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作者们还分析了在不同的成就领域,自我评估的准确性是否存在差别,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存在差别。差别(如已经提到的那样,存在两个例外)并不是非常大:不管评估的对象是学术、智力、运动或职业成绩,相关系数一直徘徊在0.26至0.33.非语言成绩是一个例外,它呈现出接近于零的相关系数。另一个例外是指语言能力:人们自己可以非常准确地判断这种能力(相关系数为0.63);这个结果出自1998年的一项较旧的元分析。在另外一项较新的专门研究语言智力的元分析中,仅得出位于中间水平的约为0.3的相关系数。15或许这仅仅是针对成年人而言的,因为,我的研究小组所做的一项新研究表明,14至18岁的年轻人在评估自身的语言天赋方面做得非常差(相关系数约为0.1)。16
一般来说,人们非常不善于评估自己的非语言能力(此处的相关系数仅为0.09)。这就是说,我们几乎不知道,自己是否拥有这些能力。这些非语言能力中也包括在汽车机械师、飞机驾驶员、各类技术人员、外科医生、牙医等职业中尤为需要的空间——视觉能力(请参阅第2章)。此处似乎尤其适合进行客观测试,就如同我在第1章和第5章所描述的汉斯和阿斯特丽德的案例那样。
我们可以看到,总体而言,自我评估的准确性总是很相似(准确性很差),我们人类对自身的天赋、能力、技能仅能进行非常不准确的评估。相反,其他人常常能够在评价我们时(不限于评价天赋、才干和专门能力)做得极好,有时要比我们更擅长于评价我们自己。这就是为何美国大学的学生更善于预测室友恋情的“存活概率”,而非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存活概率”。17在工作岗位上也是如此,根据实际的(客观衡量的)工作绩效,老板和同事可以比你更为准确地评估你的工作绩效。18
当人们将它们与陌生人的评估进行比较时,所得到的低关联性则会更为令人惊讶:在前文已经提到过的研究中(在该研究中,受试者朗读天气预报的过程会被录制下来),彼得·博克瑙发现,就算是在短暂的90秒的观察时间内(视频片段没有持续更长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通过测试及自我评估和陌生人的评估,也对智力这一特质进行了研究),陌生人的评估与实际智力测试的结果和自我评估结果间的相关系数一样高(分别约为0.3)!这看起来似乎会让人难以相信——一个认识自己最久的人(即自己),在评估自身智力方面,居然不比一个完完全全的陌生人更为准确,而这个陌生人也只是观看了自己90秒的天气预报朗读视频。这或许是心理特质(例如智力和大五人格特质中的一些要素)存在“盲区”的最令人惊讶的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