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俯视孩子

面对为谁学习这个问题的时候,恐怕没有孩子会回答为了父母。没有人能够代替孩子学习。

即使不学习导致成绩下滑,由此引起的不良后果最终也会降到孩子身上,只能由孩子自己来负责。之所以说学习是孩子的课题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是孩子的课题,原则上来说父母就不能横加干涉。不过,父母看到孩子不好好学习的时候,自然想要说“一定要好好学习!”(并且说这种话时通常还带着怒气)。但父母这么说的时候,孩子往往不会有太好的反应。这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课题被人干涉了。

孩子不学习的时候,父母往往会去说孩子。但事实上孩子自己也并不认为可以不学习。因此,被戳中了痛处的孩子就会非常抵触父母。孩子的焦虑急躁其实是源于“自卑感”。即使父母不说,孩子自己也知道应该好好学习。但父母一说,孩子就会懊恼生气。

如此一来,学习就偏离了其本来面目。原本应该在获取新知中感受喜悦、进而通过学习为社会做出贡献,结果演变成了亲子之间的斗争。甚至有的孩子认为在父母的强制下学习,即使取得了好成绩也是输给了父母,并因此放弃学习。

我从未对孩子说过“要好好学习”之类的话。看到孩子不怎么学习的时候,我都是认真地问自己有没有父母能够做的事情。的确有父母可以做的事情。正如前面所讲,学习是孩子的课题,父母不能横加干涉。但如果孩子愿意听听父母的意见,那就可以跟孩子讨论一下学习的事情。

不过,父母首先应该告诉孩子自己想跟他谈谈学习的事情,并取得孩子的同意。如果孩子回答说不想谈论学习,那就只好暂时放弃这个话题。同时还可以告诉孩子,随时可以找自己商量学习的事情。

亲子之间如果能够就学习这一话题促膝而谈,那当然最好。实际上,当父母说“你认为这样下去会怎么样呢?”之类的话时,孩子有时会把它理解为讽刺或威胁。要想孩子坦诚接纳父母的意见,关键是要搞好平日的亲子关系。

首先,父母必须明白一点:即使孩子和父母在知识或经验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但作为人绝对平等。孩子也讨厌“被俯视”。认为与孩子谈论学习太麻烦或者不明白为什么要和孩子谈论这些问题的父母一定要格外注意这一点。

父母一定要向孩子传达出这样的想法:父母是在真心为我的人生考虑。光有一腔只知道对孩子说教的热情是没有任何作用的,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努力做到让孩子愿意和自己谈论学习这一课题。

为此,需要努力在学习之外构筑良好的亲子关系。

在学习之外构筑良好的亲子关系,

构筑能够坦诚相见的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