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透上级心思术

武则天称帝后的十余年中,对支持李唐政权、反对自己称帝的宰相权臣或杀或贬,为巩固自己的帝位可算是无所不用其极。然而只有一个人,虽然明确地支持李唐政权,却仍旧得到武则天的喜爱与信任。在他死后,武则天垂泪感叹:“朝堂空也!”他就是著名的宰相狄仁杰。

狄仁杰在为官时因政绩出色,嫉恨的同僚偷偷向武则天上书,说他的坏话。武则天将狄仁杰叫来对他说:“你的政绩很好,然而有人向我进言说你的坏话,你想知道是谁干的吗?”狄仁杰想都没想就谢绝了,他说:“如果您认为我有错,那我会改正;如果您认为我没错,那就是我的幸运了。至于是谁告的状,我不想知道。”武则天对他的态度十分佩服,连赞其有长者之风。

其实武则天在问狄仁杰的时候,心里是否对他起了怀疑,谁也不能确定。但是狄仁杰用自己坦荡的态度,以及将决定权交于武则天的行为,让武则天打消了怀疑他的念头。与此同时,还巧妙地拍了武则天的马屁,暗示武则天“英明”决断,让武则天非常有面子。要知道,对于一个特立独行的女皇来说,有什么比自己的皇权得到认可更值得高兴的呢?

也正是由于掌握了武则天这种心态,狄仁杰才能在立太子的问题上说服武则天,还政于武则天的儿子李显,恢复李唐皇室。当时人心分散,武则天的侄儿武承嗣、武三思等多次请求武则天立自己为太子,武则天难以决断。狄仁杰这时也来见武则天,告诉她自古只有儿子会把母亲供在祠堂里,没有侄儿会把姑姑供奉在宗庙里。只有立自己的亲生儿子为接班人,才可以永保自己得供奉,自己的子孙永远继承自己的事业——这才是为自己所设的最长远的规划。武则天听了深感有理,决定听取狄仁杰的意见。

武则天虽然也是一个女人,但她更是一个帝王,她对于天下的执着已经超过了一切。因为狄仁杰很好地掌握了这点,才能和武则天这样善变多疑的女人成为知己。

除了朝堂权臣,更多能够看透人心的高手出现在战场之上。三国时期就有一批优秀的“心理学家”在战场上指点江山,将人心把玩于股掌之间。我们暂且不提“多智近乎妖”的诸葛亮,这里就来说说后来归顺曹操的贾诩。

贾诩自幼便有着一颗七巧玲珑心。在他年轻时,一次因病辞官回家,在路上被一群氐人抓了。同行的所有人都被他们杀了,贾诩灵机一动,骗这些人说:“我是太尉段公的外孙,你们别伤害我,我家里人会赎我回去的。”段公是当时很厉害的一位边城名将,氐人被吓唬住了,果然不敢伤害他,还和他盟誓后送他回家。

后来贾诩投靠将军段煨,由于贾诩的威望比段煨高得多,段煨怕贾诩夺他兵权,因此虽然表面以礼待他,但实际却处处戒备。贾诩便转而投奔了南阳的张绣。有人不明白,问贾诩为什么好好的要换主人,段将军明明非常优待他。贾诩说,段煨生性多疑,他忌惮我,因此迟早会除去我。我离开正好合了他的心意,而我此去投靠张绣,对他来说是在外联合了盟友,他必然会善待我的妻子儿女。而张绣那正愁没有谋士,我去了他肯定会好好待我,这样我和我全家都有了保障。

后来,张绣用贾诩的计策,两次大败曹操,曹操的长子曹昂也死在战役之中。然而在官渡之战前,贾诩却劝张绣归降曹操。张绣不明所以,觉得这样简直就是自寻死路。但是贾诩却解释说,曹操现在势弱,我们投靠他,他一定非常高兴。曹操这个人有大志,不会将私怨放在大义之前,而袁绍连自己的亲兄弟都容不下,更何况我们了。张绣觉得有理,于是投降了曹操。曹操果然大喜过望,拜张绣为扬武将军,并让其子曹均娶张绣之女为妻。

贾诩对人心的掌握可谓是炉火纯青,怪不得他是三国时期唯一能够得以善终的谋士。

不过,善于揣摩人心也并不是只有这些有着经纬之才的能人才能做到,有时一些没有什么真本事,被后人称为“马屁精”的小人,也有着不可小觑的功力。

我们就以和珅和中堂为例,来看看这位大家看来一无是处的“小人”是怎样看透人心的。众所周知,和珅并不是出自什么大富大贵之家,也没有经天纬地之才,却长期得到乾隆皇帝的垂青,这与他能设身处地为乾隆着想是绝对分不开的。

