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使女人对你说好

使女人对你说好,首先意味着她对你的言行表示赞同。

从裹奖优点开始

女性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现象即“撒娇”。女性日益坚强的角色,已能与男性在工作岗位上相抗衡,发挥不分轩轻的才华。即使如此,男女之间先天的能力差别仍是不得不被承认的。不论女性的能力能否超过男性,在心中女性早已自认不如,所以,在潜意识之中抱持着“撒娇”的情感,与男性共存于此社会。当女性向男性撒娇而遭拒绝时,男性可由其面部瞬间的表情,看出女性难以置信的神色。而毫不考虑女性心理,丝毫不留情面地指摘其缺点,也会造成女性的慌乱,不知所措。女性用“撒娇”来包装自己软弱的地位,一旦被赤裸地揭露,惊惶、错锷复杂的情绪便顿时涌现,难以自制。

能够对男性的指摘,拒绝接纳,并采取相对立场的女性并不多见。大多数的女性会因此而沮丧,失去对工作的自信。所以提醒女性如无结果,应在提醒的同时,将其长处或优点一再夸赞,作为对女性“撒娇”的回应,把得到的“撒娇”信息处理后,再将其送回。之后,再次提醒她注意,打击因此降至最低,女性也因深知男性了解自己,故坦然地侧耳倾听、接受。

让女人做主角

最惯用的欺诈伎俩,是告知对方:“别人我根本不会拜托他,因为是你,才肯将一切托付于你。”此种情形,女性最容易上当。由为数颇众的女性之中,排除其他的人,独独挑中自己,心中隐隐有些虚荣,便在飘飘然之际为人所利用。

这种借助于欺诈的行为,是令人不齿的。但在说服女性时,使其位居在上、采高姿态的“主角”方式,是最能瞬间奏效的。一般商店能够掌握顾客心理,大赚其钱,即是将此法发挥得淋漓尽致的结果。“这批货是新进的,但在我看见的那一刹那间,就令我想起,它们穿在你身上是多么的娉婷、婀娜,你仔细看看,如果中意的话……。”不断地暗示着顾客,自己对她多么关心,使她的地位突显至“主角”,宛若掌上明珠般地捧着,再用暗示的口吻,慢慢地表露意图,不仅在商场适用,在私人的场合也能发挥功效。例如,一对恋人谈心,男性对女性倾吐:“我孤独一人,真是寂寞。”不如说:“你不在,我感到寂寞难耐。”一句话看似雷同,却是天差地别。在对谈的大多数时间中,男性将女性如“主角”般地恭维、呵护,当体会出男性的体贴心意之后,女性将大受感动。

一句提醒,五句夸奖

女性“被责骂则闹情绪,被褒奖则得意忘形”,着实是难以应付的角色。一遭斥责,便如贝壳般地将自己包住,死命不出。相反地,若遇褒奖,便举止放肆,形同野马,难以制服。所以,对女性善变的态度感到迟疑的男性,不在少数。

女性此种心态,其实是起因于对男性的自卑感而来。在工作场合中,男性拼命地工作;而女性在一般的观念下,被归类为终究是必须进入家庭的人。且一旦步入家庭,丈夫成天为全家的生活而奔波,拥有被社会肯定的价值,妻子则除家事之外,仿佛一无是处。于是,相对于丈夫的价值感而产生的自卑感,在无意识中支配了女性心理。当她自觉不如男性,工作不能专心时,便会向男性撒娇。

是故,在提醒女性之际,必须确实考虑此种微妙心理的平衡。提醒一件事,必须同时褒奖几句赞美词,以下为例:

“你的穿着十分清爽。”

“而且,姿势也相当优雅。”

“对待客人态度温和,说话条理分明。”尽量以具体的话语,将值得赞誉的特点一—列举,再说:“只不过你的桌面稍嫌凌乱,如果能够清理一番,必定能够使效率大为提升。”欲提醒之事,也同样以具体的事实说明。在办公室中,若能以不接触及女性自卑感的方式指正其缺点,女性即产生自我期许,以与男性职员平分秋色的战斗力为目标,加紧努力。倘若再适时鼓励其自尊心,更能促使女性加倍努力,提起干劲,为获再度的肯定而向前迈进,如此相互循环的结果,办公室中的工作效率及气氛也将日益旺盛、蒸蒸日上。

