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和丹麦语很重要,同样重要的还有孩子们的社会技巧,是的,就是他们的幸福。”
露易丝是一名教师,像大部分丹麦教育工作者一样,她不但关心学生们的学习成绩,还关心他们的整体幸福感,以及社会和情感技巧的发展。
一直到不久前,最受孩子们欢迎的课程都还是“全班时间”(klassenstime),这门课每周一节,其间老师和学生们谈论着不同的话题。学生们轮流带蛋糕或点心,可以在课上跟同学们分享。课上讨论的话题包括:过去一周是否有霸凌现象?我们省下了充足的经费,应该给班里置办什么桌游?有人觉得被孤立了吗?在我看来,丹麦最近出台的政策的败笔之一便是更改了课时安排的学校教育改革。把本该属于“全班时间”的每周固定课时,分拆并融合到了其他课程中,官方给出的解释是该课程“废止”。
但丹麦的教育体系仍然把培养学生将心比心的品格放在优先位置,孩子们通常以组为单位完成作业,这也是未来职业发展必须要掌握的技巧,同时他们还掌握了社会技巧,认识了合作的价值。
“我们注重每一个孩子连贯的发展,不管是知识的掌握,还是社会技巧的掌握,或是情感层次需求的满足。数学和自然科学固然重要,但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品质,知道怎么当一个好伙伴和学会如何同他人合作的能力也需要重点培养。”露易丝解释说。
“给孩子们看不同的图片,图片的内容是不同的面部表情,然后我们讨论人们流露出的不同情感,以及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当我们在讲故事时,这个分析也非常有用。我发现好的故事能让孩子们在脑海中勾勒出人物的音容笑貌,好的阅读书目能使学生们更感同身受。”
路易斯的观点得到了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的支持。涉及了1000名参与者的实验结果表明,阅读文学小说能提高我们探测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但并不是任何一类小说都有这功效。
研究者们在作者引导读者揭示故事关系的“流行小说”和读者必须自我引导并填补情节空白的“文学小说”之间做出了区分。你需要自己搞懂为什么每一个角色是这样的,而非被告知角色就是如此设定的,书中的故事也因此超出模仿社会经验的范畴,成为真实的社会经验。
我们也找到了支持“教授推己及人会减少校园霸凌的发生”这一说法的证据。2015年,一项调查询问了一些11岁至15岁的男生在过去一个月中是否遭受过霸凌,6%的丹麦受访者表示有过;在英国,这一比例要高五成,即9%;在美国,这一比例为11%,几乎是丹麦的两倍。奥地利报告的遭受霸凌的学生比例是最高的,21%;瑞典最少,4%。调查的结果来自经合国家组织报告《社会发展所需技巧——社会和情感技巧的力量》。
幸运的是,丹麦并不是唯一教授学生推己及人品格的国家。最近,有报道说,一群美国的六年级学生正在学习总统竞选后如何填平不同政治观点的沟壑。在位于旧金山市中心的一所独立的进步教育机构“千禧学校”中,当老师在2016年11月9日那天给学生们播放特朗普支持者的采访视频时,学生们大声地表示了自己的不认同,这种观点夹杂了悲痛和不信任的感受。但老师们再次以静音的模式播放这段视频时,学生们在支持者的脸上观察到了恐惧、愤怒和悲伤的情绪,从而表示了对这些人的理解,这也为探究这些投票者做出这样决定的原因提供了新的开端。
虽然丹麦教育体系离完美还差得很远,但我认为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强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品格的培养和相互合作能力的教育的确重要,同样重要的还有让学生们理解成功地获得并不一定是零和博弈,你赢了并不代表我输了。
那些给学生们排名的教育体系无异于告诉他们成功就是“零和博弈”,如果你发达了,必将会夺取他人的机会,但幸福的获得不应该是这样的。
事实上,在你与他人分享幸福的喜悦之后,它不会变少。在丹麦,学生们没有排名,在八年级之前也不会收到正式的成绩报告。取而代之的是,老师和每位学生的家长每年都会进行一次谈话,就学生在学业、社交能力和情感上的发展交换意见。
尽管丹麦的教育体系重视生活技能、计算和阅读能力的全面培养,这并不代表孩子们在学业能力上表现欠佳。最新的2015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调查”评测了世界上70多个国家的学生的学术表现:丹麦学生在数学项获得511分,英国492分,美国470分;阅读项,丹麦500分,英国498分,美国497分。
教会我们的孩子团队合作、社会技能、合作、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和成为值得信赖的人不等于要牺牲学业。同时,我们也需要让雇主们知道,建立信任感对公司的发展有利而无害。
来源:2015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