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曾经写道,善意可以使盲人看到、聋哑人听到。罗伯特·莱文用亲身研究证实了这一说法。
在他6岁时的某一天,他看到一个男子躺在纽约熙熙攘攘的大街旁的人行道上。来来往往的行人不但选择忽略男子的存在,甚至还刻意跟他保持距离。
很多年后当他在缅甸旅行时,来到了仰光的一处拥挤的市场里。太阳毒辣,空气污浊到连呼吸都困难。这时,一个扛着巨大包袱的年轻男子突然在人群中倒下,人们快速地在他周围聚集起来,小贩们离开自己的摊位,给他递水,在他头下垫了毯子,并给他找来医生。
现在罗伯特是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一名心理学教授,他正研究“什么事件使人们在意他人”,以及“为什么当涉及提供善意时,每座城市又是那么的不同”等课题。为了测试人们的善意,罗伯特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做了3个不同的实验。
这些实验设置了陌生人需要帮助的模拟场景。在丢笔实验中,一名路人假装掉了一支笔,自己没意识到。在受伤实验中,实验者的腿部绑着支架,一瘸一拐地走着,一本杂志从他手中掉在了地上,他挣扎着试图去够杂志。在盲人实验中,实验者假装自己是视觉障碍者,他靠近繁忙路口的路牙石,并等着路人搀扶他过马路。
研究者发现,决定人们是否愿意伸出帮助之手的主要因素是城市的拥挤度。如果城市的人口很多,拥挤度很高,人与人之间就会感觉更疏远,责任心会更少,也就更不愿意去伸手相助。在分析美国24座城市后,研究者们发现,在纽约市,上述实验得到帮助的比例最低,最高是田纳西州的诺克斯维尔。
然而,巴西的里约热内卢被证明是最愿意帮助他人的城市,那里的市民比哥本哈根人更愿意慷慨相助,尽管里约的人口是丹麦首都的12倍还多。(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哥本哈根市民更愿意提醒路人他的笔掉了,而非搀扶视障人士过马路。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丹麦人私人空间的标价很高,或者你也可以说,他们用的笔标价也很高。)那么为什么如此拥挤的里约,却有这么多乐于助人的好心人呢?
幸福小窍门:不要问,帮就是了
省略“如果你有什么需要我做的事,尽管让我知道”这种客套话,你知道你该干什么。
当我还是中学生时,一天下午我回到家,看到了邻居尼尔斯,他正在家门口的车道上铲着小石子,我拿起一把铲子就去帮他了。很明显,他是需要一些帮助的,我不用问都知道。几年后,我的母亲去世了,在她离世的几天后,尼尔斯和他的妻子瑞塔来我家敲门,对我说:“今晚来我家吃饭吧。”我们邻里间就是这样一种状态,你不用问别人是否需要什么,你直接给他们需要的帮助就可以了。我想说的是,有时候你没有理由去问对方是否需要帮助,上手帮就可以了。
在《美国科学家》杂志上刊登的一篇文章中,莱文教授在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同事,社会心理学家阿罗尔多·罗德里格斯解释道,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可能是因为语言和文化的作用:“在巴西的葡萄牙语中,有一个重要的单词simpático,代表了一系列深得人心的社交优点,友好、为人善良、和蔼可亲和有教养,形容一个人很容易相处,跟他在一起很愉快。这是一种社交优势,巴西人希望别人把自己称作simpático。看到陌生人有需要,伸手相助也是这种优良品德的一部分。”simpático的重要性也能用来解释为什么在讲西班牙语的城市,大家都那么友善,比如说圣何塞、墨西哥城和马德里。
这个研究同时指出,在人们步行速度快的地方,人们也会伸出援助之手,但却没那么友好。在里约,大家会跟在掉笔的人后面,然后将笔递回所有者;而在纽约,人们则会对掉笔的人大叫一声作为提醒,然后自己继续赶路。
对罗伯特·莱文而言,纽约人比加尔各答人不友善这一点似乎说不通,我们接受的教育和周围人的行为方式对我们也产生了影响。在越来越多的人迁移到城市的现阶段,城市的人口也越来越稠密,我们如何能变得更善良似乎也经受着考验。
人们帮助陌生人的意愿
来源:罗伯特·莱文,《陌生人的善意:人们在城市大街上帮助陌生人的意愿在世界各地差异巨大》,出自《美国科学家》,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