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让别人原谅你做的一切

你把事情搞砸了,你深感内疚。你发誓你再也不会重蹈覆辙,犯下同样的错误了。如果这样你就能把事情搞定,那真是太棒了。然而我们都知道,有时候一句“对不起”并不能把事情摆平。让我们来看看,使用什么样的心理策略,能助你快速取得别人的原谅。

你对配偶不忠,希望取得对方的原谅,与你被一场交通事故耽搁了时间,没能准时出席会议,因而希望取得老板的原谅,在这两种情况下,你需要用到的心理策略是不一样的。(类似的,你所需要使用的心理策略也会根据让你惹上麻烦的是你的行为还是你的言语而有所不同。在本章中,我们会先讨论行为不当该如何补救,然后再讨论说错了话应当如何补救。)如果你原本出于好意,却因为受到了外在因素的干扰而办坏了事,那么不妨试着使用下面的策略。

韦纳等人的研究表明,如果你给出的理由涉及超出你控制力之外的因素,这就比只提到一些你能控制的因素作为请求对方原谅的理由更能让对方接受。举个例子,如果你只是说“你觉得自己应付不来”或者“你完全忘了”,你就很可能会让对方窜起一股无名怒火,让对方对你产生不必要的反感。然而,如果你说的是“高速公路上发生了六车追尾事故”或“车胎爆了”,你就更容易得到对方的原谅。这是因为,没人会喜欢那种被别人利用的感觉,也没人喜欢做错了事却仍然满不在乎的家伙。因此,通过将失误归咎于外在因素,你就消除了让对方感到愤怒和不被重视的态度。

所以,如果你犯下过错是因为受到了超出你控制范围的外部力量的影响,那么你就应该让对方知道这一点。还有一点需要注意,你还需要让对方知道,对于这种可能发生的情况,你已经预先有所筹划、有所准备了,但计划赶不上变化,因此你的预先防范没能起作用。比如,如果是交通事故导致你开会迟到,那么你就该考虑到你的老板也许会这么想:“你明明知道这个会议对我们很重要,既然如此,你为什么不能提前出发,多留出一些时间呢?”对此,你要学会先发制人,在解释情况时补充说明:事实上你已经预见了这样的可能性(在本例中就是交通拥堵),然而,尽管你已做了合理的准备,但事态比你预计的严重得多。

此外,还有一点你需要谨记于心:道歉必须真实诚恳、具体明确。夏皮罗等人的研究表明,具体说明相关情况要比空洞的泛泛而谈更能有效地平息对方的怒火。细节才是最重要的。

借助以上这些策略,你应该可以取得对方的原谅了,如果这样还不够,那么你可以继续使用下面的策略。以下这些策略是为更严重的情况准备的,这些情况涉及欠缺考虑、破坏信任关系,并且事态并没有超出你的控制范围。

在此类情况下,你有可能犯了什么错,让对方觉得自己受到了某种冒犯,遭到了某种背叛。你可能让对方感觉到你不够尊重他、不够关心他,或者压根就不想关心他,诸如此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简单地说一声“对不起”并不能扭转局面,因为你并没有还她尊严。你之前的所作所为夺走了她的某些权力。如果你想让她好受一些,那么你得让她的心理状态恢复到之前的水平。

以下列出的四步法能助你一臂之力,让你快速获得对方的完全谅解。

阶段1:承担责任、主动道歉、态度诚恳

和之前的情况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你得为你的所作所为负起全部责任。不要试图推卸责任、寻找借口,那样做只会雪上加霜。从某种程度上说,对方可能也希望你能归咎于旁人,但这于事无补。因为,如果你把责任推卸给别人或别的事物,那么就只有那件事、那个人才能挽回对方被剥夺的尊严。换句话说,只有你本人负担起这个责任,你才有能力去平息事态。再强调一下,你必须让对方重新找回自尊、取得内心的平衡。你应该让对方知道,你并不是在利用对方,并没有占对方的便宜,你也考虑到他的感受了。

随后,为你的行为道歉。有些时候,我们会忘记真正说出那句“对不起”。尽管光说对不起往往是不够的,但唯有说了对不起,你才有可能得到对方的原谅。因此,在你的整体策略中,这点非常关键。有时,说出那句对不起并不容易,但再难还是要开口,因为得到对方的宽恕显然更加重要,不是吗?

