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抗情欲、迷恋与自怜
艾蜜莉懒懒地摊在床上,看着洁西卡整理行李,突然对洁西卡说:“我知道你去学校后会发生什么事。”
“是吗?”洁西卡胡乱答应着。现在她在意的,是怎样将堆满整个地上的衣服、鞋子和化妆品,整齐地装进行李箱里。
“当然是真的。”艾蜜莉边说边用袜子丢洁西卡。她觉得洁西卡不把她的话当一回事。
“到了学校以后,你就会遇到一些男孩,然后你就会陷入热恋。之后呢,你就会爬回来,而且跪在地上,求我原谅你当初为了约会这档事挑起争端。喔,我真等不及要看你交男朋友!”
如果这句话是别人讲的,洁西卡一定会生气。但这句话是她最好的朋友说的,虽然很气,也只能对她笑一笑。
“艾蜜莉,我不是已经告诉过你,这根本不是想不想要恋爱的问题,”洁西卡继续把一条牛仔裤塞进行李箱,“我只是不想像某些人一样玩弄感情、追求毫无意义的交往关系罢了。”
艾蜜莉不管洁西卡怎么戳她,接着说:“你等着瞧吧,大学生活会改变你的想法的。”
当规则不适用时
7个月之后,洁西卡坐在房间里,出神地望着窗外,眼前一只松鼠正在停车场上活蹦乱跳。很少有这么宁静的午后,整栋宿舍出奇的安静,洁西卡终于可以思考些事情。“也许艾蜜莉是对的。”洁西卡若有所思地自言自语,脑海中重现了那次的对话。大学生活把她的世界整个翻转过来,以前她对爱情跟婚前交往的理念好像都已过时。她自信满满地来到了大学,但现在却不知该相信什么。
洁西卡生长在小镇上,镇上没几个基督徒弟兄,她也没有想过要交男朋友。洁西卡常跟朋友在一起;而且,学校的作业、练习排球跟垒球占据了她所有的时间。她高一时参加一场青年特会,有位讲员的讲题是“由《圣经》观点看恋爱”。他谈到为什么约会违反《圣经》原则。洁西卡觉得很惊讶,因为她发现讲员提出的每个论点都很有道理。她从来没有刻意“不约会”,但现在她知道为什么会对约会这么反感了。洁西卡开始想,她有多少朋友因为约会关系变质而受伤。她会不知道约会的坏处吗?
因为这样,洁西卡开始寻找“正确的”约会方式;或者该套用艾蜜莉的话来说,洁西卡在策划一场“反约会运动”。她翻遍整本《圣经》,急切地想要得知《圣经》的观点。她饱读相关书籍、听录音带,常常利用晚间跟她的朋友辩论——抑或该说是争论——约会的优点与陷阱。
经过这段对真理的探索,洁西卡提出了一套“恋爱规则”。她俨然像是从西乃山上下来的摩西一样,将十诫的现代版颁布给世人。她很肯定她列出来的所有规范,可以解决世上所有的感情问题,至少也能够让她全身而退。第一条,不要让自己陷入短暂的交往关系。要一直等到她觉得准备好要进入婚姻时,才去约会;即使要跟男孩出去,也仅限于团体活动。等到谈恋爱的时机成熟,喜欢她的男孩要先跟她的父母谈过。接下来的婚前交往步骤,洁西卡都已有了巨细靡遗的计划,就像一部精心撰写的电影剧本。在小心评估适合洁西卡的男生之后,她的爸妈才会允许这男孩子追求她,两人于是陷入无可救药的热恋中。最后,当他们举行户外婚礼那天,一定是艳阳高照的吉日。
听起来很棒,因为洁西卡懂得设定高标准。事实上,这些规则虽然好,但是在她拟定指导方针的过程中,少考虑了一个重要因素。洁西卡在设定恋爱标准时,没有将感情因素考虑进去。的确,她的规则很有道理,但仅仅是一套规则——洁西卡的心未曾真实体验过。唯有发自内心的信念,才抵挡得住情绪的波动。看来,洁西卡将面临一场风暴。
洁西卡一进大学(一所非常保守的基督教大学,正因校风严谨,洁西卡才选择它),便深感困扰,因为她所遵奉的外在规范,挡不住她心中涌流的情感。在她的生活周遭,从来没有这么多长得又帅又爱主的弟兄。如果是穿着印有重金属乐团图片的T恤、头发漂白又黏在一起的东尼邀她约会,要拒绝根本不构成问题。然而,一旦又高又干净的艾瑞克,用他仿佛可以看穿洁西卡的棕眼看着她,跟她讨论早崇拜的内容时,洁西卡可以感觉到她的决心开始软化。
