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从简单说就是追求。它是人类世界向前推进的底层原动力。
这个世界之所以会这样、那样,不是无缘无故的,从根本上讲都是我们的意志使然。
何谓意志?
比如,人类世界的利益、目标、理想、价值观、兴趣爱好,都是我们的追求,它们都叫意志。
《三略》中说:“含气之类,咸愿得其志。”但凡有生命活性的东西,都有实现自己追求的需求。
比如植物、动物都有生生不息的求生意志。而我们人呢,意志就比动植物多得多了。钱、权、色等等,林林种种。
我们之所以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焦虑、烦恼、问题,或者,我们想要解决这样、那样的问题,最初的动因就是起于我们想要实现自己的某种意志。
这种意志不仅仅只是存在于个人身上,也存在于由人组成的组织中。比如家庭,公司,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一件事情,之所以会这样推进,那样发展,背后的原动力也一定是起于某个人,或者某一群人的意志。
我们要看到一个问题背后的真相,首先就要理出这个问题中所承载的“意志”信息是什么。采集到这个维度的信息,才知道接下来的演进趋势是什么,而后是顺其意志行动,还是逆其意志而改变行动以实现自己的意志,才有客观的判断依据。
有人就困惑了,一个问题涉及的人有那么多,大家都各有其意志,怎么理得清楚呢?
虽然人各有志,但是,在某一件事情,或者某个具体问题上,它是有主要和次要之分的。事件的推演方向,取决于其中的主要意志层面的信息。
因此,在分析问题时,我们并不需要列出所有意志,只需要提炼出其中的主导意志是什么就行了。
怎样提炼出事件背后的主导意志信息呢?
(1)定性分析
首先要对人/组织的意志做一个基本的定性分析。即搞清楚它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人类的意志看似纷繁杂乱,但它们并不是完全各自独立的,而是有着某些共性。整个人类的意志归纳起来用一个字就可以概括了。
这个字就是“利”。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对利的追求就是一切人类意志的外在表现。只不过这个“利”还要再细分一下才有利于我们分析。
我们所追逐的利可以分为两大类:实利和虚利。
实利:钱、权、色、力。
虚利:名气、面子、荣誉、尊重、归属感、成就感、猎奇心、责任、使命、道德等。
这样我们就清楚,要解析出任何问题背后承载的意志,无非就是在以上这些东西中做选择题。
(2)主角识别
前面说了,在分析问题时,需要重点关注的是问题所涉的主要意志。这个主要意志源自于哪里呢?源于问题中主角的真实身份角色。
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中都会扮演不同的角色。
在职场,角色是领导或者员工;在家里是丈夫或者妻子,父母或者子女;在社交场合是男人或女人,有钱人或者屌丝等等。
而我们在扮演每一种角色的时候,背后对应的是不同的意志诉求。
比如,作为领导,你的意志诉求是权力、业绩;作为员工,你的意志诉求是工资、尊重;作为妻子时,你的意志诉求是被爱、被关心;作为父母,你的意志诉求是抚养子女成才的责任、成就感等等。
因此,一旦我们确定了问题中主角扮演的角色身份的话,顺着角色身份,倒溯回去,我们就可以获得背后的真实意志。
举个例子。
一个最常见的职场困惑:你能力不耐,干活卖力,但是却迟迟不得晋升,而那些溜须拍马,背后打小报告,送礼走后门的人呢,反倒是提拔最快,你一定很困惑:这领导脑袋中装的都是豆腐渣吗,明明我也很优秀啊,为什么就看不到我的优势?这样的领导,到底是咋想的啊?
这样的困惑,从领导这个角色身份为切入点,倒着追溯回去,你就很容易看清楚这种现象背后的本质了。
作为领导角色,他最在乎的意志是什么?
就是权力稳定。在他的位置上,只要能够保证这个权力的稳定,他的利益就能够得到基本的保证。
而你作为一个底层的员工,再能干,只能说这对公司利润是最有利的,但是不是对你领导的权力稳定就一定有很大的好处呢?
