事实经过的看法又常被男人嗤之以鼻,说她是“反应过度了”。女人所受到的情感暴力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男人所作的,但这些很少被人看到,更遑论受到社会的惩罚处置。而且无论男人怎样胡作非为,一旦分手,男人总是看起来像是“赢家”,男人除了会受到女人本身的叱责外,不会受到任何人的批评。而且大多数如此作为的男人,似乎都不曾感到罪恶。

男人能够深爱一个女人,但仍视她为次等人吗?这合理吗?是不是如果男人很“伟大”,在工作上和社区中常受到赞扬,在家中就不会对女人颐指气使?很不幸的,在外男人也许创意十足,是个天才,对于商场了然于胸,或者身为宽大、和蔼的教师,但由于男人有双重标准,所以在私下面对女人时,他们仍是一只“猪”,就像这位女性所说的:“他对待我简直差劲透顶,但我内心深处仍认为他是个很棒的人,既风趣、有才华,又博学。”

是什么因素助长了这种二分法?他真的有那么棒吗?也许吧——跟其他的男人比较的话。但是许多男人从小受到的社会教育让他们把女人瞧得很低,以至于他们在和女人相处时表现出自己最糟的另一面,尤其是有关爱情和浪漫史时常会发生这种情形,因为此时男人对女人的价值评断和信念受到了真正的考验。

爱情,甚至恋爱,都无法自动使男女平等,这点颇为不幸。甚至大多数“好男人”还会有意或无意地瞧不起女人,对女人的行为有特别的期待。大多数男人都认为他们可以碰触女人,可以跟女人讲私人的事情,而女人会给他们抚慰和肯定。男人几乎把所有的女人都当成是情感的垫被或枕头,却未曾思及他们也应该以同样的支持来回应。而且一般的男人也不曾期待会从其他男人身上得到慰藉,更不可能以同样的心情去接触男人。然而,男人还看不出他们占了女人多少便宜。有位女性这样说:“男人将双重标准应用到男性朋友和生意伙伴,还有女人,尤其是他们所爱的女人身上。他们的确认为男人的权力和尊荣应高于女人。”

这使得许多女人感到迷惑:她们很难理解,为何男人会爱着她们,同时又表现得这么傲慢与轻率。男人可以深爱着女人,同时在情感上却将她视为次等人,对她嗤之以鼻。而且连好多有人权思想的杰出而敏感的男人也会这样做。事情当然无法导入正途。

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一个优秀的男人,不是应该超越这些浅薄、伤人的想法和偏见吗?但是许多男人都难以认清自己的这一点。也许看了书中的例子和模式之后,他们会比较容易觉察自己的不当吧。

女人若是在恋爱之后,期待着也在恋爱的男人在情感上公平往来,便常会在男人起了竞争心时而感到惊讶。有位女性在听到未婚的朋友一再重蹈覆辙之后,形容她们像是“无辜的人走入暗巷之中”。

若说男人恋爱之后,女人便有权掌握他们,那么男人也许要抗议,然而,无论性关系中出现什么状况,社会的一切资源仍支持着男人的尊严和自尊。另一方面,女人被男人拒绝之后,尚得承担整个社会的指控,因为她“令人难以接受”。

在另一个层面上,我们试问:如果男人可以深深爱上女人,但仍不尊重她,甚至很大男人,或者很残酷,那么女人还想要这样的男人吗?而如果大部分的男人都是这样呢?女人是否应该掌握和她彼此相爱的男人,设法灌输他新的概念,让他视她为平等的人,改变他的想法,让他学会彼此分享情感?还是她不但得投下不成比例的心血,而且可能无法得到任何成果?

面对这种情形,还能无畏去爱的女人,也许是很勇敢的。但同时有许多女人被男人的行为激怒,甚至感到不屑,这样的人越来越多了。事实上,女人越来越感到自己无法顾虑下去,而想改变这种情况,也许还会离去。各地的单身女性都在问,为什么会演变成这样?这种结果无法避免吗?是什么力量在支持这个系统?我们能用别的系统来取代它吗?