在乾隆做太上皇时,有一次同时召见了和珅与嘉庆帝。当两人走进房间时,看到乾隆正闭目而坐,嘴中念念有词,却是完全听不懂的语言。过了良久,乾隆睁开眼问:“这些人什么姓名?”嘉庆被这突如其来的问话问得一头雾水,和珅却应声而答:“高天德、苟文明。”乾隆听后,缓缓点头。后来嘉庆私下问和珅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和珅说,乾隆帝当时念诵的是西域密咒。即使在千里之外,也可诅咒恶人遭祸或是死亡,因此他猜乾隆问的是白莲教匪首之名。

像和中堂这样,不仅能够时时注意君王的心思,还要结合当时国内外形势,想君王之所想,急君王之所急,才能真正做到看透人心。

虽然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但是对于人心的揣测,古人似乎还要比我们略胜一筹,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其实这与古代的等级制度有着非常大的关系。我们都知道,现代社会更强调的是“合作”,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其实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因此我们没有什么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揣测别人的心理,只需要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就足够了。

而在古代,君臣之间、臣子与臣子之间、父子之间、夫妻之间都是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别的,如果下级不能正确地猜测上级的意思,上级就有权力对下级施以惩戒。这样一来,下级不得不用尽一切方法来揣测上级的心理,从而使自己能够迎合上级的喜好,避免碰触上级的“禁忌”。而正是因为如此,下级说的很多话由于要迎合上级,因此并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这就要求上级必须具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能力,从下级真假参半的话中,找出对方的真意。

三招逼走下属术

明王朝建立前,刘伯温还是块“宝”,待到朱元璋皇位坐稳后,就转眼间成了“田间地头的蒺藜草”

可是,刘伯温功劳太大,本领太高,分量太重,无法一锄头将他铲除。不然,“老先生”“吾子房也”恭恭敬敬地刚刚喊过没几天,突然就翻脸不认人,那不是太流氓了吗?于是,朱元璋专门为其量身定做了“温水煮青蛙”策略。

降低刘伯温的威信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封公封侯者多矣,而这个功不下张良的国师刘伯温竟然排到了第36名,只封为伯,年薪240石。而与其功劳不相上下,同为核心,同被朱元璋视为左右手的李善长却被封为韩国公,年薪4000石。职务上更是泾渭分明,李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百官之首的丞相,而刘是负责给百官挑毛病的御史台的副长官,朝堂上一站,30多人都在你前边,完全是一副有你不多没你不少的架势。

就这一招,你的风头就打下去半截,你还牛吗?

为刘伯温制造敌人

开国初年,朱元璋以多年知己的口气异常诚恳地和刘伯温品评几个重臣。

朱元璋问:杨宪如何?

刘伯温答:杨宪有相才,但无相器。

朱元璋又问:汪广洋如何?

刘伯温答:他的褊狭和浅薄比杨宪还不堪大用。

朱元璋又问:胡惟庸如何?

刘伯温答:胡惟庸最为糟糕,好比一匹劣马,叫它驾车,必然会翻车坏事。

朱元璋这样说道:我的相位只有先生能担当了。

刘伯温再次辞谢道:我这个人疾恶如仇,又受不了繁冗公务的劳累,真的干上了,会有负皇上重托。天下大才有的是,您细心访查定会得到的。不过,目前的这些人,一个都不合适。

这样的对话句句都不露痕迹地传到当事人的耳朵里,所幸杨宪素来敬仰刘伯温,而汪广洋是个忠厚之人,二人都没有挟嫌报复。胡惟庸就不是这样了,他把刘伯温的话深深地记在了心里,仇恨让他一辈子也没有放下。

撤销刘伯温的养老金

刘伯温是何等聪明的人,他岂能感觉不到朱元璋的心思,然而,儒家的理念和朱元璋的天威,使他只有在战战兢兢的心境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洪武三年,朱元璋亲自召见刘伯温,充满关心和体贴地对他说:“你年纪这么大了,应该在家陪老婆孩子,何苦在这里陪着我呢。”刘伯温就这样“光荣”地退休了。无官一身轻的他,偏偏轻不下来,处江湖之远还要忧其君。他看到某个地方社会治安隐患不少,于是热血了一把,上书朝廷,建议在这里设置一个管理机构。可是在丞相胡惟庸的鼓动下,竟然有多名官员诬蔑他有野心,想占据有“王气”的地方图谋不轨。于是朱元璋不问青红皂白,下诏撤销他的养老金。明眼人一看便知,这只不过是个借口,或者干脆就是个捕风捉影甚至是无中生有的由头。刘伯温只得赴京请罪,可是朱元璋却不给他辩白的机会。

在巨大的压力和看不到尽头的心灵折磨下,60多岁的刘伯温病倒了。他这一病,朱元璋的机会又来了,他指示丞相胡惟庸拿着药去看望这个足智多谋的老人。万一他是另一个韬晦装病的司马懿呢!结果,胡惟庸的药太神奇了,刘伯温喝下去后,一个拳头大的石头一样硬的东西就横亘在了胸口。不久,这个叱咤风云的一代雄杰就驾鹤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