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与他人竞争

如果能够做到视他人为伙伴,那么就不会想要与他人竞争了。

群居动物比独居动物更容易生存。阿德勒指出达尔文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儿童教育心理学》)。人类也是一样,如果不互相合作就无法生存下去。刚出生不久的孩子需要父母的保护,相反,等父母年老,他们也需要子女的照顾。

但是,这种需求并不单纯局限于生物性或社会性的层面,而是像我们刚才所探讨的那样,它是我们存在的根据,对于塑造我们的存在来说是必要的。

确实,竞争随处可见,但这并不能说是正常的。阿德勒认为战争是竞争最为激烈的状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军医从戎的阿德勒目睹了人类在战场上的互相残杀。

尽管如此,他还是认为竞争和战争都不是人的本性。

竞争是最损耗人的精神和健康的事。阿德勒引用霍布斯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这一说法时曾指出,这个观点不适合被当作普遍性的原则。(《难以教育的孩子们》)

霍布斯认为人有自我保存欲,会一边压迫别人,一边追求自己的权利与幸福。霍布斯把这种情况称作“自然状态”。但是即便与他人竞争,并且在竞争中胜出,只有自己也是无法幸福的。

正如我们在前文中讨论过的,想要令现在的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并为此做出努力,这是一种健康的心态。只要不与他人竞争,在自我进步层面上对于优越性的追求毫无疑问也是健康的。

但是,如果追求优越性这个词让人产生向上爬的印象,那就是有问题的。

阿德勒认为人生是向着目标前进的运动。他在提出“活着就是进化”这一观点时所指的进化并非向上,而是向前的运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出发点和目标,每个人都在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有的人快一些,有的人慢一些。这其中不存在孰优孰劣。就像与疾病斗争的人,为了比现在哪怕好一点点而努力复健的时候,所做的一切都是与他人无关的,不是为了与他人竞争从而使自己高出一等。

无论这是怎样的一条道路,即便我们偶尔会停下脚步,或者倒退,但只要基本上还是保持着前进的姿态,那么快一点慢一点都不是问题。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是独特的,谁也没有必要模仿别人的生活方式。既然如此,我们就没有必要“成为”除了自己以外的别人,也可以满足于我就“是”我的事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