更惨的是,方圆三公尺内就可以看到一对情侣,而且,到处都是!她四个室友里面就有三个有男朋友,而且还觉得洁西卡没有男朋友很奇怪,甚至已到不屑的地步。洁西卡觉得自己活像是“爱之船”上的修女。
洁西卡开始也想拥有感情生活,就像她的室友一样。突然,想要有个男朋友的念头让洁西卡觉得宽慰许多。她发现自己对着某些男孩做起白日梦来了。“要是某某人是神为我预备的‘那一位’呢?他说某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他喜不喜欢我呢?”这些想法盘旋在她脑海里,她愈发愁苦与不满足。不管她在做什么,都会这么想:“如果我能跟某个人分享这件事就好了。”所以,即使她有许多男性、女性的朋友,也很难填补她心中的空虚感。
事情愈发严重,因为有些男孩开始约她出去。她开始想:有哪位是好丈夫的料呢?虽不尽然是,但有个男孩很可爱……在洁西卡的内心深处,她知道自己现在所做的事,就是以前决心不做的事啊。但现在讲这些都没意义了,她之前所设立的标准似乎已经毫无价值。
了解自己的心
我们的心不喜欢听从理智的命令。虽然我们曾决心去做一些合神心意的事,或是负起该负的责任;但总有些时候,我们不想去做。问题就在于:如果我们的心有意全面叛变时,我们要如何接招?如果没有准备好反制策略,我们就会想要放弃先前设定的原则和标准。
伊莉沙白·艾略特在《邮递真爱》一书中写道:当我成年正开始学会认清自己的内心深处时,发现再没有比我的意志及情感更难控制的了。1所以,能愈早明了我们的心愈好。很多人能够很快乐地生活,是因为他们没有察觉,“心”才是诡诈之源。当我们提到“心”时,会想到情人节卡片上又红又可爱的爱心。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如果仔细地检视,便发现我们的心充满着谎言、自私、情欲、嫉妒与骄傲。而且这还只是精华版呢!实际的情况简直令人难以承受,那就像是在邮局的公布栏上,意外地看到你最慈爱的奶奶竟然是联邦调查局的通缉要犯。
虽然我们觉得很讶异,但神一点都不意外。他不仅了解人心的脆弱,更知道我们的心极易误入歧途。
诡诈的心
《圣经》不断警告我们,人的天性邪恶,并且教导我们先要谨守我们的心。箴言4章23节告诉我们:“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
首先,想象这个画面,要保守你心,就像看守一个绑在椅子上的罪犯,他随时随地想要挣脱枷锁,并且把你击倒。换句话说,要保护自己,不让你心中的罪胜过你。留神看守你的心,因为一不小心,你的心会让你损失惨重。
耶利米书17章9节说:“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谁能识透呢?”虽然在现今社会,很多人好心告诉我们“跟着感觉走”,但是,《圣经》却警告我们,我们的心有可能带我们走上错误的方向,甚至使我们致命。我们会被心蒙蔽。往往“感觉”对的事情,很有可能彻头彻尾地错了。
在《要务优先》一书中,史蒂芬·柯维(StephenCovey)运用了一个类比2.帮助我们了解人的情感是多么善于扭曲事实。如果你在晚上拿着手电筒照射日晷,你可以让日晷显示出任何时间。虽然这种方法可以告诉你现在几点,但时间却是不正确的。为什么呢?因为你控制了光源。
同样,我们的情感一样会从各种角度“散发光源”,扭曲真实的情况。它会说我们想听的话,但我们却不能全然相信这种“心声”。
茱莉在19岁时曾在一间诊所担任挂号小姐。她发现老板深受自己吸引。即使她的老板已婚,仍然想占茱莉的便宜。茱莉很想展现自己的魅力,顺势与老板调情。她的心告诉她要顺从自己的感觉。但她到底该不该听?
