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什么思维方式能让你总是找到可以事半功倍的行动时机?——未行而先胜的五大思考维度之三:时机

当我们正式对一个问题或者一件事情采取行动时,决定行动效果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道德经》里面讲“动善时”,就是说,当我们决定采取行动时,时机对不对很重要。

如果你动的时机不对,本来很有把握,或者原本正确的事情,很可能也会被你搞砸,做成错误的事情。

比如你带着一身才华到一家公司。按照你的价值创造能力,要晋升是肯定没有问题的。那么,到了公司,是不是就在你的同事、领导面前急于锋芒毕露呢?

如果你回答是,就完了。要是你的直接领导是个妒贤嫉能的人,害怕你很快取代他的话,他很可能明面上跟你很好,处处“照顾”你,但实际上处处提防和打压你,故意把立功的机会丢给别人。

甚至,就算你立了功,也找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把你的功绩据为己有,让你还没话说。

于是你的才华就被一个小小的直接领导压在这里,更高层的领导根本就没有机会深入了解你的才能。你抑郁不得志。

这就是表现的时机不对。时机不对,你的表现不仅没有为你的晋升起到加分作用,反而招来了很多障碍,让自己寸步难行。这样,本来是一把好牌,让你打成了烂牌。

但是,如果你表现的时机得当呢?下一个平步青云的人很可能就是你。

比如,唐朝的著名将领薛仁贵,你知道他是怎么被提拔的吗?《新唐书》有一段记载:王师攻安市城,高丽莫离支遣将高延寿等率兵二十万拒战,倚山结屯,太宗命诸将分击之。仁贵恃骁悍,欲立奇功,乃著白衣自标显,持戟,腰鞬两弓,呼而驰,所向披靡;军乘之,贼遂奔溃。帝望见,遣使驰问:“先锋白衣者谁?”曰:“薛仁贵。”帝召见,嗟异,赐金帛、口马甚众,授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令北门长上。

【译文】朝廷的军队攻打安市城,高丽的莫离支派将领高延寿等人率领二十万人马抵御,靠山扎营,太宗命令各部队将敌军分割开来各个击破。薛仁贵依仗自己骁勇强悍,想立奇功,就穿上白色服装引人注目,手持戟枪,腰上带着两张弓,大吼着驱马冲锋,所向披靡;部队乘势冲锋,敌军于是逃散。太宗远远看到,派人驱马前去询问:“那个穿白色服装的先锋是谁?”回答说“:薛仁贵。”太宗召见他,赞叹惊异,赏赐了很多金银布帛、人口马匹,任命他为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派他到羽林军做长上。

从这段记载,你能总结出他是怎么被迅速升职的吗?

文中其实说得很清楚了,关键句“仁贵恃骁悍,欲立奇功,乃著白衣自标显,持戟,腰鞬两弓,呼而驰,所向披靡”。

从这句话的描述,你就看得出薛仁贵在升职上面是用了些心思的。

首先,“欲立奇功”,这四个字就清晰地说明了,他不仅仅只是有立功的目标和野心,一个“奇”字还说明了他立功的思路异于常人,追求的是奇功。

其次,怎么个奇法呢?“乃著白衣自标显,持戟,腰鞬两弓,呼而驰,所向披靡”,这句话就讲得很清楚了。一方面给自己穿了一件异于众士兵,非常亮眼的衣服来凸显自己。另一方面,拼命的在敌军阵营中冲锋陷表现自己的能力。

关键问题来了,他为什么要穿白衣服凸显自己?这跟立奇功有什么关系?

看后面唐太宗的反应,你就瞬间明白他穿白衣服的用意了。说白了,就是穿给皇帝看的。他知道这次皇帝御驾亲征,机会难得,必须抓住它,疯狂在皇帝面前秀才华,让皇帝对自己的才能留下眼见为实的有利证据,才有可能迅速升职。

要是错过这种机会,自己表现再勇猛,战功再佳,通过层层的中间领导传到了皇帝那里,早就被埋没得差不多了。

他的这个思路,效果如何呢?

果然如愿,皇帝亲自点名召见他,直接奖励、升职。

薛仁贵的这波操作,就叫选对时机,不仅省时省力,效果还出奇地好。

那我们怎样才能选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时机点而采取行动呢?

用《道德经》里面讲的一个原理: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就是说:

其安易持,安定的局面才容易被维持。所以,你要想维持稳定的局面,就要在安稳的时期采取预防措施,这样你维系稳定的成本就是最低的。别等到已经开始动荡了才来想怎么维系稳定,已经晚了,代价就很大了。

其未兆易谋,在问题征兆还为形成时,运筹谋划解决问题最轻松。所以,你别等到开始出现问题了,才开始想办法。这时候,代价就大了。

其脆易泮,脆弱时是最容易消解的时候。所以,你要消除什么东西,不要选在它正值旺盛之时,而是要等到它进入脆弱时期,才最省力。

其微易散,微弱时才容易分散。所以,你如果想要分散什么,不要选在它正值强壮之时,而是应该在它衰微之时再出手,就很容易使它消散了。

还未出现任何征兆的时候,才好做谋划运筹;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行动就要赶在未有发生之前,治乱就要赶在未乱之前。最后一句就是对前几句的高度总结。

