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50年代,夫妻间极少进行工作和金钱方面的交流。在那个年代,丈夫负责工作,养家糊口,一份工作可以干一辈子,从刚进职场到退休干的都是同一份工作。因为丈夫挣钱,所以家里往往男性说了算。在婚姻关系中,妻子待在家里,负责家庭事务,如管教孩子、做饭、打扫卫生等。媒体甚至强烈宣扬妻子应该在每天的下班时间到门口迎接丈夫,最好手里还捧一杯献给他的鸡尾酒。
但那只是过去的景象,如今是新时代了。
现在,家庭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曾经的这些传统角色都在悄然变化。现在夫妻双方都要承担起工作和养育孩子的责任。如今,还有一个前所未有的现象:居家主夫——丈夫在家陪伴孩子。当然有的家庭仍是家庭主妇。而更加普遍的现象是夫妻双方都出去工作。因此,他们共同承担家务,或者在理想意义上,应该共担家务。另外,夫妻共享财富和决策权。
史蒂芬妮·孔茨在《往日情节》这本书中指出,虽然美国人对20世纪50年代很有情结,但是回忆起那个时代时,也会有负面评价。那时,已婚女性经常感到低落、焦虑,总觉得人生不充实,壮志难酬。她们无法经济独立,所以要对丈夫言听计从。有时,她们甚至需要借助药物来调节自己的悲伤和愤怒。此外,不婚主义者、离婚人群及同性恋都被主流社会所不容。
现在,25~32岁的美国女性在开始工作时的受教育程度高于同年龄群体的男性。38%的职业女性至少获得了四年制的大学本科学位,而同年龄群体的男性比例只有31%4.事实上,2015年,美国的技术专业岗位中,有51%是女性5.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相较于男性,有更高比例的女性把有一份高薪职业列入“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清单。66%的女性把事业作为人生的重中之重,而持有这种想法的男性仅有59%。不过,这个研究也发现,男性和女性都认为婚姻幸福大于事业成功6.所以似乎在任何时代背景下,爱情都可以打败工作。值得庆幸的是人们不需要在工作和婚姻中做出取舍,二者是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婚姻越幸福,工作的满意度就可能越高;反过来,工作上顺风顺水,也有利于婚姻关系——不过研究人员发现这层关联相对来说弱了一些7.
还有一种工作很容易导致两人产生矛盾:洗碗、扫地、洗衣服等家务分工8.这是一项无报酬的工作。和在外面拿工资的职业相比,这份无报酬的工作更容易激发两个人的矛盾。皮尤研究中心开展的另外一项研究发现,在对幸福婚姻最重要的要素中,合理的家务分工仅次于忠诚度和满意的性生活。家务分工的影响力甚至大于以下要素:收入良好,住得舒适,信仰一致,志趣相投,生儿育女。
如果你们雇人来承担家务琐事,特别是你们有孩子的话,你们每年大约需要支付9万美元。所以,在家待着不外出工作的那位“家庭主妇/夫”应该拿到这么多“年薪”,想一想吧,他(她)需要负责打扫房间、采购、打杂跑腿、照顾孩子等。家务活会耗费很多精力,所以这样的“年薪”并不是夸大其词。不管你们是请人还是决定自己干,都必须完成家务。根据“时间使用”研究数据,从1965年到2011年,女性和男性用于工作、家务、照顾孩子(如果有孩子的话)的时间之和基本是均等的:男性是每周59小时,女性是每周58小时。在1965年,男性平均每周花6个半小时用于家务和照顾孩子。而在2011年,这一时长达到了17个小时9.与此相比,女性以前每周需要花32个小时用于家务和照顾孩子,而随着男性承担更多家务活,这一数值在2011年降到了18个小时。男性和女性在工作、家务方面的角色在慢慢融合,而且在21世纪,怎样分工都没有对错,只要你们两个人都能接受就好。在这个协作式婚姻的时代,夫妻属于同一个团队,你们需要一起决定怎样的分工有利于维系亲密关系,平衡生活。你们还需要知道,分工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你们生儿育女、更换工作,分工都会发生变化;而如果决定支持一方集中精力实现梦想,分工也会随之变化。工作的意义远远大于收入,而且你们对工作和金钱的认知也会随着时间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