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认为,人对世界的态度可以分为两种。
一是“我汝”关系,二是“我它”关系。
在“我它”关系中,“我”视“你”为作为客体的“对象”(它)。而前者,也就是“我汝”关系则是一种与此截然不同的态度。
“在我与汝(Du)的关系中,我实现了‘我(Ich)’。在实现‘我(Ich)’的过程中,我得以称述‘你’。一切真实的人生皆为邂逅(Begegnung)。”(布伯,《我与汝》)
在毫无言语交流、将人化为对象的“我它”关系中,不存在真正的我与你(汝)的邂逅。我若只是我,则无法实现“我”。我因与你邂逅而实现“我”,这样的我才可称你为“汝”。
与你邂逅后的我已不再是过去的我。我脱胎换骨。我以我的全部人格与你面对—在这样的“我汝”关系中,布伯使用了诸如邂逅(Begegnung)和Erleben这样的词汇。Erleben指的是“体验”,它与表示“仅在事物表面徘徊”(视其为对象)之意的“经验”(er⁃fahren)是不同的。
也就是说,我“生存”(leben)于你之中。这样的经验是相互的,所产生的影响也是相互的,两个人的邂逅便发展为“共生”(mitleben)。
普通意义上的相遇不足以被称为邂逅,因为在这样的关系中,我们已经将我们遇见的对方对象化了。无论发生多少次,这样的相遇也不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