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问题能不能被解决,一件事情能不能做成,“趋势”是首要的决定因素。看清楚趋势,而后乘势而上,能事半功倍。
要是对趋势分辨不清,逆势而上的话,无论你的个人能力多强,智商多高,你遭遇的一定是事倍功半,困难重重,乃至功败垂成。
这个词,其实我们都不陌生。社会上的大佬、专家们对“势”的话题探讨也从来就没消停过。这样风口,那样机会,这样趋势,那样颓势的信息一波接一波。
可见,观势、察势对于我们思考、决策有多重要。
但“趋势”这种东西到底是什么意思,是怎样一种存在呢?
词典给你的解释是:趋势就是事物发展的动向。
这样的解释,你会觉得没有错,但是如果想要去捕捉它的话,又无从着力。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这样的解释,还是太抽象、模糊。你要想捕捉到它的话,必须知道它具体指什么,才知道从何下手。
这里我们就用一个更具体的概念来描述它。
所谓的趋势就是人心所向。当然,这里的趋势特指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
这个定义有两层关键内涵:
首先,趋势的组成要素是人心。
其次,趋势形成的底层逻辑是人心“所向”,而非“所背”。
你仔细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
比如,我们现在说短视频是个趋势。它为什么能够成为趋势?
因为短平快形式的快餐娱乐就是人心所向。
为什么乔布斯设计的智能机能够成为趋势?
因为他把简洁、方便、娱乐集于一体的设计就是一种人心所向的设计。
为什么美国的疫情走向是放飞自我,我们中国的走向是全民一致抗疫?
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他们那边的民心向“自由”,我们这边的民心向“生命安全”。
以上这种属于天下大势的范畴。范围缩小到我们个人、公司、组织单位,同样也有各种趋势。
比如,微信、支付宝为什么能够吸纳十亿级别体量的用户?
这并不是一个单纯靠砸钱就成的问题,底层的原因是这两款产品提供的支付和社交需求能使天下人心所向。
你在公司想研发一款新产品,它的市场命运走向如何,凭什么来判断?
就看它能薅住多少人的心,能薅多久。这个问题搞清楚了,这个产品的命运趋势,你就把握了。
就放到个人身上也是如此。你在一个行业能不能待下去,能待多久,取决于什么?取决于你的心之所向。如果你一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那么迟早会离开这个行业,即时你未来必然的人生走向。
所以,趋势的本质就是人心。
清楚了趋势的本质,要看一件事情的发展趋势思路就很清楚了——就是一个确定所向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全面考察、收集标的问题所涉及的人心动向。
在一个问题上,只要我们能够全面把握住标题问题涉及的人心动向方面的信息,该如何乘势而上解决问题实现目标,就一目了然了。
那如何去考察、收集问题标所涉人心所向的信息呢?
你可以从三个维度去考察:共利;共识;共鸣。
(1)共利
我们整个社会为什么能够形成系统、明确的分工合作?
你和他并不熟悉,为什么能在同一个公司毫无间隙地合作做事?
同样一个项目,为什么在这群人手中推进障碍重重,在那个团队中就顺风顺水?
这都跟一个词高度相关,就是共利——大家的利益是不是一致的、共同的。
如果是,大家就能形成利益共同体,就能力往一处使。这种力往一处使就能形成一种趋势。
如果不是的话,就会遭遇各种挑战、阻碍,比如有人从中作梗,故意使坏,给你制造麻烦等等。那么,最初大家一起画的大饼就会变成梦幻泡影。这个团队、组织的发展趋势也很好判断了,那就是很快土崩瓦解。
所以,共利是判断人心动向的一个关键指标。在思考标的中,涉及人群的共利程度越高,向好的趋势就越明朗。共利程度越低,瓦解、覆灭的趋势就越明朗。
这样,无论你是要对某个问题的趋势进行判断,还是要促成某种趋势,思路就很明确了,即考察这个问题涉及的共利点在哪里。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全面采集到有关共利方面的信息呢?
话分两头来说。
如果你要判断的是小问题、小趋势,就比较简单。因为涉及的人群体量相对较小,大家在乎什么,凭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可以清晰的判断出来。
举个例子。
比如,公司领导让你给公司出个团建方案,你会怎么做?
