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一个你觉得幸福的时刻,可以稍微降低一下自己的兴奋度,这个时刻你感觉很棒,你想开怀大笑,或者会心一笑。现在把这个时刻放在脑中,并试图回忆那个时候的细节。
有可能你会想到的是同其他人在一起的时刻。我的幸福时刻是在滑了一天的雪之后,与朋友们围坐在小木屋中,炉中的火燃烧着,我手里端着一杯威士忌。
在让全球各地的人们回忆了美好时光后,我发现在幸福的场景里,人们总是更经常跟其他人在一起。虽然这不能说明他人的因素使人们更真实地感受幸福,但在有附加场景的情况下,人们总是能更轻易地记住幸福的细节。
所以,以上信息说明了什么?那就是,如果考量人们与朋友、同事和家人社交的频繁程度,可以得出一个清晰的变化规律,有两个变量左右着这个规律,一个是数量,另外一个是质量。
以社交为目的,你与朋友和亲戚见面的频率是怎样的?
幸福程度(0到10分的范围内)
你可以同多少人讨论自己的私人问题?
幸福程度(0到10分的范围内)
来源:欧洲社会调查,第七轮。
在一个很多人的房间里感到孤独的经历不只是我有。我们会见很多的人,但重要的是我们之间能否形成关联。我是否了解你?你能不能理解我?你是否足够信任我,使你卸下心防,能让我了解你是怎么想的?能让我走进你心里?数字也能反映这一情况。我们有越多能够谈论私人问题的对象,我们就越幸福。
孤独不利于幸福的感知,这个观点让人印象很深刻吧?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指出,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在20世纪40年代,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爱和归属感排在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后。
如今,现代的幸福研究在使用了大数据等科学手段后,也得出了一致的结论。联合国《世界幸福报告》向我们解释了,每个国家的幸福水平迥异,其中有大约四分之三的差值来自六个方面。
我们先来看第一方面,即社会给予的支持,在接下来的几章中,我们会讨论剩下的五方面。社会支持的衡量依据为,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是否有人可以依靠。这种二元结论的衡量方法很原始,但我们有来自全球各地的数据,而且它的确决定了人们的幸福程度。
幸运的是,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众多成员国反馈的数据中,有88%的受调查者表示,在需要的时刻,他们有可以依靠的人,其中,新西兰、冰岛和丹麦的人最安心。在这些国家中,至少有95%的受访者表示在自己需要时,朋友能搭把手;在这方面,匈牙利、韩国和墨西哥收录了最低的数值,分别为82%、76%和75%。
数年前,我给银行打电话,咨询我是否够资格贷款买房。当我表明自己以研究幸福为生时,电话那边的客服人员安静得可怕。长话短说,那时我30来岁,单身,在朋友家的沙发上跟他的两只猫凑合睡了几个月。你们懂的,这叫活在梦里,但我并不绝望,因为我知道大家支持我。
幸福小窍门:像荷兰人一样,庆祝“邻居节”
尝试去同你的邻居们说话,约他们喝杯咖啡,在社区菜园里帮他们,或者下次见到他们时直接停下来打招呼。
荷兰有句谚语:有个好邻居比远方的朋友顶用。自从2006年开始,荷兰人每年5月26日就要庆祝“全国邻居节”。这个倡议的初衷是将邻居们聚在一起,逐渐发展成为全国两千个区一起庆祝的节日。倡议由荷兰咖啡品牌“道威·爱和拜尔斯”(DouweEgberts)发起,受到一项调查结果的启发,约75%的荷兰人认为定期举办活动的社区是最宜居的。随后,这家公司同“橙色基金会”(OranjeFonds)合作,从2008年起向居民社区提供资金支持,让他们能每年庆祝这个节日。庆祝活动多种多样,可以是在街道办一场盛大的派对,或是与你平时不怎么交流的邻居一起喝杯咖啡。下一个5月26日,记住花些小心思和你的邻居打招呼,或者请他们来家里喝杯热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