未必。
但溜须拍马的人呢,对领导来说,最突出的优点就是听话、好使。并且他可能还会经常打别人的小报告,正好充当了领导的情报员。这些对领导权力的稳定、安全都是确定的、看得见的有利因素。
因此,在你虽然优秀,但又还没有优秀到公司离开你就无法运转的那种程度的话,大概率是那些业务能力比你差不了多少,但人家比你懂得和领导搞好关系的人优先获得晋升。
如果你的性格再刚烈一点,一言不合就跟领导拍桌子、掀凳子的话,能力越强,对你反而越不利。
因为此时,你的能力在领导眼中,就是一头他无法顺畅驾驭的野马。这是对他的领导权的直接挑战和威胁。这种情况下,要获得晋升就更困难了。
这就是从意志这个维度来分析获得的事实真相。
知道这个博弈真相之后,并不是叫你去学别人的溜须拍马。现实中,曲意逢迎,溜须拍马也未必就一定能获得晋升。你能够精准地找到领导的痛点,主动承担更多,事事都能做到领导的心坎儿上去,在和领导的关系上也懂得圆融处理,要获得晋升也是大概率的事情。
分析到这里,起码你就知道了,业务能力固然重要,但是,职场的晋升不光只是业务能力的问题。
会这样看待职场问题,你就成熟了一大截儿了。
懂得从问题中主角身份的意志的维度切入去分析问题,你会看破很多东西,少去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从而很少会冲动行事、决策。
比如,在学习生活中,你就不会盲目去崇拜、羡慕什么偶像、明星。
有很多人都喜欢搞偶像崇拜。觉得这个牛人好厉害啊,崇拜得不得了。于是把他说的话、做的事都当做圣经一样来学习、模仿、实践。结果往往是东施效颦。
但如果你懂得从意志的维度来思考问题的话,你是很难唯某位偶像是从的。
因为没有无缘无故的厉害,无缘无故地令你崇拜,它们都是别人某种意志的产物。通俗点说,就是你所能看到的只是他想让你看到的部分。
拿明星夫妻秀恩爱这事儿来说。好多人看到某某明星夫妻秀恩爱,就被那种“温馨”“浪漫”“甜蜜”亮到无法呼吸。人家炒个菜,吃个饭,都能如此风花雪夜,爱意涛涛,羡慕啊,嫉妒啊。
于是,烦恼也来了,为啥自己的爱情尽是些彩礼、放贷、车贷,以及柴米油盐的东西,甚至时不时还夹杂两个人的火药味儿呢?
但如果你能清晰地认识到明星这种角色,主要意志是什么的话,你就没这份瞎烦恼了。
明星上网的主要意志是什么?
流量。
一个明星能不能红,有多红,能红多久,就取决于他的流量有多大,这个体量的流量能维持多久。
人家凭什么要把自己的私生活给你看?是闲得无聊了?
不是。是因为这么晒,你能打赏流量。
再比如常见的商业广告。商家都很懂得消费者的心理,好产品、好的广告文案都可以让消费者感觉到这个商家真的是太懂我了。
什么光棍节、双十二之类的超级“大优惠”,作为广大普通老百姓的一员是不是很感动啊?
然而你感动结果是什么呢?
通常都是原本计划本月只有500块的消费开支的,结果一个双十一/双十二,1000块,2000块没了。
如果你懂得从意志的维度来看待这些消费节的话,你其实很容易冷静下来。
作为商人的角色,无论他如何包装,如何给你献殷勤,如何让你感到温暖,他的第一意志永远是盈利。
就像我也会在公众号上免费写干货文。你会从角色意志这个维度来看待我的写作行为的话,就不会觉得我如何如何高尚、无私、有情怀。只不过是为了赚流量,为了后面的付费产品打基础。
因此,你也就不会因为什么情怀、感动之类的来购买我的付费产品。只会因为值不值来买。
基于这样的社交关系,看起来似乎很冰冷。但是,在我看来,这才是最良心、良性、正向的社交关系。
试想,假如,哪天你一感动,一冲动,出于情感支持买了我的东西,结果呢,后面我不小心无意识伤害了你的情感,你肯定就会对我心生怨恨。
所以,我的付费产品,好处、优势会讲,但是产品不好的、局限的地方,一般商家都讳莫如深,我依然会毫无顾忌地讲出来。就是生怕别人基于情感和冲动来购买,导致后悔。这在我看来,对大家都是一种伤害,未必是好事。
从这个角度来讲,但凡是脱离客观事实,基于情感交易的交易,无论好坏,对大家都是一种负债。
我这样说,可能会让你觉得我这个人很冰冷,不近人情。但事实上恰好相反。正是因为我生怕你的冲动消费而伤了你对素未谋面的我热忱支持的这份感情。
简单说,商业归商业,情感归情感,两者不要混为一谈,而蒙蔽视听。这样情感反而可能还会因此而升温,大家彼此之间的信任度还更强。否则,在分析问题、做决策时就很容易“为情所累”。比如,前面提到的,你在各种令你动情的商业广告中消费的东西,有多少是你真觉得值得的?你是不是“为情所累”了?
