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打保龄球

2000年,哈佛大学教授和政治学家罗伯特·普特曼出版了《孤独的保龄球客》(BowlingAlone)一书,讲述了美国公民社会的衰落。普特曼教授指出,美国人越来越少参与到所居住的社区的事务中,这种趋势正伤害着美国社会。

美国人民不大参与志愿劳动,不常去教堂,对认识邻居不怎么感兴趣,不经常请朋友来家里玩,不经常去酒吧,不喜欢加入团体,也不原意花时间同朋友们(和他们的宠物们)一起玩。

这也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像美国这样的国家虽然变得越来越富裕,但人们的幸福度也同时降低的原因之一。放眼世界,我们好像总是在错的地方寻找快乐和幸福,更悲观地说,这个问题并不是美国独有的,而是全球性的。人类在感到自己同其他人联结的时候,会更快乐,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发现一个能解释人类幸福的更好答案,因为人类得到自己所渴望的爱、友谊和集体归属感的过程就已经很有说服力了。人们想要归属感,但却不确定究竟该如何做。

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个挑战变得越来越大。我们前所未有地紧密连结,却仍然感到寂寞。人与人间的关系很复杂,因为相互的苛求太多,导致乱成一团,所以我们试图用科技来简化这些程序。比起见面,我们更喜欢打电话;比起打电话,我们更倾向发文字消息。在没有亲密感的情况下,我们被相互联络的错觉所蒙蔽,虽然社交媒体有着积极的一面,比如人们仍然可以在地理上相距很远时保持联系,但我们发现,那些在社交媒体上减少所花费时间的人更开心,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同他人联络更多。

2015年,幸福研究所开展了一项实验。实验前,我们先问了每位参与者不同维度的幸福感,然后把他们随机分配,到控制组的人可以像往常一样使用脸书(Facebook),而到试验组的人将在一周内不能使用脸书。一周后,我们让这些参与者再次对自己的生活进行评估。

我们发现,试验组实验对象的生活满意度增高了不少。这一组参与者不但对生活的享受程度增高,他们的孤独感也降低了,停止使用脸书让他们的社交活动时间增加,从而提高了对自身社交生活的满意度。这一项干预的长期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是到目前,我们有证据说明,尽管数字技术在不断发展,我们利用这些技术的能力仍处在初步阶段。如何在社区层面将这些没有对电子设备上瘾的人组织起来,为他们安排说话的对象或玩伴,便成为挑战之一。如果放下手中的电子设备,我们该如何确保有人来陪我们打发无聊呢?看看下面的例子,可能这所丹麦学校已经找到了解决方案。

幸福小窍门:创造“戒电子设备依赖症”小团体

鼓励你的朋友和家人,以周为单位设立“无电子设备”固定时间段,抵御时不时要看手机的诱惑,为自己“戒毒”,戒断电子设备依赖症。

除了点燃夏至的篝火外,我们夏天小木屋对面的空地也是一片玩耍的场地。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们很容易就能召集到25个小伙伴一起玩圆球游戏,这是简单版本的棒球,当然,这一切都发生在iPad出现以前。去年,来自英国“儿童行动”组织(ActionforChildren)的一项调查表明,家长们认为说服孩子放下手中的电脑、智能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比让他们去做作业更难。约有25%的家长觉得难以控制孩子玩电脑或平板电脑的时间,而只有10%的家长表示在让孩子去做作业时遇到困难。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原因是,孩子们不想被抛在网络社区之外。

丹麦的一所寄宿学校采取了孩子们认为的极端方式,来创造电子设备无依赖社群。学校的工作人员没收了学生的智能手机和其他电子设备;每天有一小时时间允许使用电子设备,可以查看脸书和Instagram(照片墙)等社交媒体平台。在第一学期之后,让学生们投票决定,这个方式要继续下去;还是把手机和电子设备等归还给学生,给他们随时随地使用的自由。八成的学生把票投给了第一个选项。很明显,只有在足够多的人参与的情况下,这样的方式才能起到效果。

如果你是班里唯一一个没有手机的学生,而其他同学都在与朋友们热络地聊着,那这将是孤单的体验。所以,在你的社交圈子内找到足够多的人参与进来很重要。你可以说服几户邻居将周四晚上作为“电子设备瘾戒断模拟之夜”,或者自己家人把这天晚上定为“家庭之夜”。其他方式还包括,在晚餐前后辟出两小时的“无手机时间段”,或者在衣帽架旁放个篮子用来存放手机,你也可以鼓励来访的朋友们把所有电子设备都放进去。

凝聚感

共同住房

丹麦:共同住房体系的设计将保护隐私和融入社区结合。每户独立居住,却又凝聚在一起,减少了社交孤立,又省去了每天为补给担忧的烦恼。案例在第39至45页。

把街道变成社群

澳大利亚,珀斯:结合了《小王子》中的智慧,来自加拿大的年轻姑娘莎莉,通过引入比萨之夜、电影之夜、菜园子和羊,让一条普通的街道改头换面,变成生动的社群,这一切都始于她让邻居们畅想自己愿意住在什么样的街道上。案例在第51至57页。

全国邻居节

荷兰:荷兰人所坚信的“有个好邻居比远方的朋友顶用”这一理念,使一项让邻居们聚在一起喝咖啡的倡议,变成了全国2000个区都要庆祝的节日。案例在第62页。

从汽车城到花园城

美国,底特律:金融危机摧毁了底特律的经济之后,在人们的努力下,这座城市开始从“汽车城”转变成“花园城”,慢慢恢复生机。城里遍布社区花园,让这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农业运动试验场之一。

“模合”:为了共同的目的聚在一起

日本,冲绳:这里住着一部分世界上最健康的人,他们当中有很多都年过一百。有人说这跟“模合”有关,意为“为了共同的目的聚在一起”。这是冲绳传统中的重要一部分,安全的小范围社交网络以此为依托建立起来,网络内的成员对彼此有着终生承诺。当孩子刚出世时,“模合”就存在了,这能帮助孩子融入终生的集体里去。不管你在以后的人生中遇到什么难题——经济窘迫、伤病或者亲友罹难之痛——“模合”都将陪着你。

亡灵节

墨西哥:亡灵节的庆祝活动在每年的10月31日至11月2日之间。人们相信,在这几天,逝去的人们会得到神圣的许可,回到世间来看望亲朋好友。人们带着饮料和食物,拜访故去的亲人和朋友们的墓地。这些活动是对生的庆祝,而非对死的默哀,活着的人们通过一系列的庆祝凝聚彼此,也包括那些已经故去的灵魂。

举全村人之力来育儿

西非:“举全村人之力来育儿”的谚语存在于许多非洲土著语言中,但据说应该源于伊博语和约鲁巴语这两门西非土著居民使用的语言。我们的语言塑造着我们的行为,这个谚语也提醒了我们:如果我们珍视彼此,为对方排忧解难,大家都会变得更幸福。

1.日语中,该词用日文汉字字写作“模合”,读音为Moai。——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