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保持思维清晰的 3 把关键钥匙,让你跳出大多数人都深陷的 3 个思维“大坑”——不用思考模型,根解你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两难”“纠结”问题

.毕业了,看到身边的人都在考研、读博,甚至流血深造,我是应该工作,还是跟他们一样继续深造?

.我该选择发展机会多的大城市,还是稳定舒适的小城市?

.现在有两份工作摆在面前:一份是高薪的,但我不喜欢,一份是我喜欢的,但不高薪,我应该选择我喜欢的工作,还是选择挣钱的工作?

.公司领导偏心,搞暗箱操作,明明该我得的,却让别人得了,我是不是应该果断离开这样的公司?

.现在领导给你一个赚钱的机会,会大赚一把,但是会涉及一些不道德手段,你接,自己觉得有道德负罪;你不接,别人接。那你接还是不接?

.网上谁谁谁不分青红皂白就喷我,是不是应该狠狠地怼回去?

.朋友向我借钱,不借他说你装穷,明明有钱不借,不够义气;借,自己囊中羞涩,还会面临有借不还的风险,我到底要不要借?

.那个谁谁谁的课程,有点小贵,到底值不值得买?买了要是发现不值得,怎么办?

这些问题都是普遍会遇到的。特别是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躺枪者十之八九。

很多人面临这些两难选择的时候,往往都会陷入纠缠不清的状态,理不出头绪来。

如果你有类似的困惑,你会怎么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呢?

主流的做法是搬出一个问题分析模型来。比如,5w2h,四象限法则,sowt分析法等等。但问题也来了。

这些分析模型并不好使。要么套用不上,要么套得上,但是会把问题分析得更复杂,抓不住重点。

比如,择业在大城市还是小城市的问题,你用sowt法则来分析,把大城市的优势、劣势、机会、风险列一通,再把小城市的优势、劣势、机会、风险也列一通。

然后,两相比较,做选择,你会发现,还是很蒙圈。

因为两者的利弊权衡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加减法的问题,依然不好估量。

当然,并不是说这些模型就没有价值。它们的本质是工具。工具的本质是辅助,而不是主导。

这些工具的作用只在于辅助你梳理问题,而起不到深入分析问题的作用。

认识不到这一点,这些工具可能不仅不能帮你,还会误导你把问题搞得越来越复杂。

我之前碰到一个老板,非常热衷于toc瓶颈理论分析模型。这个分析模型也有对应的问题分析软件。软件中就总结了一套“强大”的分析模板。

他呢,每次开会时就要求员工一定要按照这个软件提供的分析模板去一个一个地套着分析。结果会如何呢?

我想上过班的人,不用我说都能猜到。到后面,这个所谓的研讨会就变成了非常无聊的套话表演会,问题解决效率非常低。

这种现象在我们身边非常普遍。

其实,要透彻地分析一个问题,其实是不需要用什么固定模型套路的。

电影《教父》中有句经典台词:“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就是说一个真正的问题分析高手,抓住问题的关键症结也就是一瞬间的事情。

你就可以想想,如果用什么分析模型来套用,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可能分析出问题的症结来吗?

你还没用想好该用什么模型来分析,时间已经过了好几秒了;等你把模型慢慢搬出来,一个一个地去套出来,几分钟,乃至几十分钟已经过了,相比半秒钟的高手,这哪里叫效率?

你说,电影是艺术,艺术都有夸张的成分啊。

其实不是。现实生活中真正有功力的分析高手,抓住问题的关键还真的可能就是分分秒秒的事情。

这种真实场景我们并不少见。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职场中,在讨论问题时,总有个别的人话可能不多,但是他一发言总是能够给人眼前一亮,恍然大悟的感觉。

这就是一种直击问题核心的高手表现。

那这类人一针见血的分析功力到底有什么秘密呢?

其实并没有多天大的秘密。就是他们在解决每一个问题,做每一个决定时,价值观非常清晰。

而很多人为什么总是充满这样那样的焦虑呢?其实也很简单,说穿了都是脑子里装的乱七八糟的虚念太多,导致自己价值观混乱,理不清自己的头绪,分不清自己的先后,所以才会出现行为混乱、错乱。

什么是你的价值观?

就是你对一件事情的价值衡量。

我们碰到任何问题,做出要或不要去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依据是什么?

就是它对你的价值衡量。价值衡量不清楚,觉得这也值得做,那也值得做,你就会陷入纠结中。

这些混乱、错乱的价值具体是怎么形成的呢?常见的有三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