其实,情况虽然恶劣,但是单身女性的表现相当好。一般而言,她们对自己的生活——她们的工作、朋友,有的人还和男人周旋——感到很满意。面对伤痛和失望(还混杂着愤恨)她们常以高度的幽默感来应付过去。

事实上,在经济上越来越能自给,并从友谊中得到快乐,越来越多的女人认定问题出在文化系统,而不出在自己身上。所以才会慢慢形成了新的哲学视野、新的生活观点。此外,女人也看出这不只是她和某个男人之间的问题,男人多少也陷在这套不合理的信念之中,才造成了这么大的压力,使得他们的行为如此扭曲而难以预料。这套系统对男人控制之紧,使他们变得孤独而绝望,最后终于失去控制。犯下暴力罪行的,几乎总是男人,女人不会变得狂暴,似乎就是因为她们的系统,或说女人的文化,允许她们把话讲出来。但是男人会觉得他们没有转变的余地,他的文化不允许他们有转变的空间。唯一例外的可能是性,在性爱之中,他们至少可以得到生理的慰藉(所以我们常可把强暴解释成男人对自己的告白,或是他们因为自己未获注意而感到愤怒)。所以说,男性文化禁闭了男人与他人沟通的渠道,使他们受到伤害,然而,男人仍继续持这种信念,设法保卫这种价值观。

男性心理学的新分析

男性在个人关系中,产生大量的情感暴力行为,是否正说明一般男性对于生活感到一股莫名的不安?男人是否真如“男性应居主导地位”的概念所设计的,成为“赢的那一方”?在此,我们看到男性所表现的行为(针对女人而表现的行为,因为这样做最容易),却是种愤怒,这种紧绷的弦也许正表示了男人并不觉得顺利,他们没有得到他们所想要的回馈。也许男人越来越觉得现在的世界既可怕又令人不满,特别是因为工作机会稀少,又或许得在一生之中变换数次工作或事业而感到前途茫茫。甚至于从前被视为当然的爱情也可能会被剥夺,因为现在男人要将女人视为平等的人,讲每一件小事都得很小心,也许男人不能再期待女人温柔,准备要照顾他们,或是建立一个家等等。现在已经没有什么能保证女人会随时待在家中等着男人了。男人对待女人的方式,很可能正说出了他们对于生活、他们自己和前途的一般感受。

杰可布·布鲁诺斯基(JacobBronowski)曾说:“也许二次世界大战和原子弹使我们自己和别人非人性化。”二次世界大战加强了男子气概的信念,但是此后这个概念已经大大改变了。在大战之中,美国男性的集体心灵可能隐约地感到不自在,因为他们被迫学着相信杀人是正当的——表面上他们以投入者、强者、残酷的独行侠或是丛林斗士为荣,心中却与因此而衍生的罪恶感交战不已——这难道就是胜利的代价:男人吸收暴力和死亡的集体责任感的方式?这种行为至今仍很普遍,然而,不是每一个男人都真心信奉男人气概这种残酷的定义。是什么因素使他们有别于他人,感受得到这种概念的不正当性?

————————————————————

(1)当然,18世纪启蒙运动的哲学家,如狄德罗(Diderot)或法国大革命之中的男女英雄,在倡导着“所有的男人都应得到自由”时,大概没有想到它会演成今日的大男人心态。而且今日某些男人以民主的言语,使他们的统治显得正当而尊贵。

(2)这个问题本身就显示出文化的偏见:它暗示女人有这种倾向。这种现象的确存在,然而,虽然女人觉得“不要缠住别人”这个文化信息相当恼人,但是用这句隐含文化偏见的话来问女人,看看她们对文化有什么想法,是很重要的。

(3)80年代麦当娜的崛起又是一例。

(4)当然,女人也受到很大的婚姻压力(在差不多28岁之后),她们觉得这是唯一能够融入社会的基本方法。大多数的女人觉得,如果她们在30岁之前,还不能找个男人把自己嫁掉,在社会上便无容身之处。

(5)更尖锐地来看,男性文化利用性革命使得女人在性方面备受骚扰,因为男性文化贬抑在婚姻之外表现得太过性感的女人,同时又要求女人(按照男人的标准)表现得性感一点。然后,如果女人肯放弃自由的概念,就可以受到婚姻的保护,这与黑手党的勒索手腕如出一辙。

(6)这句话并不是在反驳自由这个概念,它指的是,无论男方或女方要分手,都应该有合理的背景,男人不应该像本书中许多女性所描述的那样,用最羞辱人、最轻率的行为来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