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绝对躲不开的主题是死亡。即使我们在平时完全忘记死亡而去忙碌过活,遇到生病时候还是会想到死亡这个问题。不管是什么病,我们都不能100%肯定它不会致死。即使不生病,也会遭遇事故、灾难,这都是有可能的。人最后必定要迎来死亡,这个事实也一定会对人的生存方式产生某种影响。
活着,总会目睹他者的死亡。但那毕竟是第三人称的死亡,而不是我自己的死亡,不是第一人称死亡。因此,明知人终究会死,但我们内心深处总会心存侥幸感觉自己是不会死的。
死亡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方法之一,是放弃回答。本身就没有答案或很难回答的问题,放弃思考就可以了。但问题是,“死亡是什么”这个问题实在太强大,强大得我根本无法忽视它的存在、偷偷绕开它。
前面我也写过,上小学时,祖母、祖父、弟弟都先后离我而去。我的心情很低落,什么都不想做,甚至没有力气活下去。可是周围的大人们却依然能够谈笑风生、仿佛没有发生过一样。他们一如既往地忙碌生活,我不禁好奇他们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
根据阿德勒的报告,从事医疗工作的人中很多都是在小时候、在周围人身上经历过死亡、疾病。我曾经有一段时间天天都在想着死亡这个问题,根本没有心思做其他事。直到后来,终于摆脱了这种状态,并且开始系统研究关于死亡的问题。起初,我以为死亡这一主题是所属于医学范畴的,花了很长时间以后我才意识到原来不是。我是在高中时代遇到哲学的。
作为生的一部分的死亡
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过:
“死亡在各种坏事中被誉为是最为恐怖的、没有之一,然而,对我们来说,它根本不算什么。因为,只要我们还存在,死亡是不会存在的,而当死亡存在时,我们已不存在。”(伊壁鸠鲁Epicurus《说教与信函》/TheExtantRemains)
刚刚我们也谈到过,我们虽然可以目睹他者的死亡,却无法亲身目睹和经历“我自己的”死亡。我只有在死亡的那一刻才能第一次经历“自己的”死亡,只要我现在还活着,死亡就不会到来。生与死互不相容。
即便如此,死亡之所以恐怖,是因为我们知道它肯定会到来。虽然活着的时候我们无法经历死亡本身,但是,他者的死亡一直在提醒我们,告诉我们自己终究也会一死。
而且,我们谁都不知道这个死亡具体会是什么方式。有人说自己有过临死体验,临死(neardeath)是走到死亡近处的状态,而不是死亡本身。如果一个人真正体验过死亡后告诉我们说死亡并不可怕,那么或许我们就不会再怕死亡了,只可惜这是不可能的。
而且,虽然我们从理性上知道死亡是不可逃避的,但还是愿意想成:我是不会死的。即使受到了濒临死亡的重伤,心中还是会抱着一丝希望,认为自己定会得救、不会死。我当时犯了心肌梗死而送去医院的过程中,感觉到死亡会是一件很孤独的事,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心里对生还是抱着一丝期待的。
后面我们会看到,生与死虽然是相互不容,但同时死亡也是生的一部分。因为,世上根本不存在没有死亡的生、直到死的一瞬间都可以不去考虑死亡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