最后,一定要给对方留下态度诚恳的印象。任何并非出自真心实意的道歉,都不会有人相信。如果对方不相信你,那么他一定不会原谅你。如果你的道歉并不是发自你的内心,那么你很可能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并给对方带来更多的痛苦和伤害。所以,如果你不是真心道歉,那你也就不必说对不起了。如果对于你所做的事情,你并非真心感到抱歉,并为此懊悔不已,那么也许你更应该重新判断一下你们的关系或者重新评估一下当时的情况。

阶段2:表现悔意、接受惩罚

这一阶段中很重要的一步就是,让对方知道你之前的行为所带来的任何后果,你都愿意去面对、去接受。没有丝毫悔改之意的道歉,就像一辆没有燃料的跑车一样中看不中用。表现出自己的悔改之意,等于将对方失去的一样东西重新还给了他,这样东西就是权力。

如果你主动把你自己的命运交到对方的手中,那么他给你的惩罚可能就会很轻,甚至干脆选择放弃惩罚。但你要记住,此时此刻,你的命运(或者至少是决定你们两人关系走向的权力)是掌握在对方手中的。把决定你命运的权力交给他——告诉他这是他的权力,这点极为重要。因为是你做错了事,而对方需要为自己讨回公道。他想要行使自己的权力,并得到应有的尊重。因此,将你从他那里夺走的东西还给他,你就能得到他的宽恕。比如,你可以这样做开场白:“我知道我做错了事,你完全有权生我的气。我愿意为我的行为承担一切后果。”

研究表明,即便是在法院庭审这样严肃的场景中,是否表现出悔意也会影响到最终的判决,如果你没有表现出丝毫悔意,那么你很可能会被处以更重的惩罚。你必须开口认错,让对方恢复原本的平衡状态,否则你就会受到惩罚,因为此时惩罚已经成为拨乱反正的手段。只有我们的心理得到了平衡,我们才能找到正义。而只有找到了正义,我们才能宽恕对方。

在某些极端的情况下,你也许有必要采取以下策略,让对方快速消除心头之恨。这里,你更进一步,主动请求对方责罚你——提出你能想到的最严厉的惩罚方式。在你这样做了之后,对方往往就不得不反过来劝你别那样惩罚自己,因为他可能会觉得,即便你犯了错,也不该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而在他如此劝说你的过程中,一种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认知失调”的效应就会开始发挥作用。(这种效应的特征表现为一种焦虑状态。当一个人产生了两种彼此矛盾的态度或观念时,他就会进入这样的焦虑状态。而为了减轻焦虑感,当事人就必须为自己的内在不一致进行自我辩护,为这种矛盾找到合理的理由。)当他开始说服你别那样惩罚自己时,他就不得不让自己承认你的所作所为“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糟糕”,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为自己复杂的情绪找到合理的解释。换句话说,在潜意识中,他正在这样说服自己:“如果他做的事真有那么糟糕,我为何要劝说他不要重重惩罚自己呢?”

阶段3:重复和解释

至此为止,借助上述的这些策略,你应该已经“浮出了水面”,成功脱离了险境,但如果你还想安全地抵达陆地,那么你还要继续应用以下的策略,再加把劲儿。

你应该向对方解释,导致这一事件的一系列情况以后绝对不会再次发生。你的行为给他带来如此强烈困扰的一大原因,就是你的所作所为完全出乎他的预料。也就是说,已经发生了的这件事,以后还有可能在对方没有及时注意到或没有丝毫预兆的情况下再次发生。而如果你能向他保证,这一系列情况以后再也不会重演,那么你就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他的焦虑。将这一事件孤立出来,强调这种情况完全是一个例外,你就能将该事件对对方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你需要让对方知道,这种情况不是她以后还需要再次应对的事情。

接下来,是时候回答“为什么”这个问题了。对方的整个世界被你搅得天翻地覆,对他来说,一切都变得不对劲了。而现在,你该给他一个合理的解释——当初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他不能理解是什么让你做出了那样的行为,那么他很可能就不会满意于你的解释,也不太可能会在心里放下这件事。轻描淡写地说“我不知道”,或者说“我没有考虑这么多”,显然不可能奏效。因为这种说法无法减轻他内心的恐惧——要知道,他最害怕的是你会重蹈覆辙!