用简单的话打动她

希腊裔的女演员美利娜·美尔库里,与现任丈夫乔尔斯·达许结婚之前,曾与某位大富豪结婚而分手,然而时至今日,她仍不时地公开表示:“我真的很爱他。”并且,每次返回希腊,必定造访前夫,住在那间曾属于她的房间之中。

以思想、行动新潮而闻名的女演员美尔库里,犹不断地缅怀过去,将自身置于过去的时空中,以证实眼前的生活。更何况一般女性,如不反思过去来确认现况,必将深感不安,不知生活意义何在。

在美国家庭中,夫妻之间没有一日不互诉“我爱你”,虽因思想差异及开放程度不同,但在我们的国度中,仍能听见妻子向丈夫询问:“你真的爱我吗?”如果丈夫以稍嫌机械的语气回答:“当然啦!”女性的表情必在骤然间迅速变化,而自我推演出结论:“啊!你已不再爱我了。”这并不是说女性过于看重言语上的意义,正确地说,女性执着于言语的回响。因此,与其单调地以“自然”草草带过,不如重复地以“我爱你”加强其感受。女性追求的是言语中的回响及连带产生的快乐,那么,何不让她反复听之,而沉浸在快乐的情感中。

男性单纯地认为,意义传达即可,而女性则不然。她们习惯于重视对方的回响,不仅止于夫妻之间,凡是说服女性的场合,皆需不只一次地揭示要点,反复说之,借以消除女性不安的情绪。正如打着毛线的女性,数小时间重复着相同的纺织动作,男性若帮助她将言语编入记忆中,即可获得女性的信任。如此反复诉说自己心意的男性,必将深得女人心。

用“我们”来形成共识

在美国被誉为推销之神而闻名的E·A·强生,在他针对女性心理的销售学中提及,说服女性消费者最适切的用字并非“我”或“你”,而是“我们”,它的威力远非其他字眼可比拟。以目前日本NHK电视节目为例,观众接收NHK电视节目时,是必须支付费用的。但目前观众的拒绝付费运动越演越烈,NHK苦无良策,而一位专任收费员,道出了他的亲身体验。“当拜访一户拒绝付费的家庭时,我问道:‘你也看NHK吗?’未等他回答,我已料到他必定矢口否认,于是,我改变口吻道:‘NHK电台不是属于我们的吗?’尽量以温柔的语气,激起他的共感,如此他的抵抗便减至最低。”此法用于女性,效果最为卓著。在某些场合,称“你”或许也能发挥威力,但用“我们”,则最能勾起女性的共同意识。英语中“Wefeeling”即第一人称复数,此语对亲爱感的滋生尤有成效。女性比男性抱持着更多、更丰富的情感,更爱好自己与群体间的关系。前述所言的推销场合,遣词中运用“我们”来说服女性,会令女性认为推销员是一起磋商、购物的同伴,因而毫无敌意,产生共感。

对女性使用“我们”一词,是基于女性心理中所抱持的某种命运共同意识。美国作家杰拉尔多·A·布莱恩的作品《哈罗屋11号》中描述——女主角回忆起与男主角相遇的情景,她说:“那绝非偶然,而是我俩命中注定在那儿相遇的。”男主角道:“或许是吧!”但女主角却兀自断言:“是的,那是宿命。”女主角用“我们”来暗示与命运有关的宿命与宿缘,即是为了引起二人同感的缘故。

在工作场所中,连续地以“你”指称对方,会使整个办公室的气氛凝结、冷却,若擅于运用“我们”,极易酿造同事间向共同目标并肩迈进的心理。对于某特定女性,厉声怒斥“你以为这样做就行了吗”必使其因而产生疏离之感,不如说:“这是我们共同的问题,请再费心好吗?”将自己与女性溶成一气,制造令女性自思反省的气氛。如此一来,不使女性孤立于群体之外,再提醒之,忠告之,女性会以开放的心胸坦承接受,而不致产生太大的情绪反弹。

并肩而坐更易说服她

以并肩比邻的坐姿交谈,说服女性,是非常有效的方法。横向的空间,在心理学中被称呼为“感情的空间”,是与恋人谈心、诉情最适当的位置,而且容易产生“朋友意识”。相对地,两眼相对的正向位置,有助于精神的集中,属于理性的“知识空间”。例如,下围棋或象棋时,一定采取面对面的交战位置,因为,那是个丝毫不能溶入情感的时刻。因此,与女性采取正面相向的姿势对谈,会令其深感拘束、惊恐不安,不知所措地拉拉领口、摸摸衣袖、扯扯裙摆,目光游移无定,而且,表现出无法用情的紧张感和失却耐心的浮躁。

