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人的脑子有惰性,它有时候很懒,会按照原有的经验和别人的提示去思考,这是大脑的一种“坏”习惯,是会形成思维定式的。形成思维定式会有怎样的结果呢?要么墨守成规,要么被人“带坏”。人际交往要是被“定式”化了,那你对别人的认识势必会受到不良影响。这在交际学中被称为“定式效应”,它是指有准备的心理状态能影响后继活动的趋向、程度以及方式。在人际交往中,定式效应是要特别关注的一个话题。
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实验中将六只蜜蜂和六只苍蝇装进同一个瓶子中,然后瓶子水平放置,只让瓶底朝着窗子。只见这几只蜜蜂不停地寻找出口,最终精疲力竭而死;苍蝇则不然,它们轻轻松松穿过瓶颈,飞出了禁锢自己的瓶子。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原来,蜜蜂在思维里认定出口就在光亮的地方,所以它自始至终在瓶底徒劳挣扎。而苍蝇全然没有对光亮即出口的思维定式,四处乱飞碰壁之后,终于逃出囚笼。
我们都知道,人在感觉、记忆和思维方面都有定式的倾向,如果将这倾向带至与人的接触和交往中,就会产生以偏概全的识人方式。比如说,虽然还没有见到某个人,但是通过他人口述就会在心底认定这是一个人品怎样的人。在随即的见面和交往中,心中特定的模式总会告知自己,“他就是那样一个人”。因此,我们的人际交往轻易地被定式效应左右。
人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使人们习惯于用老眼光和固定不变的角度来观察、对待事物。反之,如果开放思维,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清朝的时候,铜山县有一个穷书生,虽然自幼酷爱读书,可是由于家境贫寒一直没能进京赶考。
一日,穷书生走到当地一家大户门口,请求拜见主人。看门人一看他穷困潦倒的模样,挥挥衣袖就要将他赶走。此时正值主人外出,出门看到穷书生后停下脚步,问道:“你来找我究竟有何事?”穷书生不卑不亢地回答:“我想与你结交成为兄弟。”听了穷书生的回答,四下的人们掩鼻嘲笑起来,道:“一个穷要饭的,竟然还想和大户人家称兄道弟,真是不知好歹。”可出人意料的是,主人爽朗答应下来,说:“好,请仁兄到府上一聚。”看到富人的这个决定,周围人连连摇头,认为他与穷书生结为兄弟定是疯了。
在富人的资助下,穷书生得以进京赶考,竟然摘得状元桂冠,最终成为当地的父母官。之后的事情自然不必多言,有了父母官的照顾,富人的日子更加富足、红火。
后来,很多人询问富人为何要与当时的穷书生结交,富人说道:“虽然他衣着褴褛,但是眼神中却流露出远大志向。如果对其给予一定帮助,此人定能飞黄腾达,有所作为。”听完富人的话,众人顿时被他的高瞻远瞩深深折服。
人际交往中就要有这位富人这样的反向思维,千万不要被定式思维所害。不要太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它完全可能是错的,只有打破它,不受它的左右,与人交往的模式才能发散开来,你才能交到更多意想不到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