所以,这里并不是要批判或者支持某种社会角色。只是想表达,无论做什么决策,都要懂得从标的中“意志”的维度去思考种种现象。这样才最有利于你从客观、理性的角度做出最适合和利于自己的决策和行动。
还有很多实际问题中所涉及的主角并不是个人,而是组织。比如,你要了解一个公司,了解一个行业,一个领域,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动向、趋势等问题。
这种类型的问题,思路依然是一样的。找出承担主角的组织,然后从组织的立场去分析意志就可以了。
拿我们都关心的房地产走势来说。现在投资房产到底还值不值得?
你去听这样地产时评专家,那样经济学专家的分析、预测的话,众说纷纭,让你雾里看花。
但你如果懂得上面的分析思路的话,其实就很好判断了。
我们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主角是谁?
不是开发商。土地是国家的,主角自然也是国家。
国家的意志是什么呢?
这个众所周知,“房住不炒”已经反复强调很多次了。
从主角的这个意志基调,你就知道,去金融化,让房子回归正常的居住属性就是接下来房地产的基本走势。
这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过去那种闭着眼睛买入,持有几年之后就翻倍的奢望就不要再有了。
如果你仍然要以投资的目的参与房市经济的话,你的基本投资方向就要以“住”作为基本的参考方向。
当然,具体是哪些地方,哪种地段的房子还有“住”的升值空间,还需要你谨慎去学习研究。但是,基本方向是可以确定的,即不能偏离“住”这个大方向。
只要守住这个基本方向,对社会上各路大神、大佬对于房地产的分析预测结论,谁的有参考价值,谁的没有参考价值,你就有基本的辨别能力了。而不会再傻傻地听别人说风就是雨。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面对关系错综复杂的多组织共同扮演重要角色的问题,我们怎么确定其中的主角是谁呢?
像房地产这种行业,整个行业看似复杂,主角的判断还是比较好判断的。然而很多现实问题,要准确判断主角到底是谁,就是个大难题。
有些主角甚至是隐藏着的,你所能看到的都是前台唱戏的。对于这种你的判断难度就大大增加了。比如,美元这个货币,由美国的中央银行发行,一般大众会认为既然是中央银行嘛,背后的主角自然应该是美国政府。代表的意志,自然是美国政府的意志嘛。
但是,如果你看过《美国-从自由到法西斯》这部纪录片的话,你的三观会被彻底击碎。片中揭露了控制美元铸币权的美联储的真实面目——它是一家由几大财团控制的私人中央银行。
也就是说我们以为美元代表的是美国政府的意志,但是实际上它代表的更大程度上是几大财阀的意志。
像这种问题的真相,在这个没有信息公开的情况下,我们就很难准确判断真正的操盘主角了。
这就是典型的配角登台演戏,主角幕后导演的情况。这很容易混淆我们的视听,让我们看不清问题的本质。
其实不光是组织当主角存在这种问题,就是个人作为问题主角也存在这种问题。
比如,有人仗着领导的权势,让你帮他谋取私利,领导是假,盗贼是真;
有人打着朋友的旗号,免费榨取你的劳动力,朋友是假,吸血鬼是真;
有人明面上是扮演为你好的角色,但是实则在背后捅你刀子等等,好人是假,小人是真。
以上种种都是错把配角、伪角当主角而引起的分析错误。
那我们怎么避免这类分析坑呢?
