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破解让你思想打结,陷入纠结的常见思维“大坑”之三

——主观偏好带入

现在有两份工作摆在面前:

择业应该选择大城市,还是小城市?

应该选择我喜欢的工作,还是优先选择挣钱的工作?

那个谁谁谁的课程,有点小贵,到底值不值得买?买了要是发现不值得,怎么办?

这类问题就是典型的偏好带入思考而引起的双标纠结。它们都是带有个人的情感好恶在里面。

该择业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做喜欢的工作,还是挣钱的工作,背后的潜台词就是怎么让我能够舒舒服服地挣大钱呢?

买了课程要是不值得的纠结,背后的潜台词就是怎样能够不作任何牺牲、不遭受任何损失地赚到回报?

这些潜台词的内容,就是你个人主观的情感偏好。

主观偏好是我们分析问题时,比前两个更难克服的障碍。因为无论做什么,每个人最希望的结果不就是一个顺心如意嘛。没有人会心甘情愿违背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做一件事情。

但现实又是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之所以这么做,都只是因为“迫不得已”。

这让我们常常陷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纠结中。

造成这类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呢?

其实这类问题,说到底就是生存与自我实现发生了冲突。

小城市的安逸代表的是你对自我实现的追求,大城市的机会代表的就是你生存的机会。

你喜欢的工作代表的是你对自我实现的追求,挣钱的工作代表的是你必须要解决的现实生存问题。

你想购买课程来升级自我代表的是你对自我实现的追求,害怕买到垃圾课的风险,是因为你心疼你的生存资本。

我们不可能在同一时空从两个出发点做两个方向上的事情。你只能选择做A或者B。

因此,要么你牺牲生存机会成全自我实现,要么牺牲自我实现,成全生存机会。

当然,还有第三种选项,那就是把生存机会和自我实现合并同类项——为生存而奋斗,同时也是在自我实现。不过,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你也不会有这类问题的纠结了。

大多数之所以会有此类问题的纠结,都是只能做A和B的单选题,而没有机会做A=B的同类项合并。

此时,问题就转化为了A和B的价值排序的问题了。

如果你记住了前面讲的务实不务虚的原则的话,我想到这里你的困惑应该可以解开了:生存先于自我实现。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生存和自我实现的隐忧同时出现在你要解决的问题中的话,你就别犹豫了,直接以生存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除非生存不再是个问题。

比如,买课这件事。如果你会非常纠结买了之后达不到理想预期怎么办的话,你就别买了。这说明,当前你更需要的是生存,而不是自我实现。

什么时候可以买呢?就是等到你基本不在乎这笔课程费用的时候。此时,这笔课程费对你不的生存不会构成任何威胁,你就可以大大方方,毫不纠结地去追求更高层级的东西了。

比如,你现在月薪是10000元,而这课程费呢,只需要200元,这笔课程费用对你的生存就不会构成威胁。即便这200元打水漂了,你也没什么好纠结的。

但这课程费用是20万元,你花掉就会威胁到正常生活,那这个课程就可以果断放弃了。

有人就说了,不行啊,要是现在不抓紧机会上这个课,万一错过了本该属于我的机会怎么办?

同学,是谁给你讲的,错过这个课程,你就将错过这个风口了呢?究竟是怎样的神课程竟然有这么大的威力,让你一学,就能抓住风口?

商家为什这么给你讲?

真正的原因不是你要错过什么风口了,而是商家害怕错过你这个钱袋子了。

我就告诉你一个真相:但凡抱着上完某个“厉害”课程之后自己就能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心态去买课的人,最后留给他的,毫无疑问的都是失望。

这是试图跳过生存直接求自我实现(发展)的操作。这和揠苗助长没有什么本质区别。都是反自然,反客观规律的操作,迟早会被规律反噬。

不光是上课这件事,我们常见的被套路贷、被校园裸贷、加杠杆炒股、以倾巢之力去投资、创业等等人群,其行为性质都是一样的——跳过生存求自我实现。这种日子,就是典型的“实其心,虚其腹”的操作,注定不踏实、不接地气。

人生中面临的所有问题,你都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解决,即生存阶段和自我实现阶段。生存阶段是前提,自我实现阶段是发展,是锦上添花。

你说我喜欢唱歌,理想是当明星,但是,现在直接去唱歌,生活费可能都挣不到。那你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就不是去唱歌,而是先找份工作先解决生存的问题。

该留在大城市,还是回老家的小城市发展呢?这就不是一个选大还是选小的问题,而是哪里更有利于你先解决生存主题的问题。

假如你们家在十八线城市本来就有产业,或者很高价值的人脉关系,回到老家,显然更有利于加快你累积生存资源的进度,为什么不回去呢?

假如你回去跟去大城市一样,无资源、无背景,都得从零开始,那大城市因为机会更多而更有利于你先解决生存问题,自然就应该优先选择大城市。

再比如,假如你要用自己的钱去创业。现在手上有10万块钱。你的基本策略是什么呢?

如果你急功近利的话,可能会直接把十万块钱一把投进去,甚至还通过贷款、融资等方式,去做一个20万,30万的项目。这是比较普遍的做法。这就是典型的被“赚快钱”“快赚钱”这样的虚妄之欲所牵动。

这种操作,不能说就一定会错。但是就是违背了“务实不务虚”的原则的。这样去操作大概率会把自己陷入被动,失败。

比较稳妥的策略是,你有十万,就先做只需要几千块,或者一两万的地摊式创业。假如你手上有100万,就从十几二十万这种项目起步。

等到小资本投入的项目能够顺畅运转起来,正常盈利了,你再逐步加大投入。

这样去操作,如果亏掉了呢,你还有足够的资本再来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的尝试,直到成功为止。这时候,你之前的亏损经验还能够成为你后面创业的高级养分。

创业是一件非常复杂、烧脑的事情。同样的项目,你看别人做起来赚到钱好像很容易,但是背后很多门道、细节,根本不是你凭想象就能解决的。都需要付出一定的试错成本。一次性的盲目创业,就等于自杀式的创业。

这种自杀式创业要是一把就玩完了呢,输掉了生存资本,你就得开倒车,重新回到生存起点。而且这种自杀式的创业亏损经验带给你的可能不是什么高级养分,更大的可能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阴影。

但如果你坚持“务实不务虚”的原则的话就不会存在这些问题。你每尝试一次,你的创业功力都会在原来的基础之上增厚一层。

这种步步为营的操作,就能够把看起来小概率的成功创业变成大概率的成功事件。

这样,从你开始创业到最终成功,相比那种踩狗屎运,撞大运成功的暴发户来得慢,但是,却可以走得心安,走得稳。

实际上,放在整个人生长河中来看,最后的赢家,往往都是这类人。

简单小结一下:上面提到的道德带入、情绪带入、偏好带入的现象本质上都是因为我们被自己脑海中的某些“虚名”带偏了节奏。如果你发现有什么纠结时,你就要小心了,一一对照一下一上三种情况,看是不是被“虚名”套牢了。发现是的话,就赶紧把“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拿出来,用以指导自己。

到这里,影响我们深入思考的大坑基本就说清楚了。这些坑你都知道了,是不是就一定能深入思考了呢?

还不能。它解决的是深度思考的基本方向的问题。落实到一个具体问题上,要想做到深度分析、思考,还有很多基本技术和功课需要做。具体是哪些呢?就是接下来的内容要详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