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人来说,世间诸事可以分为三种:“想做的事”“该做的事”和“能做的事”。但其中我们真正做到的只有“能做的事”。所以,如果只做自己能做的事,那么我们的生活就很简单了。但是,努力做出一点改变未尝不可。
例如,与疾病抗争的人即便没有奢望彻底痊愈,至少也会希望身体状况比现状能够好一点。所以他们才会下定决心忍受痛苦,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接受手术,然后努力复健。
像这样为了改变现状而努力的行为,是自己为了自己而做出的努力,并不是为了与他人竞争。能做的事、该做的事和想做的事之间的差别就在于自卑感。阿德勒把这个意义上的自卑感,以及为了克服这种自卑感而做出的努力称为“追求优越性”。但这种情况下的自卑感和对优越性的追求都是健康的。
但是,如果这种努力成为了与他人的竞争,那就会变质成为不健康的心态。竞争对手的存在确实能够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但一旦产生了要胜过竞争对手的想法,那么刚才我们所说的自卑感和追求优越性的行为就不能被称为是健康的了。竞争是损害我们精神健康的最大因素。即便像入学考试这样同时有许多人参与的竞争,基本上也是考生个人的问题,能不能考上目标学校仅仅只是结果罢了。因为我们并不是以考上学校这个结果本身为目标而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