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三个维度

研究幸福的第一个课题,是学会将眼前的快乐从整体的幸福中区分出来。我们分别称这两种状态为“情感维度”和“认知维度”。

情感维度,也可以叫享乐维度,反映了人们每天经历的感情变化。回想一下,你昨天是沮丧、难过、焦虑还是忧愁?你笑了吗?你开心吗?你感受到爱了吗?

要探讨认知维度,则需要退一步来回顾自己之前整段的人生轨迹。整体上你对生活有多满意?你有多幸福?想一想自己的生活最好能好到什么样,最差能差到什么地步。目前处在怎样的水平?对你而言,所能想到的最好的生活可能跟名誉和财富相关,或者能赋闲在家,给孩子提供家庭学校般的教育。对我来说,这些都是合理的梦想。当试着评价幸福时,“你的梦想是什么?”和“你离所梦想的生活方式有多接近?”都是需要弄清楚的重要信息。

当然,情感维度和认知维度二者相关联,在一定程度上还有重合。如果你的日常生活充满积极情绪,那么很可能对整体人生有着更高的满意度。同样,尽管我们可能今天早上过得特别不顺,但并不妨碍得出自己生活美满的结论。

再从稍微复杂的角度看一看,现在允许我提出第三个维度eudaimonia,即目的和使命维度。这个词在古希腊语中意为“幸福”,基于亚里士多德对幸福认知的解释。对这位伟人来说,好的生活是有意义的,带有目的和使命。这本书将主要聚焦整体的满意度,即认知维度上人们对生活的感受,我们也会探讨日常情绪、目的和使命感。

当列出并确定这三个维度后,在理想状况下,幸福研究所将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追踪监测一些人。不是那种让人紧张的偷窥,而是科学的监测。

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对一大群人进行监测,来了解他们生活中的变化对幸福起何作用。假设我追踪包括你在内的一万个样本,那么在随后的10年里,每个人身上都会有很大的改变,这些也将影响着幸福。这些人当中,有的恋爱,有的失恋;有的升职,有的被炒;有的搬去伦敦,有的离开自己的城市;有的伤了别人的心,有的被别人伤害。在这10年里,生活一定有起有落,我们一定会尝到胜利和失败的滋味,至少有一位粗心大意,身着肘部打着补丁上衣的研究人员把自己的电脑落在了飞机上。这些生活中的事件和变故会对幸福的三个维度产生什么影响?收入翻倍、结婚或搬到乡村会改变生活满意度吗?这些是我们试图理解的问题。

《世界幸福报告》中的幸福指数平均分数

2013—2017年

幸福指数平均数值(10为满分)

可能你会注意到,一般情况下,那些居住在乡下的人比在大城市更快乐,也许搬到乡下后,人们的幸福感也会随之增加,但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并不总是确定的。对于那些搬到城市居住的人们,他们变得没那么开心不见得是大城市本身导致的,可能他们就是这样的性格。那些被大城市吸引的人或许更有野心,缺点就是他们会习惯性地对现状不满。理想情况下,我们应该找一对双胞胎来做这个实验,自出生那一刻起就把他们分开,然后抛硬币决定谁应该一辈子生活在城里,谁要待在乡下。但是,政府并不允许这么做。

换句话说,有太多的不可控因素,研究“幸福科学”的过程布满陷阱。如果以这个作为借口,懒散地说一句“我做不来”,那永远也别想在这个领域里获得新知识。迄今为止,世上还没有人能说服我用科学的手段去研究幸福是错误的。尽管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谬误和失败,但作为人类,拥有无穷无尽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我骄傲。望着苍茫天空中那颗红色、荒凉的星球,只有人类会琢磨:怎么才能到那里去?为什么不试着突破一下界限,来提高生活的质量呢?在我看来,行为习惯中小小的改变就可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幸福感,伟大的事情有时始于微不足道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