幸好,茱莉的信仰让她能抵挡心所发出的窃窃私语。她辞去工作,并向一位基督徒友人坦白她所面对的试探。茱莉的朋友与她一同祷告,并且答应监督她。
茱莉明智地保守她的心,因为她考虑到这种行为会产生的后果。如果她顺从感觉,便得罪了神;此外,她还会把这次记忆带入以后的婚姻,更有可能破坏了老板的婚姻与家庭。这些后果,实在显明了她内心欲望的丑恶。还好,她及时远离试探,并且找了位愿意监督她的朋友;这些进一步的预防措施,使她不致成为猎物,被自己恶贯满盈的心吞噬。
你是否遇见有潜在危险的状况,而你的心要你放胆僭越?你要像茱莉一样:竭力保守你的心,顺服神。
保持纯净
接下来,请想象另一幅画面:保守你心,就像保持一缕清泉的纯净,因为这是你每天都要喝的水。《圣经》告诉我们,我们的心就是“生命的泉源”(箴言4:23直译,和合本译文作:“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它是我们的态度、言行举止的源头。如果没有保持心灵的纯净,我们的生活就会像停滞不动的水一样渐渐变脏。
美国参议院的前任院牧彼得·马歇尔(PeterMarshall),很喜欢讲一个叫做“守泉人”的故事。这个简单的故事,美妙地说明了常保心灵纯净的重要性。
很久以前,有一位沉静的老人,住在奥地利某村庄山顶的森林里,这村庄沿着阿尔卑斯山东侧的斜坡而立。多年前,镇上的议会聘请这位老人担任看守泉水的工作,让山沟中的一池泉水能够保持纯净清澈。这池子里溢出来的水,从半山腰涓流而下,形成流过小镇的清泉。守泉人每日忠心安静地巡视山岭,捡拾水池中的叶子与树枝,并且清除足以堵塞水道、污染泉水的淤泥。过了不久,小村庄变成有名的观光胜地。优雅的天鹅在清澈见底的水面游着,许多商家的水车在水边夜以继日地转动着,农田受到良好的灌溉,此外,波光粼粼的美景也令餐厅里的客人食指大动。
过了好几年,有天晚上,镇上的议会召开年中会议。当大家在检视预算时,一位男士看到了支付这无名守泉人的薪资项目。他用愤愤不平的口气问道:“这个老人是谁?为什么我们要年复一年地付他薪水?有谁看过他?这个人对我们没什么用处,不需要再聘请他了。”于是,议会一致投票通过终止老人的工作。
刚开始的几个礼拜,还没有什么异样。但是,当初秋来临,树叶纷纷开始掉落。断裂的小树枝掉进水池里,阻塞了水道。某天下午,有人发现泉水竟然带着些许的黄褐色。又过了几天,泉水的颜色愈来愈深。不到一个礼拜,岸边的水面上浮起一层污泥,泉水发出一股难闻的气味。水车转动的速度很慢,有些甚至停止转动。靠近水边的商家也已关门大吉。天鹅迁移到远方清澈的水塘,游客不再光临,到了最后,疾病侵入了整个小镇。
短视的镇议会只懂得享受清泉之美,却低估了保护泉水源头的重要性。在生活中,我们也可能会犯同样的错。就像守泉人守护泉水的纯净,我们也是自己的“守心人”。我们需要不断借着祷告,评估心中的纯净,求神显明污染我们的微小事物。而当神显明一些错误的心态、渴望及欲望时,就要将它们除去。
心灵污染源
针对我们约会的态度,有哪些东西是神要我们从心里除去的呢?使徒约翰警告我们:“不要爱世界和世上的事……因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都不是从父来的,乃是从世界来的。”(约壹2:15—16)在这段经文里,约翰告诉我们,世上有三类东西会污染我们的心:带罪的欲望、情欲以及与人争竞的骄傲(译注:和合本《圣经》译为“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今生的骄傲”)。我们能够将这三种污染源放到恋爱关系中来谈吗?我想是可以的。事实上,我们在交往关系中面对的挣扎,绝大部分都跟这些有关:渴望得到不该得的东西,贪求神所禁止的事物,或是抱怨我们缺乏的东西。在交往关系中,这些“污染源”的具体表现就是:迷恋、情欲与自怜。接下来要更深入地检视这三方面的问题。
1.迷恋
你可能早已体验过这种感觉——不停地想起某个吸引你的人,当他从身边走过去时,心就会扑通扑通地跳,你花很多时间梦想与这个人的未来,这就是迷恋。我对这种感觉太清楚了,因为我也是过来人啊!
