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自己的了解为何如此之少

“我们对自己的个性不是完全了解”,这是20世纪的一种观点。古代神学家如奥古斯丁(Augustinus),以及后来的哲学家如勒内·笛卡尔(RenéDescartes),将人的自我视为认识自身的关键来源。自心理学被视作一门独立的科学②以来,就产生了另外一种观点:该观点认为,个人并不是认识自己个性“最好的专家”。这种观点主要有如下两个来源: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分析理论及潜意识概念的创始人;4

•两位美国心理学家乔瑟夫·卢夫特和哈里·英厄姆于1955年提出了以两人名字命名的“乔哈里视窗”,该理论旨在说明自己和他人对自身个性感知上的区别。5

然而,在很长的时间里,他们的观点在经验心理学中仅得到了很少的关注。这既包括弗洛伊德有关潜意识的看法,也包括卢夫特和英厄姆所指出的我们人类在有关个性的自我认知中出现的自我——他人不一致(Selbst-Andere-Diskrepanz)现象,以及随之产生的“盲区”。所谓的“盲区”就是指,我们自己并没有认识到的自身的特性、天赋、个性特质,而其他人(例如朋友甚至是陌生人)却能获得比我们对自己更好的了解。

直到过去的10至15年,尤其是随着神经科学的不断发展,6在人格心理学中,对于弗洛伊德的想法和自我——他人不一致现象的兴趣又得到了增强;同时,经验心理学也开始致力于这些现象的研究。

接下来,我首先想要介绍一下相关的基础性观点,即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所讲的潜意识,之后,还将阐释“乔哈里视窗”模型及其实际应用,以及当前人格心理学领域对此所做的实证研究。我将主要围绕这些问题来讲:我们个性中的哪些方面是自己能够很好地进行判断的;哪些方面我们自己无法直接判断,其他人却能更为准确地注意到;对于我们的天赋而言,为何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对此,目前一项元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我们人类对自身天赋的认识简直太少了。这或许就是“能力与倾向不匹配”情况屡屡出现的原因之一。

最后,我想就乔瑟夫·卢夫特和哈里·英厄姆所提出的关于“如何减少这种不一致情况出现”的建议进行探讨,这便会过渡到最后一章。在最后一章中,我会讲到,为了揭开自我认识中的“盲区”,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即如何更多地了解自身能力和倾向,以及必要时如何拉近两者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