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做真实的自己是不行的,要“成为”比现在的这个自己更好的自己—在现代教育的影响下,人们普遍接受了这样的观念。正因为有这样的观念,所以一开始我们都特别想变成优秀的人。比如,父母如果期待子女取得好成绩,那些认为自己必须不能让父母失望的孩子就会努力学习。
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实现父母的期望。孩子们带着考砸了的试卷回到家里,被父母责骂:“这成绩怎么行啊!”“给我更用功一点啊!”当然,有的孩子确实会在被责骂之后更加努力学习,但是,也有孩子会自暴自弃地认为自己再也无法取得好成绩,干脆以后就当个坏孩子算了。有的孩子会厌学,或患上神经症,有的孩子则会做出一些惹麻烦的举动,希望借此引起父母的关注。
但其实,我们既没有必要变得特别好,也没有必要变得特别坏。做一个普通人就好了。但这里所说的“普通”,指的并不是“平凡”。
人不需要在与他人的不同中寻找价值,因为我们的价值其实在于作为真实的自己而存在。
印度宗教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说过:
“你们是否记得你们的父母、老师对你们说过:人在一生中必须有所成就,要像你们的叔伯和祖父那样做一个成功的人……但教育的功能,不是让你们从孩提时代就模仿别人,而是帮助你们,令你们无论何时都能做自己。”
(《与孩子们的对话》)
与克里希那穆提对孩子们说的话相反,如今社会的育儿和教育宗旨却是把孩子们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要求孩子们向某些成功人士学习,自己同样也“成为”一个成功人士。
在这样的情况下,个性是不受认可的。比如参加求职活动的年轻人,总是穿着款式相同的面试套装,把自己作为“人才”向企业推销。这种时候,千万不能拿出个性。
虽然社会有时要求我们隐藏真实的自己而“成为”别人,但它并不允许我们“成为”任何别人,我们只能以父母、成年人和社会所期待的形式改变自己。所以,那些不相信自己的价值、对自己没有信心的年轻人,如果无法成为和其他人一样的人才,就会越来越不敢出现在众人面前。
所以我们应该接受真实的自己,没有必要回应他人的期待。人只有放弃为了他人而改变,才能真正改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