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带入
现在领导给你一个赚钱的机会,会大赚一把,但是会涉及一些不道德手段,你接,自己觉得有道德负罪;你不接,别人接。那你接还是不接?
朋友向我借钱,不借他说你装穷,明明有钱不借,不够义气;借,自己囊中羞涩,还会面临有借不还的风险,我到底要不要借?
如果你会有上面这类问题困惑,就是道德带入思考的典型案例。
此时,在同一个问题上也存在两种价值观:道德很重要;自身利益也重要。
到底哪个更重要呢?
这两种价值观就开始在你体内打架、争宠了。
这种道德与自身利益冲突的问题,在我们生活中实在太普遍了。会有这种冲突就是我们对道德这种东西的价值衡量模糊所致的。
我们在实施道德的过程中,会发现,你对这部分人道德,往往就是对另一部分人的不道德。
比如,你为了坚守所谓的道德放弃采用“非常规”手段获得这个升职加薪的机会,这对竞争者算是道德了,但是,对下面一批把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的人是道德吗?因为从能力上讲,你上位才能带大家赚更多的钱。那你说你的行为到底是道德还是不道德?
再假设,如果你上位之后,有了更大的权力和资源在手,你会拿它们来做造福一方的事情,比如建学校,资助贫困山区儿童;而对手上位之后呢,只会自私自利无所作为。这种情况下,你如果对对手道德是不是就意味着对本来可以因你而受益其他人的不道德呢?
你为了所谓的道德情义把钱借出去了,结果自己家里的妻儿老小只能勒紧腰带过日子。你对所谓的兄弟朋友倒是道德了,但是对自己的家人道德了吗?
从这几个反问你就可以看出,道德这种东西的价值其实是非常概念化、虚幻、缥缈、不确定的,就更不要说去衡量了。
怎么办?
其实很好办。你根本就无需从道德的角度来解决问题。这并不是叫你不要善良,不讲道德,而是说在你分析问题、做事决策中,就不管道德什么事儿。因此你没有必要让道德因素参与进来分析、决策。就好比精明的皇帝都不会让后宫参政一样,一码归一码,就事论事,而不是就道德来论事。
你看国家法律是怎么解决各种社会的疑难杂症的?
就是典型的就事论事,一是一,二是二。哪种情况该担什么责任,担责到什么程度,具体、清晰,分门别类都一一对应地列了出来。
你因为情绪激动把人打残了,法律绝对不会因为你是大家公认的大善人就不用承担刑事责任。它所有的出发点都是基于公德——从大多数人的立场,基于保护大众基本利益的初衷来制定法则。
拿交通来说。
大家都老老实实地按照交通规则开车,就不存在需要动用道德来谴责谁的问题。假如有人胆敢乱闯红灯,造成交通事故,对不起,等待你的就是行政处罚,乃至刑事处罚。这也没道德什么事儿。
假如有人不遵守规则,居然还没有得到任何应有的处罚,此时,依然没有道德的什么事儿。而是需要我们反省现有的交通法律法规存在什么漏洞才给了这些人钻空子的机会,进而改善。
简单说就是以恶制恶(以严格、周密的惩罚手段来阻止恶行),而不是以德制恶。无论组织还是个人,这才是应对蛀虫侵蚀时的正确姿势。
其实,在一个正常的组织群体中,乃至整个社会,如果大家都各安其职,各守本分的话,是真没道德什么事儿的。
事做好了,奖;事没做好,惩罚。怎么奖,怎么罚,一切都根据大家事先约定好的规矩办事儿,就没什么事儿。
什么时候会出事儿呢?
就是有些人,事儿没做好,但是却要越矩去拿别人的奖励。怎么拿呢?当然不能明着拿呀,这是明着破坏大家约定的规矩。与公为敌,阻力必然很大啊。于是,就采用非常规手段,诸如作弊、走后门儿、暗箱操作等,把自己变成名正言顺的得奖者。
但是,他这个人到底有没有这个能耐拿这个奖,大家都是看在眼里明在心里的啊。一个明明不可能得奖的,居然得了奖,明显就是“走了后门儿”嘛。但是,从程序上看,人家又是在规则之内。你拿他还真没什么办法。
怎么办?
