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著名的工作适应理论(TheoriederArbeitspassung)是1978年由勒内·V.戴维斯(RenéV.Dawis)和劳埃德·H.罗奎斯特(LloydH.Lofquist)提出的。9根据该理论,当职业兴趣和需要(即倾向)在工作中能够被满足,则工作/职业满意度可以达到最大值。另外,该理论还认为,工作对于个人能力的要求与个人的天赋之间越是匹配得好,个人所能取得的职业成果也会越丰厚。能力与倾向两者相互配合才会带来令人满意的职业生活:只有当能力和倾向与职业要求和职业活动相匹配时,我们才会产出最多成果,才会最幸福。仅仅有能力或是仅仅有倾向都不足以让我们获取职业成功。
至少这个理论是如此说的。在现代心理学中,人们并不会仅仅满足于理论。理论还必须要在实证研究中得到证实。世界上有人做过相应的实证研究,不久前,有两项元分析问世,研究人员将许多单个研究汇总起来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了一般性的结论。10
工作适应理论虽然具备高度的可信性,但两项元分析中的一项11却得出了一个让人失望的结果:职业兴趣和职业成功之间虽然存在相关性,但两者间的关联在大多数情况下却很小:两者的相关系数绝大多数介于0.1至0.2.仅有个别达到0.3或0.3以上。为了评估这些数值的含义,请翻阅前面第2章的内容,在表2.3中,我对相关内容进行了阐述。
与之前研究过的天赋测试的情况[相关系数平均在0.5.部分甚至达到0.6(至少传统智力测试是这样的)]相比,这里的关联程度要低得多。这种情况通俗来说就是:兴趣对于职业成功而言有一定的作用,但与天赋相比,兴趣的重要性要低一些。因为,兴趣与职业成功之间的平均相关系数为0.2.即对于许多人而言,虽然对工作内容有很大的兴趣,但职业满意度却不高,且职业生涯并没有很成功。而事实上,情况也有可能正好相反,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工作中感到幸福且取得了成功,但这个人的主要兴趣却与工作内容并不相关。这个结果乍看上去显得不可思议,我们猜测,低关联度的出现存在各种各样的原因,一部分源自方法层面:
•仅包含6个基础RIASEC维度的量表太过宽泛。根据伊德金格(Iddekinge)与共同作者的元分析,12只有当人们使用与具体职业非常相关的兴趣量表时,即对人的兴趣所在进行非常具体的提问(比如:是想成为木工还是演员)时,才能得到更高的关联度。同样,将各种兴趣量表进行组合也可以让相关系数变高。同时,人们要衡量单个兴趣量表对于每种职业的(凭经验所确定的)意义。举个例子:为了成为广告设计师,需要企业型(E)、艺术型(A)和常规型(C)兴趣(对比表4.2中的“三字密码”);在此处,其他兴趣例如现实型(R)兴趣是不重要的,完全不需要被考虑到。13与具体职业相关的量表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询问人们做一种工作所需要的特定的兴趣组合。
•我们可以猜测,在某些特定职业中,只存在那些对所从事职业活动非常感兴趣的人。统计学家称之为抽样偏差,这导致兴趣与其他变量(如工作满意度和工作成绩)之间的关联被低估了。然而,伊德金格的元分析却显示,这种影响的作用很小:在几乎所有工作中,都既有对工作内容充满兴趣的人,也有对工作内容几乎不感兴趣的人。这与另一个观察结果(在第7章中,我们将对此进行更为详细的阐述)正好呼应,即人们不会必然在职业中实现自身的兴趣,而是常常会通过从事不那么感兴趣的工作来赚钱,好让自己能在闲暇之时追求真正的兴趣。某位老爷车发烧友平日里是一名律师,周末则会去给爱车拧拧螺丝。他或许非常清楚,如果自己的职业是汽车机械师,那他赚到的钱将不足以为这项烧钱的爱好买单,正因如此,他选择了律师这一赚钱更多的职业。也就是说,人们并非一定要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兴趣,在闲暇时也一样可以。这或许就是对更长远职业成功而言,天赋(有时还包括合适的个性)一般要比兴趣更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然而,伊德金格的元分析仅仅分析了单个RIASEC量表与职业成功之间的关联。但反对之声指出,不仅排在第一位的兴趣会产生影响,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兴趣同样也会产生影响。此前我曾提到过,霍兰德建议,每个人应当找到兴趣“三字密码”,即反映自身最感兴趣的三方面内容的“密码”,并在选择职业时对其加以考虑。从这种意义上来讲,一些心理学家认为,需要对一致性指数进行计算,即表现自身兴趣的“三字密码”与各种从事特定职业所需要的兴趣“三字密码”之间一致性的数值。接下来,我会通过一个例子加以说明(请参阅图4.2)。
图4.2一致性比较
注:左侧是康妮的个人兴趣,右侧是康妮目前所从事职业的兴趣要求
这个例子的主人公我们称之为康妮(Conny),她的兴趣“三字密码”为E-S-C,即企业型——社会型——常规型,是一种对于企业活动的兴趣强烈,同时也不乏对社会活动、常规活动、监管活动的兴趣。根据理论,康妮的理想工作可能是售货员、药房老板、民意研究者或管理顾问。然而她目前所从事职业(船只领导)的兴趣要求“三字密码”则是R-E-C,即现实型——企业型——常规型,一种现实——技术兴趣与企业兴趣和常规兴趣的结合。虽然个人兴趣与职业兴趣要求的三项当中有两项是一致的(即E与C),原则上来讲也还不错,但在这里却非理想情况:康妮目前从事职业所要求的最重要的兴趣是“现实型”,但在康妮的个人兴趣中,“现实型”兴趣只位列第四位。相反,康妮有很高的(位列第二位)“社会型”兴趣,但这种兴趣完全没有出现在她目前从事职业的兴趣要求“三字密码”中。在这种情况中,我们仅观察到康妮的个人兴趣与作为船只领导的职业之间的部分一致性。一方面,在目前的职业中,康妮无法追求对她而言很重要的、排在第二位的“社会型”兴趣;另一方面,她所从事的职业以“现实型”工作内容为主,即主要是手工——技术方面的内容,而这些事是她不怎么感兴趣的。根据上文所介绍的职业匹配理论,长远来看,这种兴趣与实际职业活动之间的不匹配可能会导致对职业的不满,在最坏的情况下,也会对人们的生活满意度产生消极影响。
兴趣与职业活动之间的一致程度可以通过特定的公式进行计算,这些公式都是依据同样的原则运作的:个人兴趣与职业兴趣要求之间一致的兴趣领域越多,且两个“三字密码”中兴趣领域的排序越是一致,一致性数值也就越大。虽然计算一致性数值要更复杂一些,但我们可以大致这样理解:
•若个人兴趣的“三字密码”(例如:R-I-A,即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与某个职业兴趣要求的“三字密码”(例如S-E-C,即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之间无一致性,则相关系数等于0(表示一致性是0%);
•若个人兴趣的“三字密码”(例如:E-C-R,即企业型-常规型-现实型)与职业兴趣要求的“三字密码”(例如:E-C-R)之间完美重合,则相关系数等于1(表示一致性为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