许多人不觉得迷恋会造成很大的伤害,但是我们却要仔细地检视,因为当我们更深入思考就会发现:迷恋,是在受到吸引时一种罪性的回应。当我们允许某人取代神的地位,变成我们情感的焦点时,就是把单纯欣赏某人的外表之美或内在个性变成了具危险性的迷恋。我们不把神当做渴望的对象,相反,却把这种感觉转移到一个人身上。我们成为拜偶像的人,崇拜一个不是神的人,并且希望这个人会满足我们一切所需。
神对我们的心怀有一种公义性的嫉妒;毕竟,是他创造并救赎了我们。他要我们将思想、渴望以及欲望都集中在他身上。他慈爱地赐福我们,让我们与他人有美好关系;但他要我们的心先以他为乐。
迷恋除了会让我们将注意力转离神,还可能会制造一些问题,因为迷恋多半根植于幻想。当我们迷恋某人时,常常会把那个人想象成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我们以为,如果对方也喜欢我的话,我们就会永远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而这种可笑的暗恋可以维持下去,只是因为幻想已经取代了这个人真实的一面。一旦我们了解真正的他(她),发现这个所谓“完美”的人也不过是个凡人,那么我们的美梦便会消散,而我们又会去暗恋另一个人。
要打破这种迷恋的模式,首先要明白:人的情感无法给我们全然的满足。当我们发现自己的心又悄悄溜进迷恋的世界时,应当这样祷告:“主,帮助我去欣赏这个人,而不是让他(她)超过你在我心中的地位。帮助我记得,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在我生命中的位置。你是我的力量,我的盼望,我的喜乐,我所寻求的。神哪,求你领我回归现实;‘求你使我专心敬畏你的名’(诗86:11)。”
我的父亲很喜欢这么说:当你把神摆在神的位置,你就能把人摆在人的位置。在人生中,当我们把神放在正确的位置时,即使与人的关系让我们失望,也不会有太多的挣扎和痛苦。相反,如果我们将人变成崇拜的对象,神便无法成为我们的神。
将神放在生命的首位之后,还要继续躲避迷恋,决心不让受吸引的感觉继续滋长。有位从纽约布鲁克林区来的女孩,我向她请教如何能击退迷恋。她回答我:“别让暗恋滋长!”她说的对。吸引之所以演变成迷恋,就是因为我们纵容它自由发展。
每次当我们被某人吸引时,我们就面临抉择:要继续停留在欣赏的层面,或是允许幻想带我们脱离现实。有次我受邀上广播节目接受访谈,在节目过后,我跟制作人聊了一下。她透露,不只青少年需要处理暗恋的问题,这位30岁出头,美丽又聪明的单身女子,仍然需要抵抗迷恋。她提出一个很有用的观点。在她讲完某位男士追求她的事之后,她说:“约书亚,我想要把焦点放在神身上,一直到适合我的伴侣出现。在这之前,我拒绝过度渴望爱情,或让我的心迷失。”对她而言,过度渴望爱情意指在回家的路上想着某个男性,把他的照片贴在冰箱上,还有跟朋友谈他的事,然后在那里傻笑。如果时机成熟,这些举动都是适当的。但是在这之前,她知道这些举动只会引导她进入充满幻想的迷恋之中。
那你呢?是否曾经屈从迷恋的引诱,把人生焦点转离了神,幻想着那个“完美的”对象?或许你需要后退一步,评估一下迷恋在你的生命中扮演的角色。
2.情欲
第二种威胁心灵纯净的有毒物质是情欲。情欲是渴求神所禁止的性关系。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我是个单身男子,却瞪着不是我太太的女人看(对现在单身的我而言,这指的就是所有女人),并且对她存有不道德的幻想,我便犯了情欲的罪。这样子便是存心去做神禁止的事。在婚姻之内的性欲是一种既自然又合理的性爱表达;毕竟,性欲是神赐给人类的。然而,他也明确地下令禁止我们在婚前放纵情欲。
