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在本书所提到的(基本上是在最近10至15年中得出)的研究结果被发表之前,人们认为,说起一个人的个性、天赋、倾向等,只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这是因为一个人最了解自己的成功与失败。但是,这对我们而言似乎没有多大的用处;一种可能的原因是,我们所得到的关于我们行为的反馈,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完整的、被隐藏或歪曲的、模棱两可的、未被察觉的,甚至是完全缺失的。因为,对于我们的许多行为而言,我们从未获得过反馈:
•你认为,自己曾把工作中的一些事情做得挺好时,你觉得自己多久会真正得到一次赞扬,或是收到别的奖赏?
•你选择职业培训B而非职业培训A的决定真的是正确的吗?你将永远不会知晓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你不知道自己从事职业A的话会表现如何。
•当你被自己的意中人拒绝时,你会陷于困惑当中——这到底是为什么?我是不够幽默吗?我是有口气吗?还是只是因为对方今天过得不顺?想要尝试和某人约会但遭到拒绝的理由可能每次都一样,也可能每次都不同。在大多数情况下,你是不会知道的。
•大多数人不愿意给出负面的反馈,因为给予他人既坦率又不伤人的反馈并不简单。只有少数人掌握了以一种尊重人的方式给予善意的负面反馈的艺术。
此外,我们人类还受到一系列错误感知的影响——一方面是由于我们的环境,另一方面是由于我们自己的行为:
•“后见之明偏差”(英文为:hindsightbias,德文为:Rückschaufehler),表示人在回忆追溯时,高估了一件事情发生的必然性。例如,一位分支机构负责人在选择新员工时,虽然从一开始就对一个人没有好感,但还是雇用了他。数月后,当这名员工被证明能力不足,且你必须要解雇他时,你会对自己说:我从一开始就知道(他能力不足)。
•我们更喜欢与那些不给我们批判性反馈,会证明我们有多么好、多么美、多么有能力的人交朋友。
•我们更容易接受正面反馈而非负面反馈。如果我们得到的是负面反馈,那么我们会首先问自己,给我们负面反馈的人的真实动机是什么。
•我们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身的才干、能力或我们的好个性,即归因于长期稳定的品质。当我们遭遇失败,则会归罪于当时的情况或偶然状况;大多数时候,我们用暂时性、偶然性的情况来解释失败。比如,“这次我没有尽全力”“那天我的状态不是很好”。
一方面,我们为何只得到如此少的反馈;另一方面,我们为何并未正确分析所得到的反馈,反倒是贬低或误解它。在这里,人们还能说出一系列其他的原因。
在心理学中,有关我们对环境的错误感知已经有了诸多研究;这里所讲的现象也已经在许多实验研究中得到了证实。我们在自身环境方面内容的阐述上仍有欠缺,若有读者想要更进一步了解,那我会推荐其阅读丹尼尔·卡尼曼(DanielKahneman)19和格尔德·吉仁泽(GerdGigerenzer)20的科普作品。可以确定的是,人类显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样,会从经验中学习到很多东西。剧作家乔治·伯纳德·萧(GeorgeBernardShaw),即萧伯纳,曾写道:“我们学习到的是,人类从不会从经验中学习。”现代心理学已多次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这一点。但是,为何对我们能力的自我评估而言,情况尤其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