常规的做法就是请那些专门搞团建的来组织公司员工到某个基地,搞搞这样的游戏,那样的挑战之类的。或者自己在网上搜一堆团建游戏出来,也能写个方案出来。
接着就是发布通知在哪天哪天(通常都是周末)公司搞团建。要求全员参与,不得缺席。无故缺席,罚款多少多少。
你如果是个职场老江湖,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
那照着这样去搞这个团建活动,效果如何呢?
不用看你请的团建专家有多牛,都能预测。
最理想的情况,也就是大家都规规矩矩地到场,走流程一样的把任务做完。要是游戏好玩一点呢,团建搞完大家的心情可能还会好些。
要是内容枯燥,游戏又老套呢,可能怨声载道:什么破团建,老是选择我周末的休息时间。
这样的话,你说这个团建到底是搞团队建设呢,还是团队破坏?
这种方式,其实除了浪费公司的资金,浪费员工的时间之外,真没什么价值。经常这样搞,最后一定是主持人累,团队成员也累,民怨沸腾,大家被动应付,走形式。这个团建活动走向名存实亡,就是一个必然趋势。
原因出在哪里?
就出在“共利”二字上面。这种团建,甭管那个组织团建的人,涉及多完美,专业能力多强,都是不可能取得多大效果的。因为,这种团建完全脱离了“共利”这个基础。
上面说了,但凡是需要大家合力来做的事情,脱离共利这个基础,瓦解、覆灭就是它往后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
但是,如果你懂得基于共利来设计团建活动的话,效果就截然不同。
什么叫基于共利来设计团建呢?
两个要点:
a首先理清楚公司的诉求和员工的诉求分别是什么;
b其次,从公司和员工的诉求中,提炼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共利。
如果两者的利益是相互矛盾的,那就找平衡点。只要能将员工与公司的利益协调到一个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平衡点上,然后基于这个平衡点出发去设计也是没有问题的。
像团建这种活动,公司的基本诉求是希望大家配合更默契,团队效率更好,团队业绩更好。员工在团建上的利益诉求有哪些呢?
希望不要占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希望活动内容是自己喜欢的、有趣的,而不是官方指定的;希望自己来设计自己要参与的活动……
怎样把两者的诉求结合起来呢?
一位朋友的公司就做得特别好。他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团建日期都选在工作日。团建那天员工本该都上班的,结果不用上了,而是玩儿。深得民心。
其次,搞什么活动,怎么搞呢?老板说了不算,主持人说了也不算。由员工投票决定。于是,活动画风就变成了去欢乐谷,风景区……
你可能说,这哪里是搞什么团建啊,不是明摆着花公司的钱,请员工随便玩吗?
这其实是一个要过程,还是要效果的问题。
你只要过程的话,结果就是你只是得到了一个团建的过程,结果前面说了,只会越来越差。
但你如果看重效果,不管过程的话,这家公司的团建方式就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因为这种做法是取得了非常好的团建效果的。
首先,这种方式,都是大家心坎儿上喜欢的方式。
这个团建对大家来说,已经不是什么任务了,而是一个大家喜闻乐见的,在其他地方求而不得的社交机会呢。要说促进员工之间的深入交流,还有比这更好的方式吗?
其次,每次只要老板说,下次团建在XXX日,不过,能不能去,还得看大家在这之前的表现,能达到业绩标准,就搞团建。达不到,这次团建就没戏了。大家听罢,卖力地干起了活儿……
结局就是皆大欢喜。
这就是基于共利出发的典型。
以上是对小问题、小趋势的解析判断。如果你要判断的是大趋势,比如国家动向、行业趋势、职业兴衰趋势等,就比较复杂了。凭个人简单的经验直觉,你是无法得出结论的。
但思路,并不复杂。本质上,这类趋势的判断就是一个大数据采集、调研的工作。
采集什么数据呢?
可以从两个方向去采集。
a关注行业报告
一般行业报告中,都会涉及对趋势的研究解读。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对行业中细分领域的分析判断。
b关注资本流向
资本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底层动力。资本主要流向哪里,就意味着那里是人心所向的经济高点。因此,关注资本流向可以非常清晰地帮助我们发现大的行业趋势。
整个社会的民间资本,根据流向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类是投资型资本
这类资本主要由投资机构、天使投资人等组织群体把控。它是带动行业发展趋势的主要动力。他们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都会凭据自己的资金优势、团队优势进行大量的市场数据分析,筛选出有利可图(人心所向)的行业、领域去投资。
因此,你如果知道从这个角度去汲取数据信息的话,就清晰、精准地看到当下各行各业的大趋势。
举个简单的例子。
假设你想知道当下哪些领域投资机会比较多,你怎么获得比较精准的判断信息?
