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不显得戒备心重吗?你想让诋毁和谣言失去效力,反而为你所用吗?掌握下文介绍的这些确保万无一失的心理策略,你就能终止谣言、反败为胜。
谣言之所以能大行其道,是因为它是秘密流传、匿名传播的。也就是说,流言蜚语能够存在,依赖于其“秘密”流传的本质。如果你能曝光其源头,那么谣言就会像无源之水一样,很快枯竭、消失。在大多数情况下,最先散布谣言的人一旦被揪出来,就不太可能继续散布流言蜚语了。
以下这项研究足以证明这一策略的有效性。研究展示了“匿名”身份会让人的行为表现无所忌惮到何种地步。研究者津巴多做了这样一个实验:让纽约大学的一组女生穿上白色外衣、戴上头罩;让另一组女生不戴头罩,并且要求她们在衣服上贴上清晰可见的姓名标签。然后,研究者要求两组女生对一位女子实行“电击”。(当然,电击是假的,但两组女生对此并不知情,相信一切都是真实的。)结果,第一组女生对该女子实施电击的时长,是第二组女生的两倍。
伤害那些在我们看来并不真实存在的人,或者我们并不能实际看到的人,也会相对容易一些。在战争中,飞行员在城市上空投下一颗炸弹给他自己带来的心理创伤,远没有士兵近距离击毙一个敌人带来的心理创伤那样强烈,尽管前者造成的伤亡可能远远超过后者。好几项类似的研究告诉我们:如果要我们给某人的身体施加痛苦,那么当我们远离他(看不到他或他实际上距离我们很远)的时候,我们会更下得了手。同样,在给对方施加精神上的痛苦(比如散播污蔑性的谣言)时,这一规则同样有效。请注意,此处有两个彼此独立的心理学指标:第一,是否可见——我们能否看到此人;第二,距离远近——这个人实际上距离我们有多远。
这些研究,以及许多类似的研究,启发我们整理出了三条能够终止谣言散播的策略:第一,追本溯源,找到散播谣言的人,并追查到始作俑者。让他知道你已经知道他的身份了,也知道他做了什么“好事”。第二,你得让对方看到你也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让他知道其所散播的谣言伤害的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第三,只要有可能,亲自找对方说清楚。近距离的当面接触能让情势大大改善。
如果你知道谣言的始作俑者是谁,那么上面这一套策略很容易就能奏效。但如果你不知道呢?如果谣言已经闹得满城风雨,而你完全不知道这些谣言是怎么出现的,在最开始是谁散播出来的,那该怎么办?或者,虽然你知道造谣者是谁,但对方就是我行我素,毫不在乎他对你造成的伤害,也不在乎这些谣言给你的名誉带来了怎样的损失,那又该如何?如果你遇到了这些情况,以下这些心理学策略就是你最大限度止损的有效工具。
一个谣言会像野火一样飞快散播、四处蔓延,还是只会冒一下泡、闹不出太大的动静,这取决于以下两个关键点:谣言
能够四下散播,主要是因为内容很有趣,并且似乎是可信的。人们常说,半真半假的谣言比彻头彻尾的谎言更加危险。这是因为,没人会散播那些明显虚假、荒诞不经的流言蜚语,但只要包含一点点真实的成分,谣言就会立即变得真实可信了,也就更为大家津津乐道了。
但你同样可以利用这两个要素来平息谣言。不要忙着去否定、终止谣言,或者去辩白什么,这样做只会让人们更加相信谣言、信以为真。相反,你可以自己编造一个更加离谱的谣言,将之前那个谣言的风头盖下去,但同时要将之前那个谣言的内容,编排到你所编造的新谣言中。比如,一条关于你曾经偷盗公司财物的谣言一时闹得沸沸扬扬。如果你试图否认,这种做法只会进一步“显得”你有罪。相反,你可以试着在此基础之上散播一条更离谱的谣言,比如,你用“偷来的钱”养活你领养的36个孩子,或者,你用“偷来的钱”买了一张太空飞船的票。这一新鲜出炉的、更加骇人听闻的谣言很难让人信以为真,于是,此前那条谣言的真实性也随之开始引发质疑。对于那些听上去不太合情合理的谣言,大多数人都懒得理会。如果整件事听上去完全像是杜撰的,那么谁有时间再细细探究,寻找里面是否有一点点的真实内容呢?没有人有理由这样做。这是因为,在人们的观念里,小道消息不是真的,就是假的,非此即彼。鉴于传言通常很少有什么实质性的证据,其真假自然由听者自行分辨。因此,一个谣言越是离谱夸张,就越说不通,也越无趣。在大量显然并非事实、毫无道理的信息中,真正具有伤害性的谣言内容就被稀释、雪藏了。没人知道到底应该相信关于谣言主人公的哪些内容才是真的。
所以,如果追本溯源的方法不能奏效,那么你只需将现有的谣言再夸大一下,将完全不足为信的信息添加进去就行了。这样一来,整件事都会被大家看作荒诞不经、不足为信的假消息。
策略回顾
◆如果你知道谁该为这些谣言负责,直接去找他。让对方知道你知道他是什么人,并且知道他都干了一些什么“好事”。
◆你应该向对方展现出自己是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
人,让对方知道其所编造的谣言中伤的是一个真实的人。
◆不要一味去否认、辩白或试图熄灭谣言,这样只会欲盖弥彰,让你更显得有罪。不妨编造一个更加离谱的谣言,使其盖过前面一个谣言的风头,同时把之前那条谣言所包含的内容也编排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