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也是原因之一

上节我们提到,决定论是蕴涵在目的论中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目的也是原因的一种。以雕塑为例,青铜、大理石和黏土是其“质料因”(构成事物的原材料),雕刻家是其“动力因”(行动开始的起点),雕塑所表现的以及雕刻家所描绘的形象是其“形式因”(事物的本质),最后还有“目的因”(事物产生的目的)。除了目的因之外的其他三因,即便俱全,雕塑也不能成形。因为如果不是雕刻家想到要制作这个雕塑,那么它从一开始就根本不会存在。必须首先抱有某个目的,比如为了把他卖给别人,或者为了留给自己欣赏,雕刻家才会决定制作这个雕像。

苏格拉底在被判处死刑后,没有逃跑,而是选择坦然面对。这也许可以用他自己所说的骨头和筋腱的构造,也就是身体的条件来解释。但归根结底,如果苏格拉底不认为赴死对自己来说是“善”,那么他早就已经逃到迈加拉或维奥蒂亚去了(柏拉图《斐多篇》)。

这“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因,其他的原因都是“副原因”,这些“副原因”也是事物产生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但毕竟不是“真正的原因”。

阿德勒以目的论作为理论根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理论只关注目的。他认为事物发生的主要的原因是目的。

针对某一行为提出“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个问题时,阿德勒所使用的“原因”这个词语,指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物理学或科学的因果关系”(《儿童教育心理学》)。

例如,大脑和其他器官的生理上的状态变化,会成为引发心身疾病的质料因。症状是因为质料因而产生的,但显然制造症状并不是我们的目的。从目的论的立场来看,并不是只要质料因存在就必然会引起症状。

但另一方面,如果没有质料因,我们也就不会生病。比如,心肌梗塞的原因是冠状动脉硬化。我们虽然把冠状动脉硬化的症状称为心肌梗塞,但是病人的身体也不是为了实现心机梗塞这个目的才让冠状动脉硬化的。

关于人的经验也是一样,经验未必一定会导致心理创伤。过去的经验虽然是现在的问题的原因(质料因),但并非是前者引发了后者。

有人认为,孩提时代被父母虐待的经历,与成年后无法与伴侣和睦相处之间有着因果关系。但这充其量只是“表面”的因果关系。其实,正如我们刚才讨论过的,过去的经验与现在的问题之间的所谓“因果关系”的背后,有着人们想要逃避问题的目的。

如果坚信这所谓的因果关系,并且向无法回溯的过去的经验追讨如今人际关系上种种问题的根源,那么人就可以说服自己,不用解决眼前的问题了。所以人之所以会用因果来解释过去与现在的关系,到底还是因为想要模糊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