此时,一个叫“道德”的概念出现了。它的使命就是专门针对那些法律管不着,大家约定的制度、规则又管不了的人,进行良心感化。
有没有用呢?
有用。只不过是反作用。
道德叫嚣越凶,对那些本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中规中矩做事的人倒是起了非常大的约束作用。本来就不会越矩的他们,更加不会越矩了。
而本来就打算通过越矩来获得超额回报的人呢,不是羞愧,而是高兴。他们会把自己伪装成卫道士,正好利用老实人的这种道德“崇拜”心理,狠狠地打道德牌,把这些老实人都搞得不好意思跟人争、跟人抢,从而轻松截取别人的成果。
可见,道德的出现,本质不是社会组织更有序,大家更有德的表现,恰好相反,是组织出现了毒瘤的表现。
组织如此,个人也是如此。如果在解决一个问题,或者进行某项利益分配时,有谁动不动就跟你谈道德这样,道德那样,这不能说明他的道德有多高尚。只能说明他可能正在用一种低成本的方式来榨取你身上的价值。
如果你在解决某个问题时,总是羁绊于道德这样,道德那样,不能说明你的道德品行有多高尚,只能说明你很可能是被别有用心的人洗脑太深了。
老子《道德经》里面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就是说,真正的上德,是不需要强调“德”这种东西的。大家都本本分分地各司其职,各就其位,各尽所能,这样大家就各有所得。也就是前面说的“实其腹,强其骨”——做实实在在增强实力的事情,而不是去玩儿概念和噱头,这就是上德了。
你作为团队领导要是天天把无私奉献挂在嘴上,劝这个要无私奉献,叫那个要懂得牺牲付出(不失德),这不就是暗示人家乖乖等你免费占便宜吗?谁都不是傻子,你以为别人的便宜都那么好占吗?这种反人性的倡导、操作,只会让组织的每一个人都逐渐失去动力,最终让组织瘫痪,让你一无所得(无德)。
简而言之:我们在工作中,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应该是本分,而不是道德;解决问题的终点是以结果为导向,而不是以道德制高点为行动依据。
厘清了这个基本思路,你心中的那些道德双标的问题,就没什么好纠结了。
首先,假如有道德纠结的问题找上你的话,跟这事儿相关的人多半也不值得你施以道德仁义,因此你也就不必考虑对他施舍道德的事儿。
比如,给你借钱,不借就说你不够义气的人,你借还是不借?
你借不借的依据,不是道德义气,而是你借了之后影不影响你自己的生活。
如果借了这笔钱,会影响你的生活,无论是物质的(比如借了,自己的经济更困难了),还是精神的影响(比如此人的信任值不够,让你担心他会不还钱),你要明白,这意味着他口中所谓的义气对你并不是什么价值,而是负债。
既然是负债,那你就不用纠结了,干脆利落地拒借。你无债一身轻。
假如你借了之后,并不影响自己的生活。比如,物质生活,你丝毫不受影响。精神上呢,即便他不还钱,你也觉得无所谓。那你就算借,也是没有什么纠结的。
其次,假设有人见你没有施以道德,就站在道德制高点来声讨时,你也不必给自己强加负罪感,坚守本分,坚守客观事实就是你最大的道德。
比如,如果有人在业绩考核、利益分配时,跟你谈道德,你完全可以怼回去:我要跟你谈的是事实,你少给我讲什么道德;我要跟你谈的是结果,你少给我谈什么仁义。
如果你非要歪曲事实,扭曲结果,给我戴顶什么道德的高帽子,然后,掩护你用非常规手段来抢走本该属于我的东西的话,对不起,我不吃你这一套所谓的道德定义。此时,我只能以恶制恶,这就是我的道德定义。
以上就是从“虚其心,实其腹,弱气质,强其骨”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道德带入的问题。如此,便很少有人能够对你进行道德绑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