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法独活

人并非独自活在这世上,而是活在与他人的关系之中。一个人是不足以被称为“人类”的。

人作为个人是有局限性的。阿德勒说过:

“如果一个人独自生活,并且只想独自解决他的问题,那么他只会灭亡。”(《自卑与超越》)

阿德勒在看待人类这种生物的时候想到的是,在自然界中我们是一种弱小的存在。但人无法独活这个事实,并不仅仅表明了我们作为生物的弱小。

“我们身边有其他人,并且我们与他们息息相关。”

(自卑与超越)

阿德勒把人与人的联系称为“共同体”,这共同体最初形成于两个人之间,其最小的单位就是“我”和“你”。而“我”和“你”之间的关系最后将扩展到人类全体。

神学家八木诚一用“面”这个词来说明人与人的关系(《真正的生活态度》)。八木诚一认为人存在的状态是一个四边体,并且,这个四边体的某一边不是实线而是虚线。这条虚线即是我们与他人接触和发生关联的边界。没有他人,我们无法生存;而对于他人来说,即便没有我们,也必须在与别的他人的接触中生存下去。

人与人通过“面”相连接。他人的“面”也有虚线的一边,借此向我们敞开。因此当我们的“面”与他人的“面”相连时,其实二者的虚线边正好处于互相填补的状态。所以人只有自己是无法完整的。需要他人补充我们的“面”,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我们与他人总是联系在一起的。

例如,婴儿一刻也离不开父母,否则就无法生存;养育孩子的母亲需要得到丈夫的帮助;而她的丈夫晚归时看到孩子的睡脸,疲惫的身心得到了安抚,第二天工作就会更有干劲。这就形成了一个循环。

虽然共同体的最小单位“我”和“你”会发展成规模更大的共同体,但是并非只要人聚集在一起就能形成共同体。“我”和“你”也是一样,如果仅仅是待在一起,那么关系也不能成型。

以亲子关系为例,父母不仅仅是因为子女是子女才爱他们,子女同样不仅仅因为父母是父母才爱他们。爱的技术是必须的,否则,即使是亲子关系也可能决裂。

人并非仅仅在行为上与他人产生联系。比如婴儿,即使他们还过于年幼,无法在行为上真正实践些什么,但他们也能够以存在的方式使自己的“面”与父母的“面”相结合,并带给父母精神上的慰藉。这就是为什么父母看到孩子熟睡的面庞,总会感到心灵受到治愈。而这些都是在本人无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即便是卧床不起的病人,也能和婴儿一样支持别人,为别人做出贡献。但这是有条件的。关于这个条件是什么,我们会在后文中解释。这里先做一下预告:如果与他人反目,并且对立,那么就不容易与他人产生联系了。这样一来,就连“我”和“你”之间的关系也难以形成,更不用说建立更大的共同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