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缺点换成优点

我们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相信自己的价值。一种就是把自己的缺点换成优点。孩子们都是从父母和周围的大人口中听着自己的缺点长大的。所以很多人在被问到自己的优点是什么时,往往一点也回答不上来。同样,父母可以说出一大堆自家小孩的缺点,但一被问到孩子的优点,他们立刻就词穷了。

被人指出缺点当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但先前我们还讨论了另一种情况,那就是有的人会反过来利用这一点,把自己没有优点只有缺点当做理由,从而避开人际关系。

在心理咨询中,我们提供的就是使人能够投身于人际关系并且认可自身价值的援助。从性质上来看,这种援助其实就是把缺点换成优点。对于会向咨询师倾诉自己症状的人来说,那些症状恰恰是必要的,因为它们是他们说服自己避开人际关系的理由。比如,希望治好“脸红症”的人虽然会说自己是因为有脸红症才无法融入人际关系,但实际上,他们知道自己只要置身人际关系之外,就不用经受被无视或被讨厌的糟糕经验,所以脸红症对这类人来说就成了必需的症状。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心理咨询的目标是消除这些症状,但如果来访者本人不愿意放弃它们,那就永远也治不好这些症状。咨询过程也就遭遇到了瓶颈。因此,心理咨询不会以消除症状为目标,而是要劝服人们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令他们获得进入人际关系的勇气,如此一来,他们那些用于回避人际关系的症状也就没有用武之地了。

这一类人常常不认为自己有优点。例如,有人认为自己没有集中力。但是如果咨询师提醒他转变看法,告诉他其实不是没有集中力,而是很有“散漫力”,则能够令他更好地接受自己,虽然他可能不理解咨询师为什么要建议他把缺点换成优点。对于容易厌倦的人也是一样,用“很有决断力”来代替“容易厌倦”也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

很多人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是为了能够改变“阴暗”的自己。没有人愿意被别人说自己是个阴暗的人。如果相信了别人的话,自己也认为自己确实是阴暗的,那么他们就不会积极地与别人建立关系了。对于这样的人,我会告诉他们:“你总是很在意别人会怎么看待你的言行举止吧,所以你一定从来没有故意伤害过别人。”之所以必须加上“故意”这个词,是因为有时候我们的无心之举也会令他人受到伤害。

如果他们接受了我的这个评价,我会继续告诉他们:“别人说你是个阴暗的人,但你也不因此而反击他们,伤害他们。这说明你并不阴暗,你是个‘善良’的人。”

只要发现自己是善良的,他们就能接受这个善良的自己。我们当然不可能完全不在意别人如何看待我们的一言一行,但是也要适可而止。过分的在意,可能导致我们无法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想做的事。要记住,万事的出发点应该是接受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