同时,在与女性并肩谈心时,切忌大声说话,粗声大气的喧闹会破坏原本亲密的气氛,而夸张的表情及手势,也不能收到预期之效,因为,对方必须特意向侧面望去,反使精神散漫、烦杂,不如将声调、音量及表情充分配合,再移入比平时更丰富的感情,以自然的语调,向对方轻松道来即可。但必须注意,在双方并无亲密关系时,太过靠近女性会导致相反的效果。因为,女性不论是肉体上或精神上,皆处于被动状态,一旦身体被人亲近时,便产生压迫感,造成心理的沉重负荷,以至不能专心。当然,谈话也就难再持续了。

不要轻易说“因为是女性”

某位中学男教师,指着一名头发凌乱蓬松到学校上课的女学生,说:“你身为女孩子,就该注意自己的服装仪容。”但女学生也不甘示弱地指着无精打采的男教师,说:“老师,您身为男性,应该将胡须剃干净吧?”从前种种,另当别论,但时至今日,强调以“因为是女性”的缘故而制定禁令,不仅必定招致反弹,更可能因此而成为笑柄,不可不慎。

在年轻人服饰专卖店中,“是女性的”一语已被视为禁语。在吊带裤的选购热潮中,如果一名店员朝着正在挑选的女性顾客,说明“这是女孩子的款式”,语未毕,此女必已掉头远走,不再上门了。随着新时装的流行,穿着与男性相同的流行服饰,已是寻求男女“平等”的一种方式。此种方式,并非以观念的实际感受来证实的,而是一种因自由的心态产生,随之而起的结果。

原属男性专用的酒类,近来,女性的爱好者与日俱增。酒类出品的公司,为了是否应在酒瓶上打出“女性用”字样而伤透脑筋。“属于女性的,请你品味!”若以此宣传语为推销,必定引起反效果,使女性消费者敬而远之。因此,使公司陷入两难。

又如美国某家制酒公司,为将鸡尾酒的销售网扩大,于是,推出一种“以糖衣包着的鸡尾酒”的新产品,但根据最新的调查显示,女性爱好者的人数正在骤减。原因是,“女性专用”与“蔑视女性”几成同义词,渐渐浸透了女性的意识。说出“因为是女性”的言语,会令女性的意愿萎缩,绝不会产生正面的影响。

女人易服从于权威的第三者

女性在生产前后,都会阅读有关育婴的书籍。但与其说她们是为了获得育儿的知识,不如说是将育婴大事托付给“育婴权威”,使自己能以安适的心情待产、生子、育儿。育儿书籍种类繁多,有着名的权威医师所着并极力倡导的,故十分引人注目。

姑且不论在形式逻辑学上,专家权威者的言论对错与否,只要提出权威者的论点,归纳出结果,“因此,你的观点是错误的。”此种论断方式称为“权威的谬误”,对于说服时,面露不易接受表情的女性,此种论法的效果出奇地好。

因为,在女性长久置身的环境中,接触“权威”的机会不多,所以,在强调男女平等的现代,对于权威之言相当敏感。于是,借权威之名以弥补自己薄弱的理论基础,此种倾向日趋强烈。

尤其是虚荣心强烈的女性,当社会中被一致认定的意见与自己相左时,她们会因对自己缺乏肯定的缘故,而感到羞愧,并将自己的论点转换为具权威的第三者之言论,以提升论点的价值。

推销员在进行推销时,为引诱顾客购买欲,也擅于利用“具权威的第三者”的技巧。例如,推销适于儿童的书籍、录音带,常使用的手法,即是一边做内容说明,同时向母亲们展示推荐者的名单,著名的大学教授、儿童心理学者……等不胜枚举,母亲们见状道:“那么知名的学者推荐书,这对孩子一定有用。”于是,几乎是无往不利。推销员因此而得知,权威者之言是打动女人的最佳利器。

在运用权威者言的场合中,用来举例的权威者以女性熟知者较好。现代的社会,是个讲求情报化的社会,所有人都必须了解最新的情报。所以,如果立论中的权威者是位默默无闻的人,必定遭摒弃,效力大减。此时,人的头衔、社会地位等往往能充分带动女性心理,使其信服。

