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刚才举了身处幸福之中却希望把幸福冻结起来的人的例子。有不少人都很害怕失去现在所拥有的东西。当然,拥有财物和幸福是没有关系的。很多人都想拥有车子和房子这样的私有财产,也理所当然地认为只要工资上涨就能过上比以前更奢侈的生活。但这类人的幸福往往不能持续很久,因为拥有最终会令他们变得害怕失去。
其实,如果从一开始就一无所有,那么也就无从失去了。所以如果能一开始就什么都不要求,就不用面对失去的恐惧了。但是,这种禁欲式的生活能说是幸福的吗?毕竟,人不可能真的无欲无求,想要的东西依然存在,一切只是忍耐罢了。更进一步说,这些人反而会让人觉得他们因为自己的一无所有而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优越感。
那么我们是不是就不应该克制自己的欲望,反而应该坦承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最后如愿以偿呢?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样做会使人变得贪婪。而另一些人嘴上所说的无欲无求,并不是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判断,而只是放弃思考的表现罢了。
他们与我们在前文讨论过的把对幸福的需求和出于良心的义务相对立的人,其实是一样的,后者也并非由衷地相信出于良心的义务必须是第一位的。正因为他们并不是真的认为不应该直接表达自己的欲求,一旦愿望落空,即使只有一次,都会令他们放弃新的愿望,从此忙于保留自己已有的东西。
这种情况不仅限于对物的所有。很多人即使物质上并不富裕,但他们只要家庭团圆就能感受到至高无上的幸福。就算贫穷,只要能和家人一起吃上饭,就是值得感恩的。
但有时人们也会忍不住想,这样家庭团圆的生活到底能持续多久呢?即使没有发生不幸的事故,父母与子女也不可能永远生活在一起。总有一天,子女会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子女的自立是件可喜可贺的事,但对于那些在子女身上耗尽一生的父母来说,一定会导致极大的失落。
在这种时候,只要是当下人们能够感受到的幸福,无论多么微小,他们也难免无法放手。然而,如果注定最后会失去这些幸福,那还不如现在就不要感受到它们—即便没有人当真不想要幸福。
本章我们提出了以下观点:首先,幸福不需要以牺牲为前提,没有比自身的幸福更重要的东西。其次,我们探讨了不想变得幸福的人之所以有这种想法的原因。我们只有在人际关系中才能发现幸福,但有人却害怕因与他人建立关系而受到伤害,无法融入人际关系,这是因为他们知道,不幸能够聚焦关注,而幸福则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