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没有人对自己说“谢谢”、得不到他人的认可等情况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发生。
刚生下来不久的婴儿,不管父母怎么照顾他,也不会说“谢谢”。没有父母的照顾,孩子是活不下去的,因此不管孩子会不会道谢,父母都会继续照看孩子。没有哪个父母会因为孩子没有道谢而弃孩子不顾,但是对于一个被认可欲十分强烈的人而言,育儿并非易事。
我在照顾患有痴呆症的父亲时,有一次出乎意料地听到父亲说“谢谢”。我很惊讶,也很开心,要知道父亲并不是总说“谢谢”的。但是,我也不会因为父亲不说“谢谢”而对他生气。因为我并不是为了得到他的感谢而照顾他。有时候父亲的怒气会突然爆发,我也会很受刺激,第二天都不愿意见到他的脸,这也是常有的,但是因为自己生病而减少了外面的工作量后,也能多出更多的时间照看父亲了,对此我深感庆幸。即使两个人发生了冲突,即使父亲不说“谢谢”,照看父亲这件事还是让我有了一种贡献感。比起育儿,看护(陪护)对被认可欲强大的人来讲,是一个更大的挑战。
有的人,甚至希望自己的每个行为都能换来对方的“谢谢”,得不到就会心存不满,这就是被认可欲。有了贡献感,就不会再期待他人的“谢谢”了,因为没必要再让他人关注自己所做的事情了。
一个人的被认可欲,只要有了贡献感就会消失。通过自己的行动,获得了贡献感,即使不被任何人认可,也不会再去介意。因为对伙伴做了贡献,即使不被认可,也不会去介意,但是把他者视为敌人而不是伙伴,那么,自己做的事如果不被认可,就会觉得自己被迫做了牺牲,再说,明明将对方视为敌人,还要为对方做贡献,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伪善吧。
我们使用“贡献感”这个词是有理由的。如果你以为只有做特殊事情才算是做了贡献,那么,贡献这件事就太难实现了。实际上,我们需要达到一种状态:即即使没有以有形态、看得见的方式做贡献,仅以“存在”本身就能感到对他者做出了贡献。在这一基础上,如果行动上也能做出贡献的话,就更是锦上添花了。这倒不是说我们只要自认为自己在贡献、自我满足就万事大吉了。
被认可欲,会依赖于他者。但是贡献感不需要依赖他者。不管他者是否认可自己,都能获得贡献感。就像你自己不用为了满足他者的期待而活,他者也不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期待而活的。即使我们做了正确的行动,也依然免不了有不认可的人,我们没有理由因此而发怒。想要被认可,就得迎合他者的价值标准,关注和在意他者如何看待自己,不得不选择一种很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还有一个原因导致他们被迫过上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所谓认可、夸奖是有能力的人对没有能力的人所做出的评价。只有在纵向人际关系中才会产生。陪着伙伴去做心理咨询的人,等心理咨询结束后,伙伴对他说“等了我这么久,好厉害啊”,他也不会因此而感到高兴吧。想要被认可的人,等于是想被认可你自己是无能的。用拍马屁来哄上司开心、让他认可自己的人,实质上是主动摆出了“我是无能力者”的姿态,主动站到了人际关系的最底层。听到这里如果你还想被认可的话,那可真是太让人感到意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