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对一切都了若指掌,那么也就不需要信赖了。信赖是我们指向他人的积极的信念,信念是我们在面对眼下正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事件时的一种主观意识上的补充。
比如,“今天在下雨”这句话是知识,“(认为,相信)明天会下雨吧”这句话就反映出一种信念。我们不会说“相信今天在下雨”。因为正在下雨是明明白白的事实,所以没有必要“相信”这件事。
又比如,平常不怎么爱学习的孩子,忽然有一天说:“今天不学习了,明天开始会好好学习的。”但父母听了他们这样的话,也只会认为“明天也不会学的吧”—这是父母的信念。
但这种信念没有事实根据。孩子如果平时就好好学习,那么父母听了那样的话只会觉得今天不学习也没关系,偶尔也要休息一下;而不会认为孩子明天也不会学习。
如果这样做,那么大人们就不是在根据事实看待孩子们,而是主观地为孩子们的行为赋予意义,并以此做出判断。只要他们笃定孩子不会学习,那么无论孩子说什么或做什么,他们都不会相信。这时任何言行都只会增加大人对孩子的不信任。
但如果是想与孩子建立更好关系的父母,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更愿意相信孩子。而对于孩子们来说,如果知道这世界上存在着完全信任自己的人,那么他们一定会对世界和成年人有所改观。当然,当孩子们面对信赖自己的大人时,他们也许不会立即回报以同样的信任。有时候这一点会令我们动摇。但即便内心有所动摇,我们也不能表现出来。毕竟,孩子们是不愿意辜负信赖他们的人的。
如果孩子们能够回应大人的信赖,那么他们也会渐渐变得愿意像对待伙伴一样,信赖包括这些大人在内的其他人。而如果他们能把他人视为伙伴,那么就会愿意为他人做出贡献了。
以上的情况当然也适用于成年人。在职场关系中也许无法做到无条件地信赖他人,但在朋友关系中,以及更亲近的爱人的关系中,如果我们乐于建立良好的关系,那么在没有根据的时候,我们更应该相信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