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建立人际关系

对于孩提时代备受宠爱,自己不用特别努力就能得偿所愿的人来说,他人是难以应对的存在。除了父母以外,谁都不会理睬他们任性的要求。

一旦置身于人际关系中,必然会发生这样那样的摩擦。被讨厌,被背叛,被躲避,被憎恨,变得满身伤痕。当他们还在父母的庇护下生活的时候,根本想不到这一切。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在人际关系中受伤。有的人即使受了伤也能很快振作,还有的人甚至根本不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但对那些被保护着长大的人来说,人际关系中受到的伤害是一种重大打击。

阿德勒所说的“一切烦恼都源于人际关系”,确实可以用在他们身上。在第1章,我们提到柏拉图说过:“对任何一种生物来说,出生都是一种痛苦的经历。”(《伊庇诺米篇》)苦于人际关系的人对这句话应该会感同身受。

的确,如果不建立人际关系,就不会被别人伤害。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只能从人际关系中获得幸福和生活的快乐。不与任何人建立关系,虽然可以避免烦恼,但同时也会失去喜悦。

人们之所以会下定决心结婚,难道不正是因为觉得与他们的结婚对象能够幸福地在一起生活吗?即使后来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但至少最初肯定是这样想的。

为人父母者在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孩子时,一定会意识到今后的人生会和过去大不相同。因为他们将和孩子一起生活。有人会说,夫妇关系遇到瓶颈的时候,只要有孩子就能打破僵局。当然,虽然实际情况并没有那么简单,但是遇到这种情况的夫妻,应该都会热切盼望孩子的降生,并且深信有了孩子就能重建家庭的幸福。即便老去后可能与孩子关系不和,在最初要孩子的时候,他们应该都是怀着这样美好的期望的。

回避人际关系需要理由。有人因为失恋,承受了心理上的创伤,所以害怕爱上别人;也有人把孩提时代父母的言传身教作为理由。确实,对于那些被溺爱着长大的人来说,除了父母之外的人都是可怕的。

这些理由各式各样。我们不能无缘无故地回避人际关系,因为这不但不会为周围人所接受,更重要的是过不了自己那一关。就像小朋友不想上学的时候会突然肚子疼或者头疼一样毫无作用。

那些从小就经常被父母教训的人,会以为自己性格不好,所以不会有人喜欢自己,于是也就不愿积极地参与到人际关系中去。

大多数人小时候都挨过父母的责骂。可能很多父母都认为责骂孩子是他们的职责,这是出于教育的目的。但是,却有孩子恰恰因为这个原因开始自我厌恶。长大后他们就会把这当成自己逃避人际关系的理由。如果别人对自己说了过分的话,或者做了过分的事情,明明错误的一方应该是施加这些伤害的人,但他们却把一切都怪在自己头上,叫别人不要怪罪施加恶行的人,甚至自责:是我不好,被别人那样对待也是活该。越是抱着这样的想法,越是无法融入人际关系。

越是无法融入人际关系,就越是不幸。害怕受到伤害的人似乎都会哀叹自己不幸,但其实是他们自己选择了不幸,或者至少是没那么幸福的结果。因为他们不想承担建立起人际关系后再受到伤害的风险。

这种情况看起来是他们选择了自己不幸的结局,但其实是因为对受到伤害的恐惧而选择避开人际关系的生活方式。如果套用刚才苏格拉底的观点,就可以认为,回避人际关系对他们来说即是“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