这几句话讲的是不同问题的解决之道,问题虽然不同,但背后的解决思路则是相通的,即不管你是要维持、组织、谋划什么,还是要摧毁、消灭、瓦解什么,萌芽未成之前就是最佳的行动时机。这个时机就是你最容易达成目标的时机。否则会障碍重重。

比如,你要升职加薪,其中障碍最大的就是前面说的,可能会遭同事嫉妒,暗中给你使绊子,中层领导怕你功高盖主,故意压你。那你怎么轻松扫灭这些障碍呢?

请领导同事吃饭,拉关系,送礼,或者直接采取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方式,跟他们明争暗斗,这些都不是最好的招儿。你会很费力。为什么呢?因为你是在各种障碍形成中来扫除障碍,必然就要付出等价的代价。

但薛仁贵就很聪明,他选了一个可以直接越级表现的机会,逮着它就有勇有谋地狠狠表现。逮着这种越级表现的机会狠狠地表现,其实就是一个“为障碍于未有”的操作。

即让那些想要使绊、耍小动作、搞斗争的同事、中间领导打好的小算盘根本还没找到机会施展,他就已经在大BOSS面前表现完成了。这显然就比你用各种手段、计谋跟他们斗来斗去,一个一个踩下去,然后自己上位要高效、省力得多了。

熟练掌握这个原理,无论做任何事,你的水平都会高出一般人一大截来。

为了加深大家对这个原理的运用,我在出几道思考题给大家做。

场景一:假设你跟自己的一哥们儿感情特好,两人打算合伙做项目,你怎么保证俩人不会出现利益纠纷,能始终如一地保持着兄弟情?

其安易持:在俩人都还在称兄道弟,没有出现利益纠纷之前,就先想好假如出现利益分配问题时我们怎么办;假如出现了意见分歧,甚至要干架时,我们该怎么办。而不是等到已经出现冲突、纠纷时,再临时来想该怎么解决。这样的话,无论你们感情再好,都禁不起几次折腾。

现实生活中,很多本来关系很好的,就因为一次的合作,就变成仇人。

场景二:假设你是一名客户,遇到了非常蛮横的客户,他对你们的产品服务已经出现了不满,此时满腹的牢骚、怒气已经形成,你怎样做才能平息他的怒气?

一般人会受不了这种气,跟客户杠起来,结果只会火上浇油,事情越闹越大。

不可收拾的局面已经形成,你已经没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把他的怒气扼杀在摇篮里了。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时机,而不是跟怒气正盛的他硬杠或者解释,或者推责。这些都只是加剧他的怒气。其脆易泮,等到他怒气发完,由盛转衰时,你再心平气和地跟他慢慢解释。

场景三: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喜欢乐于助人。但是,现实却很残酷:他的好意换来的往往不是善意,而是别人觉得这人老实、好欺负,因此,表面上跟他关系很好,实则是把他当成免费劳动力,无底线榨取他的劳动价值。他要是有反抗,不情愿,就拿出打翻友谊小船的架势来威胁他。他呢,又很不情愿得罪朋友,于是就委曲求全,忍,忍,忍……不过,换来的只有别人的变本加厉。

假如你就是这种场景之下的活雷锋,你该怎么摆脱困局?

给自己造成这种困局的根本原因就是帮人的时机不对。什么都帮,这不叫帮人,而是为人服务。注意这两者的区别。

帮忙,是我无能为力,需要借你的力来助我一臂之力。服务是,这事儿我自己能不能做,我都不想做,然后找人来替我做。

搞清楚这两个概念,你就知道什么时机出手帮忙,别人不仅不会欺负你,还会感恩你了。

就是“为之于其未有”的策略——在对方是真的处于困窘,无能为力,没有对策的时机出手帮忙,化解危机。这样对方就会深刻记住你的好。除此之外的时机点,一概拒绝帮忙。

场景四:假如你要进入的行业已经是一片红海了,竞争非常激烈,你还有什么好的入局时机吗?

你要是跟已经成型的这些产品、服务去抢市场份额的话,毫无疑问,是非常困难的。即便你资本强大,实力雄厚,有资格跟当下的老大一较高下,那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做法,大家非常大。

正确的思路还是“为之于其未有”,即去找一个市场“未有”的点入局来入局。能找到这样的点,你一做就直接是老大。当年阿里巴巴干掉eBay就是这种策略。

微信对传媒的后来居上;抖音对火山的后来居上;拼多多的迅速崛起能与淘宝匹敌,都是这种策略。

只要你具备这种思维,无论身处任何行业,其实你都可以找到从红海中突破的点。上面这些弯道超车的企业,不都是在大家都在叫唤竞争太激烈的声音中脱颖而出的吗?

那如何才能够发现市场的“未有”又能激发市场热情的点呢?下一个板块就详细来讲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