如果你经常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话,会经常刷到这样那样的“风口”信息,比如,一会儿是微信红利,一会儿是短视频风口,一会儿又是直播带货风口等等。这些信息可能会给你造成一个错觉,就是感觉机会好像都在互联网传媒上。
事实是不是这样呢?
下面这份关于资金流向的数据可能会打破你的三观: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这是2020年4月份发生在各行业的投资事件数。从这份数据你会发现,获得投资次数最多的是医疗健康、企业服务、智能硬件、汽车交通等实业领域。
有了这类数据支撑,你的判断显然就比凭感觉要客观、靠谱得多。
反过来,你观察资本在从哪里流出,就意味着那里将成为失去时。
比如下面这份来自前瞻产业研究院网站的数据:纵观历年数据可以发现,我国四大传统平台广告营业额从2013年的1834.2亿元到2017年的1784.65亿元,整体处于下滑趋势。2014年传统广告媒体营业额上升至1994.63亿元,达到近五年最高点后,开始了连续三年下滑。其中,电视广告的下滑是绝对的“核心”。
从这份数据你就可以看出,资本正在流出传统媒体,说明,传媒的趋势正在走向衰颓。
.另一类是经营型资本
这里的经营性资本指通过企业经营产生的营收资本。
具体到一个细分行业时,你通过观察行业中为企业创造营收的产品/服务市场份额数据,也可以看出“人心所向”的趋势在何处。
比如,你想知道在线教育这个领域,主要的市场趋势,怎么办?
把这个领域中,与市场份额、营收份额相关的数据搜集起来对比分析,你就很容易判断“大势”在哪里了。
这里简单搜索,找到了两份数据,做简单举例:
数据1,来自iResearch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整理:
数据2,来自中国产业信息网《2019年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市场规模、市场结构、市场竞争格局分析及预测》:
2012-2022年中国在线教育细分市场结构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将这两份数据综合对比,不难看出,光一个在线学历教育就几乎占据了整个在线教育市场的半壁江山。尽管市场份额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是,从体量上来看,半壁江山的地位,几乎没怎么动摇。可见咱们中国人对学历的情结有多深。
其次,是K12教育,逐年都在上涨。
那说明,在线学历教育、K12这些领域,都是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机会的。
再比如,假如你想知道现在哪些行业有前景,平时留意公交、地铁、电梯等广告屏上面高频出现的商业广告,也一定程度上能够捕捉到蛛丝马迹。
因为但凡是商家大力投入广告抢占市场份额的举动,背后都是强大的资本力量、强大的专业团队力量在做后盾。这些都是对行业趋势、市场前景经过充分、专业的研究之后的结果。自然也就能一定程度反映出当前的资本动向。你凭据这种动向也能嗅到未来的趋势在哪里。
.第三类是消费性资本
消费型资本是从消费者的角度来定性的一类资本。在一个领域中,消费者主要集中在哪里消费,意味着这里就是人心所向。
比如,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发现,2020年中国人花钱排行榜上前三位的是教育培训、住房和保健养生。那我们从这个简单的数据中也可以大概感知到比较有“钱景”的行业有哪些。
当然,有些数据未必有专业的机构去统计,你有想知道怎么办?
比如,你想知道在考研这个细分领域,人心所向的产品有什么?
此时,你找不到专业数据研究机构的相关数据怎么办?
很简单,上淘宝、京东等大数据平台搜“考研”,然后,按照销量排序,找出最热销的产品。它们就是你想知道的人心所向的产品。
(2)共识
这个世界还有一种趋势叫共识中的趋势。
什么是共识中的趋势?
举个例子。
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哪怕倾家荡产,也要买套房子?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在子女教育特舍得花钱?
