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处中,会有一些“瓶颈”期,比如,对方让你心烦,让你感到受伤,或者让你很失望。在这一阶段,当你感到生气、伤心,或者失望时,你也会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了“兔子”,是不是“跳进了一个错误的洞穴”。有时候,当伴侣惹你心烦,伤害你,让你失望时,你甚至会在那一刻觉得或者深信,如果角色互换,自己能比眼前的这个人“表现得更好”。实际上,全情投入的两个人不会留一只脚在门外。在这段关系中,他们已经倾其所有。他们破釜沉舟,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因此,他们不会在遇到困难时便要赌气离开。而且他们根本不会去想自己的真命天子(女)是不是还没有出现,觉得这个理想的恋人会更容易相处,更加能满足自己的需求;不像眼前的这位,虽然很真实,虽然曾经很爱他(她)、珍惜他(她),但是现在发现他(她)的毛病一大堆。在此,有必要重申:如果在相处中出现了问题,就要及时和伴侣交流,而不能向其他人大倒苦水。
全情投入要求双方直面内心深处的一些脆弱之处,以及恐惧感。因为确定关系代表不留后路,所以在确定关系前两个人都不免会思前想后,想象出许多困难,这些困难也许比爱丽丝在仙境中遇到的那些还要令人害怕:他(她)能否满足我的需求?他(她)会在我需要的时候陪伴我吗?他(她)是爱我现在的样子,还是想去改造我?他(她)会在其他人面前批评我吗?他(她)会背叛我吗?我生病了,他(她)还会爱我、照顾我吗?他(她)会不会抛弃我?
在我们决定和一个人共度一生时,会有这些很真实的担忧。在相爱时,我们会把最好、最可爱的一面展示出来。但是,随着关系的推进,我们会以更加透明的视角看到对方真实的一面,因此双方脆弱的一面也会随之暴露。人无完人,而且一个人不管看上去有多好,他(她)都可能有一些小癖好,或者给你带来一些不安感。这些不完美之处恰恰是有趣的地方——我们越坦诚,越能发觉对方爱我们真实的一面,而不是爱那个刚开始约会时我们理想化的一面。袒露脆弱能创造信任,而信任是关系成长的基石。
信任的建立需要时间,需要多次促膝长谈——就像本和利亚的故事。信任是任何亲密关系的底色,它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行为。有时你们看到互相的陪伴,内心就会产生信任感。信任酝酿于点滴微小的瞬间:当你们心有灵犀时;当你们像朋友一样互相倾听时;当一方感到伤心、愤怒、恐惧(甚至有时这些负面情绪因你而起),你们共同面对时……在我们做出决定时,要想着怎样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让伴侣的利益最大化。互相信任的基石是相信双方心里都装着两个人。这样,两个人就会为双方的利益而让步,并权衡所做的决定会给对方造成的损失。
许多人在亲密关系中会做出破坏信任的举动,这里列出了最常见的行为:
不按时出现。
不重视对方。
在伴侣受伤或生病时不去陪伴。
不为家庭的幸福而努力(只想到“我”,而不是“我们”)。
不遵守承诺。
有自己的小秘密。
撒谎。
公开或私下的侮辱或贬低。
不忠诚。
家暴。
在结婚或恋爱中所度过的每一天,每一次互动时,每一次争论时,我们心里都会想到以下这些重要问题:
你是否珍惜我?
我对你来说有多重要?
我是否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
你会不会把我所做的一切当作理所当然?
你会不会想去寻找一个比我更好的人?
在我对关系感到不安时,你会关心我吗?会倾听我的担忧吗?
在日常相处中,我们以或大或小的行动来回应这些问题。日积月累中,这些行动构成了我们彼此的情感投资和信任机制。每一天我们都要向伴侣展示出我们很珍视他(她)优秀的品质,并尽力去忽视那些不好的特点。如果你们交流关于信任的价值观,并一起承诺要以行动来落实这些价值观时,你们的关系就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