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两个陌生人同处一间光线比较暗的屋子里,两个人只能隐约看到对方的轮廓,看不到彼此脸上的表情,在这种状况下,双方反而更容易相处。因为在昏暗的环境下,大家都会将戒备心理降低,从而对对方产生一种带有安全性质的依赖感。话又说回来,要是在一个光线比较明亮的场所,两个陌生人会如何呢?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在“黑暗”与“白昼”之中,还是“黑暗”中人与人产生亲近的可能性高。这种现象,心理学家称之为“黑暗效应”。
为了验证“黑暗效应”,曾经有几个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首先寻找两名男生A、B,这两名男生钟情于同一位女孩。面对两个男孩子的追求,女孩不以为然,经常以各种理由搪塞、推辞A与B的邀请。心理学家先是动员女孩试着与两个男生交往,然后让A与之在公园、商场等地方约会,又让B与女孩在电影院、酒吧等地约会。结果经过几次约会,女孩与A总是觉得谈话不投机,断然决定和A断绝联系。B呢?经过慎重的考虑,女孩选择他作为自己的男友,理由就是“两个人谈话十分融洽”。
为什么会有这种奇怪的现象产生呢?经过长期研究,心理学家认为: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外在因素和主观原因,一般的人都会对其他人产生某种特定的防备心理,在内心铸就厚厚的围墙,企图保护自己。在这种情形下,人们不愿意对陌生人或不是很熟悉的人说过多的话,以免“言多必失”。他们会尽量将自己正面的形象展示出来,将自己的弱点和缺点尽量隐藏。基于这种原因,人与人之间沟通起来会很困难。
也许有人会问:“黑暗给人的第一心理感受是恐惧,为什么黑暗效应却能够与这种感受相反?”是的,在黑暗中,由于我们的视觉失去了作用,会给人内心带来恐惧感,模糊不清的结果就是让人紧张不安。虽然黑暗效应也是处于昏暗的光线之中,但是它有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让交往双方置身于安全、宽松的氛围内,如酒吧、歌厅、电影院等休闲娱乐场所。身处轻松愉悦的状态,涉及的恐惧因素几乎为零,所以它的发展指向为快乐和喜悦,危险系数极低。
在很多情况下,双方之所以难以进一步交往,主要问题在于个人的心理状态。如果心里总绷着一根弦,生怕因为说错话、做错事而遭到对方嘲笑或者留下不良印象,那么就会让自己像鸵鸟一样,将头深深藏在沙子之中,希望可以借此避免不利于自己的事情发生。而当黑暗来临时,自己的感官突然失效,也就无需躲避,无需伪装,大大方方扯掉心灵面具,将真诚的自我向对方袒露,自然而然地真情交流之后,双方当然会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
当然,黑暗效应并不是提倡将所有约会地点都定在光线较暗的地方,这只不过是给一些为了不知定在何处见面而挠头的人一点点建议。当我们熟知黑暗效应后,与人交往时就会慎重地考虑约会地点。正确选择约会的地点不仅可以为双方营造融洽、和谐的氛围,而且还能够令两个人的关系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