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9月的一个周五,天朗气清,对于我们维京人来说,哥本哈根的天气仍然很温暖。那天我早下班了一会儿,骑了10分钟自行车到中心港区,同我的朋友迈克一起游泳。
那天,有1000来位同样觉得天很热的市民在水里嬉戏,这里曾经是繁忙的内河航道。在哥本哈根投入资金治理河道水污染后,第一处港口游泳场于2001年投入使用,现在,这样的市中心绿洲已经增至好几处。那个时候我还在朋友家蹭沙发睡,虽然囊中羞涩,但好在找乐子是免费的。
在哥本哈根,我可以骑自行车去任何想到的地方,无须花钱买车加油。不管我赚多少钱,内河的水永远都是那么的干净清爽,适宜游泳。当然,钱很重要。在米其林餐厅“诺玛”(Noma)享用美食仍然只是少数人的专利,但北欧国家已经成功地在一定程度上将财富同人们能享受到的幸福分离开来。
我认为丹麦做得很好的一点是,享受高质量的生活不需要花很多钱。如果有天我失了业,存款也花光了,我仍然可以享受大部分现在在做的事。
也许你们会觉得我在信口开河。那你去试试在伦敦骑自行车,你会丧命的,很可能跟靠左驾驶的规则有关。在我听了米歇尔·麦格过了一年没花一分钱的故事后,我觉得很有意思。米歇尔是一位来自伦敦北区的自由撰稿人,她也是《不花钱的一年:我是怎么少花钱来享受更多生活》一书的作者。
案例分析
米歇尔的故事
2015年的时候,米歇尔·麦格觉得自己陷入了过度消费的恶性循环中,她用赚到的钱总是买一些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她觉得自己被广告蛊惑了,这些广告总是允诺她可以通过消费来变得幸福。
所以她决定让自己接受一个挑战:在一年365天中,除了绝对需要的必需品以外,她不会购买任何东西。她可以把钱花在房贷和必须要缴纳的账单上,比如说电话费和网费(当记者必须要这两样),以及设定30英镑每周的限额来买生活必需品。
“这并不容易。”她告诉我,尤其是在寒冷黑暗的11月开始这项挑战。往年的这个时候,她的生活会围绕着去酒吧和餐馆这个主线,但她现在不能。“我试图做之前一直在做的事,但没钱做不成,我有点痛苦。”
春天来了,生活也变得不同。出去踏青、骑自行车变得更有意思,她还会去湖里游泳;在找到免费的艺术品展览和博物馆后,探索伦敦成了她的乐趣所在。她使用Eventbrite等类似的网站来寻找免费的观影会、品酒会和戏剧演出等。
“我的确去了很多艺术展览,比以前更加频繁。我最喜欢的活动莫过于每个月的第一个周四,那一天伦敦东区的150家画廊都会营业到很晚。”
这个挑战教会米歇尔如何变得更大胆。“我得学会找到快乐幸福的新方法,所以到最后,我会尝试一些我之前从来都不敢想的事情。我突破自己的极限,意识到我不需要通过购物来让自己开心。”她甚至免费度了一次假,沿着英国的海岸骑自行车,在海滩上扎帐篷住宿。“这是前所未有的挑战,现在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明年再来一次了。”
古希腊哲学家、禁欲主义者爱比克泰德曾说:“财富不在于多得,而在于无缺。”尽管米歇尔的挑战对大部分人来说太极端,但我们都应该考虑如何将快乐幸福从财富中剥离出来。当我们发现自己的幸福不再依托于财富时,我们才算找到了真正的财富。
幸福小窍门:将物品同经验联系起来
把花大钱的机会留到适当的时候,这样物品的价值将远远超出价签上的数字,因为这反映了你此时的记忆和感受。
如果你必须要买什么东西的话,试着将购买的行为同美好的事件和经历联系起来。比如,我存钱想买一把椅子,但需要等到我第一本书出版时再买。或者找一些今后会给你带来幸福回忆的事件,考虑购买这个物品将怎样在未来影响你的生活。
数年前,幸福研究所为丹麦一所城镇寻找解决方案,来提高公立学校学生的幸福感。其中一个建议便是,这个城镇应该投资栽种一些苹果树,每个学生都要有属于自己的一棵——即7439名学生要有7439棵树。当孩子们入学时,他们会同自己的那棵相认,每个班级在收获的季节都要聚在一起摘苹果。在毕业时,树的主人把树的管理权交接到新入学的学生那里。
除了能让孩子们知道食物从哪里来,享受观看苹果成长和品尝果实的喜悦,一起劳作收获农产品,以及培养他们照顾这棵树并将其转交下一代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以外,我认为对学校来说还是一笔收益丰厚的投资,但这个城镇的管理者却不这么认为。到现在仍然没有一个城镇行动起来为每个孩子栽一棵苹果树。要促成此事,地方的管理者必须对给孩子们留下美好回忆这件事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