基本原则:通过事实行为数据来反推。
就是说,这就需要我们多留几个心眼儿,在分析时,不要只管自己看到了什么,也不要只听别人说了什么。重点观察他(个人/组织)在做什么,大量收集、统计其实际行为数据。以此作为分析依据。
比如继续拿美联储的例子来说。
美元代表的到底是私人财阀的意志还是美政府意志呢?
对此,市面上对此也有各种相互矛盾的观点。有的说,美元背后就是一个大阴谋,它就是背后的大财阀收割世界韭菜的工具。当然,马上又有人指责这些阴谋论,说这种现象就是体制不同而已,我们应该包容、客观地看待云云。
对这些不同,乃至相对立的观点,你怎么看呢?
打口舌之战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你应该重点观察由这个组织机构主导的各种前前后后的行为主要是利公还是利私。行为利公还是利私的性质定了,它代表谁的真实意志一目了然。
(具体行为事实和数据,有兴趣就自信去采集、研究了。这里就是做一种问题分析思路的探讨。)
这种判断思路,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都通用。它可以帮我们在迷雾、缺乏清晰线索定位的情况下,做到尽可能精准地剖析出深层的问题症结。
为了巩固这种思路,这里再出一道生活思考题:假设你所在的公司老板有一天向作为员工的你融资借钱,然后把你的钱换算成公司股份,还承诺给你高股息。你看公司的规模大,经营、盈利也都没有问题,行业前景也不错,加上老板的这番画大饼,觉得这笔生意好像真的是稳赚不赔呢。请问,你要不要借钱给老板?
答案是:不要。
一般人会被老板的说辞给打动。特别是处于中下层的员工,从来没有参与过公司管理、运作层面的经验,对公司正常合法经营的范畴是缺乏正确认知的。在这种情况下,老板再给你谈谈理想和情怀,给你画个大饼,并且拿你看到的公司运作良好的“事实”来反复给你洗脑,你会觉得一切都顺利成章,而后跟着他走。
然而,老板说的,就真能代表他真实的意志吗?
如果你懂得从老板的这个行为本身去分析,而不是听他说什么的话,就会发现风险非常大。
因为这种行为存在两大问题:
第一,老板跟员工借钱的行为,本身就不正常。
作为老板,他拥有的人脉资源、融资资源显然都是远远优于普通员工的。如果真需要融资,正常应该动用跟他一个级别的人脉资源,或者跟银行、投资机构等金融资源才对啊。现在却跑来跟你一个普通员工借钱,很反常吧?
第二,这种行为还存在变相吸收公共存款的违法风险,也是一种反常。
第三,借钱就给你股份这种好事,也很反常。
正常情况下,只要出钱就能拥有股份的是哪种情况?就是在公司创立之初,你一笔,我一笔,大家成为合伙人时。公司已经发展成熟,只要给钱就能分股份坐享分红这种好事一般都不会存在。而现在居然发生在你身上了,也是反常。
话说,事出反常必有妖。你要是轻易跟节奏的话,大概率会被妖所伤哦。
毕竟社会上,老板套了现,拿了钱就跑路的现象并不是不存在。我之前就经历过一家公司,规模还挺大,公司经营的项目、程序都很正规。一点不像是会倒闭的样子。
但是,很神奇的是,在成立不到三年时间之内这家公司就换了三波法人,直到倒闭。
最后来小结一下。
你之所以会选择这样的伴侣,那样的朋友,这样的公司,那样的团队,主要依据是什么?
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词:志同道合。
但是,为什么后面又总是会跟他们发生这样那样的冲突呢?
就是因为深入接触之后,发现现实跟自己之前的预期偏差太大。甚至感觉自己被人欺骗、戏弄。
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在分析决策时,往往只是习惯于听别人说什么,习惯于停留在表象中。结果就是,你以为人家跟你是志同道合,实际是别人别有用心。这就是信息差太大。
要避免这种坑,必须在决策之前,就要对“标的”意志相关的信息采集充分。你才能筛选出真正跟你“志同道合”的人、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