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很多已经走到这一步的人,都无法战胜这个挑战。你该怎样解释你的行为,才不会显得你是在刻意为自己辩护呢?后者是你最不想看到的。

事实上,解释你的所作所为的最佳方式是:将一切归因于“恐惧”。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你所道歉的对象总是人。所有人都能理解恐惧,它是如此原始、如此纯粹。(比如,你可以说“我有点儿恐慌,因为事情当时进展得太过顺利了”,或者“我很害怕如果我没有谎称我已经做了那件事,你会开除我”,或者“我撒谎是因为,我害怕你发现真相后会恨我”。)

现在,在对方看来,你犯下的错与其说是一种背叛、一种对信任的肆意践踏,不如说更像是一个心慌意乱的家伙出于恐惧而做出的失去理性的行为。这种解释凸显了你的脆弱,并帮助对方恢复了他自己的尊严,拿回了属于自己的权力。而为了减轻你的恐惧,她扮演起了一个重要的、有建设性的角色,这一角色有助于她恢复自信,再次相信一切都处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记住,你的终极目标是重建一种平衡感。而综合使用这一策略和其他策略,目的就在于此。因为,将你自己的行为动机归因于恐惧,实质上是在主动贬低你的“自我”。简单地说,恐惧是你发现自己无法应对当时情境而产生的一种反应。这与自吹自擂、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形成了鲜明对比——在祈求他人原谅时,你绝对不能表现出那样的心态。

们看到的是一个瘦小的老太太,我们也许就不会像看到一个年轻男子那样勃然大怒。这是因为,我们会假设,这位老太太只是在无意中超到了我们前面,并不是故意和我们过不去。换句话说,你的全部反应都是基于你的“自我”做出的,因为你觉得别人是在针对你,所以你才会大为恼火。

阶段4:说明自己毫无收益

最后,重要的是让对方知道:你的所作所为并没有给你带来任何精神上的愉悦、物质上的好处,或者任何其他类型的收益。谁都不能让时光倒流,因此你需要告诉对方,你不仅的的确确犯了一个错误,而且这个错误也没有带来任何预期的收益。记住,让对方宽恕你的关键在于,让你们的关系——无论是私人关系还是工作关系——重新达到平衡状态。如果你的确从中得到了什么好处,那么你就需要“补偿”更多,才能把事情摆平。永远不要轻易承认你当时的行为给你带来了任何好处(外在报酬)或满足(内在报酬)。比如,你可以说一些这样的话:“和他相处很糟糕”“偷来的钱我一点点都没有用”“其实我比原来还惨,在此之后我心里充满了愧疚”等等。

这一策略能促使对方选择宽恕你。现在,你只需要静静等待——等待时间的流逝,因为时间是你唯一无法操控的事物。在足够长的一段时间过去之后,所有一切都会恢复原样,而你的生活也将恢复过去的常态。

以上这些策略更多涉及的是行为不当的问题,但有些时候,我们的言语也会伤人。处理这类问题很简单,我们只需要使用一种被称为“扩大化”的小诀窍就能应对了。对那些不假思索、口无遮拦、说错了话的人来说,这一小诀窍能给你节省很多精力,让你不再因此而头疼。

当面冒犯

如果你当面冒犯了对方,即便立刻说“我是开玩笑的”,你也往往无法抚平对方受伤的心灵。因此,你应该在说错话之后立即采用“扩大化”的策略,对你先前的言论进行补充。比如,在和同事争辩时,你可能一时心急对对方说了一句:“你真没用!”(糟糕!)这种情况下,在你脱口而出这句话后,你需要立即进行补救:“……和这家该死的公司里的其他人一样没用。”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会受到冒犯,是因为我们认为对方的行为或言论是特意针对我们的。而这句补充的言论大大消减了前面那句话的针对性和冲击力。这样一来,对方就会把你刚才的话当成某种泛泛而论的想法,因而这句话对个人的冲击力也就被消解了。在听到你的补充后,对方不会再轻易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或者认为是自己身上出现了什么问题,他更可能认为你需要去度个假了。

经由第三方传话

如果你的言语经由第三方传话而被曲解了,或在无意中冒犯了谁,那么你同样可以将你的言论“扩大化”,将打击面扩大一点儿。比如,你可以这样说:“不,我没说是你让我气得发疯,我说的是所有人都把我气得发疯。”由于对方是从第三方那里听到你的言论的,本来就对言论的真实性抱有一定程度的怀疑,因此你做出这样的补充通常就能撇清自己了。

策略回顾

◆如果你在做出的解释中提到了某种超出你控制范围的影响因素,那么这通常要比你只提到你能控制的因素更容易获取他人的谅解。

◆如果当时的情形并没有超出你的控制范围,也就是说,错误完全是由你自己的行为造成的,那么请务必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全部责任。

◆道歉时应该做到真诚恳切、明确具体。

◆让对方知道,你已准备好面对并接受自己的行为所导致的一切后果,而且你的命运现在掌握在对方手中。你必须帮助对方重新找回权力感。

◆向对方说明让你做出此番行为的一系列情况,未来再也不会重演。

◆如果恐惧是你当时的行动动机之一,那么一定要向对方表示恐惧是如何驱使你做出了那样的行为。

◆向对方说明你的行为并没有带来任何预期的收益或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