底层原因就是共识。
这是深入中国人骨髓几千年的共识。这种群体共识也是一种典型的人心所向。一旦是群体性的人心所向,它就能成为趋势。
所以,无论世道局势如何变化,像住房、教育这类带有整个民族深层共识的资产,它们都是刚需。除非,这种共识被外来的其他文化洗白、替换。否则,这种趋势就不会改变。
这意味着,我们想要判断某种趋势成立与否,群体共识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特别是在群体性参与的事件中,共识对事件的发展趋势往往起着决定作用。
拿这次疫情来说。
在大疫情爆发的前期,我们都宅在家中,那时候不仅全国上下非常紧张,每个人出门都如同惊弓之鸟,同时还面临国外的各种指责、甩锅,可以说是内忧外患。那时候,很多有钱人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跑到国外去。
但没想到后面竟然会发生这么大的戏剧性翻转。很快我们就按住了疫情,一跃成了世界最安全之地。
这种结尾,一定是超出了很多人的预判的。
反观国外,最发达的国家,一声命令发出,要求全民抗疫,但等来的不是积极配合,而是到处游行抗议。结果搞得越来越糟糕。
这个局面也是大大超出了我们预期的。因为在我们看来,作为最发达的国家,无论文明,还是科技,还是医疗都是所谓“一流”的,应该效率最高,成效最显著才是啊。然而,结局却是如此反转——本该最好的地方很讽刺地成了倒数。
像类似上面两种“意外”的发展趋势,在前期,很多人都各自有自己的预判,不过,结局大多数都猜反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就是我们都忽略了共识对整个事件发展趋势的影响力。
我们中国虽然还没有成为世界公认的“发达”国家,但是,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搞定病毒,为世界发达国家震惊。甚至有人觉得不可思议,质疑我们是在编数据造假。但事实就是事实,时间一久,抹黑、攻讦的谎言只能自己打脸。
促成这种抗疫伟绩的一个关键前提就是“共识”。就是说国家一声令下之后,我们能够以迅雷之势实现全民十几亿人口的共识——为了生命安全,积极接受国家安排。
如果我们没有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形成这个全民性的共识,处处不配合隔离,那我们的抗疫队伍就不是抗疫了,而是只能到处做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工作。
这种情况,不管你医疗条件多好,全国抗疫资源、队伍多强大,都是枉然的。医院必然要爆仓。
国外之所以到处暴雷,从根上来讲,就是在达成全民“共识”这个关键前提上,障碍重重。
可见,在群体性参与的事件中,共识对事件发展的趋势是真能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的。
因此,遇到群体参与的问题时,仔细研究群体共识就是判断发展趋势的一个关键风向标。共识度高,必定大概率会沿着共识的方向发展,共识度低,必然会往相反的方向发展。
(3)共鸣
第三个决定趋势的要素是共鸣。
共鸣就很好理解了。做媒体的就最懂得利用这个要素来制造热点趋势。
你看公众号、朋友圈,能够快速传播,引起巨大社会反响的,总是那些情感鸡汤、感动的、煽情的、卖惨的文字视频。而真正理性的、烧脑的、有含金量的文字视频呢,只能被晾在一个小小的角落中。为什么会这样?
就是因为“共鸣”。
但凡是能够引起人共鸣的东西,也可以形成趋势。共鸣的广度决定了趋势的大小,共鸣的持久度决定了趋势的时长。
因此,当你想要考察某个趋势,或者形成某种趋势时,共鸣也是一个重要的考察维度。
而考察共鸣的关键,又在于考察公共的痛点。
拿搞团建的例子来说。那家公司的团建都是选在工作日。这个做法其实就是以公共的痛点作为设计的出发点。
它帮大家解决了“周末休息时间总是被公司强占”这个公共痛点。就凭这点,就很能引起员工的共鸣,那么公司的团建活动能获得员工大力支持,就是一个必然。
相反,如果你总是视公共的痛点而不顾,那么,你要推行、安排什么任务,障碍重重就是必然。
这里把势分为共利,共识,共鸣三个维度来阐释,并非就一定要这样去分。如果模糊一点理解,你完全可以把这三个角度都归为是“共利”。我把它分得这么细致,只是为了方便我们更灵活地去捕捉势。
所以,你可以分几个角度来认识不是关键,最关键的是从此你应该意识到:首先,解决任何问题,观势、察势很重要,势不在己时,不要轻举妄动,否则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其次,势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一个跟人心相关的,看得见,可触摸,可把控的东西。
再次,假如还没有看清这件事势在哪里,你知道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捕捉它。
以上就是希望大家能够认真体会和把握的核心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