先说出结论再细述

女性对于采取“强迫态度的男人”一向不抱好感,且深深厌恶。就以说服的情形为例,“太太,好吗?你家是三口之家,只有一位独子。抱歉,老实说,你们夫妻二人已不年轻了,终有一日,儿子会长大,虽然,这间小屋相当舒适,但是孩子长大上学校,还是有一间独立的书房较好,要做到此点,这房间似乎稍嫌狭窄。再过几年,孩子到了适婚年龄,也必须成立自己的家庭,这房子太小,您二老还得搬出去,或是孩子另组家庭。现在住处已经难以寻找了,更何况以后呢!不如现在就再买一栋大一点的吧!”房地产公司的推销员只顾说出自己的道理,看来颇似思路井然、头头是道,但他在导出结论的过程中,完全未能给被推销者反驳的余地,此点就推销员的原则判定,是不合格的。

此种论理方法,只是将对方目前的情况一一诉说,且将不买房子的动机封死,独断地提出结论。倘若对方是男性,必定也能提出理论加以反驳。但女性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较弱,在提出反对意见之前,即有“勉强购买”的被强迫感,于是,心生厌恶。“你真是爱管闲事啊!”由于厌恶推销员,根本难以再思考强有力的论点推翻他前述所言,只能采取感情上的拒绝态度来对抗。同时,细微的问题,女性通常是毫无自信的,由于恐惧失败,因此,独自下结论易感紧张,踌躇不前。

基于此理,采取一起思考的方式,二人共同达成结论才是良策。推销员若先请问:“抱歉,请教您与主人的年龄?”“这公寓房间住来如何?”给对方一些考虑的时间,再一步步诱导她接近自己心中预设的结论,即与她一同历经思考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有思考的时间、适当的质询,引领着女性向结论徐徐前进。

不仅止于推销的场合。在拜托女性事务、或催促她行动中皆适用。男性总是十分性急,来不及做假设,只顾提示结论,于是,根本失去了操纵女性的资格。正确的方式应该是引领她参加思考,直至共同导出结论,令女性有“非遭逼迫”的印象,及“自己作决定”的满足感。以此法引领出女性的自主性,使之成为预定结论的赞同者,因而随意将结论驳回的情形亦将减少。

多说几次她的名字

当你对迎面而来的女学生直呼其名时,通常面对的是一个因兴奋而难以置信的表情,“老师,您记得我啊!?”情不自禁地欢呼着。以下的谈话自然是顺利而愉快的。对你而言,不过是因偶然的缘故,恰巧记得其名且直呼出来;但对那女学生而言,却是项意外的惊喜,由她那清楚的面部表情变化,即可悉数读出。

人世间无论何物,拥有名称,才同时获得个性。因此,称呼人的姓名,也几乎是肯定对方的个性,摒弃彼此间的社会地位与立场,以开放的心胸坦诚相见。由上点得知,称呼他人的名字,能够缩短二人的心理距离。

在女性相处的场合中,彼此间称呼名字的机会较少。例如主妇们,与邻居间都以“×太太”相称,与丈夫间多以“你”相称、而孩子也只是称“妈妈”,纵使有以本名称呼的机会,也会加上“×先生的夫人”。女性职员间也常以“你”来称呼彼此。因此,女性对他人的直呼其名,会以为是其个性受肯定而雀跃不已,此种情形较男性明显得多。同时,基于女性“极欲引人注目”的心理,她们往往以为被不熟识的人认识且记忆着,是一种非凡的礼遇,也因此而更易与此人接近、交往。

以下是一个巧妙地接近女性特有心理的例子。近年来,家庭的信箱收受广告信件的情形大为频繁,而广告信件上收信人的名字通常是先生的名字,绝少出现太太的名字,但某公司却一反常态以主妇之名寄件。因为,邮件寄达时的收件人常是家庭主妇,而实际上,属于她们的信件却是少之又少。因此,当她们发现那些平日与其无关的信件,收信人竟是自己时,必定会以愉快心情拆开一看,或许,能藉此收得广告的最高效益。

明了上述所言,就要在与女性交谈之际,适当地加入对方的名字,打开对方的心扉,才能使其倾听细诉。反复数次后,心理间的距离定将缩短,彼此也因而产生信赖感,女性也可能对说话者的想法、意见加以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