为了对抗情欲,我们必须厌恶它,就像神深深地厌恶情欲一样。很不幸,我们却没有这么做。在科罗拉多丹佛市的一次经历,让我发现原来我对情欲的事不够儆醒。一天下午,我正从饭店走到市中心的大会会场,有三个男孩迎面走来,他们笑得很奇怪。当我们擦身而过的时候,他们又是说悄悄话,又是咯咯地笑。不知道为什么,那些动作让我觉得很不舒服。到底为什么我会这样?接着我就把这种不好的感觉丢开,继续走我的路。然而,过了一会儿,一辆车停在我旁边,里面坐着刚刚那三个男孩。这一次,我终于知道自己为什么感觉那么怪了——他们是同性恋,正在打量我。他们对我吹口哨、挤眉弄眼,而且还取笑我那一脸迷惑的样子。最后他们加速驶离,而我简直是怒火中烧。
我永远忘不了当时我有多么厌恶与生气。我竟成为他们发泄情欲的目标,他们的眼光在我身上打量。那种行为是错的,而且污秽不堪。
我还记得,我带着自以为义的怒火来到神面前,咬牙切齿地说道:“这些人有病!”
而神却趁我毫无防备的此时,在我心中轻声地责备我。
“约书亚,在我眼中,你对异性所怀有的情欲,即使你沾沾自喜,也同样是错的,一样令我厌恶。”
这样的领悟击败了我。我对那三个男孩不怀好意的鄙视,跟神对我错误情欲的厌恶比较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即使我的行为是这个社会能够接受并鼓励的。神说过,不管是在街上,看板上,或是电影里,当我看见妇女便动了淫念,我便与她在心中犯奸淫了(太5:28)。这真的很严重!
有多少次我对路上的女孩起了欲念,就跟那三个男孩一样?又有多少次,我的眼睛对女孩上下打量,就像“攀在玫瑰上的蛞蝓”一样(法国作家贝尔·热拉克描述得可真贴切)?我是否对自己产生的欲念感到厌恶,像别人对我产生的欲念一样呢?碧儿碧·波堤尔(BeilbyPorteus)写道:“我们在人前不敢做的事,在神面前也该惧于思想。”3
我们应该寻求把情欲从心思意念中完全铲除。要学习这么祷告:“‘神啊,求你为我造清洁的心。’(诗51:10)帮助我能像约伯,与自己的眼睛立约,不带着欲念看人(伯31:1)。赦免我纵容情欲;帮助我能忠心地对抗情欲。‘愿我口中的言语,心里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悦纳。’(诗19:14)”
最后,我们要远离会挑动错误欲望的事物。我认识一个女孩子,她觉得对抗情欲就是把她的言情小说全部丢掉。她觉得看这些充满情欲的书会有罪恶感,读这些书只会让她的心变成情欲的沃土。另一个已经上大学的朋友,决定不再去海滩;因为身穿比基尼泳衣的女孩真是一大诱惑。另外一位男性朋友决定六个月不看电影。这三位朋友是三个活生生的例子,他们都有各自的软弱,却愿意保守他们的心,远离某些书籍、情境或是电影,因为这些都会挑起罪性的情欲。
当我们诚实地检视我们的生活,承认自己有情欲,并明白神为此忧伤,我们就会想要摧毁情欲——在情欲毁了我们之前。
3.自怜
最后一个心灵污染源是自怜。从某一方面来看,自怜是我们对自身环境的崇拜。当我们沉溺于自哀自怜时,便是将焦点转离了神——因为我们不看他的良善、公义,不相信他能在各种情况下施行拯救。当我们转离了神,也就断绝了我们唯一的盼望泉源。
我们很容易让自怜渗透我们的心。当我们觉得寂寞,或是渴求爱人与被爱,我们似乎就有理由怨天尤人,因为这样的情况不好。
但是,当我们思想十架时,我们真的有可抱怨的理由吗?当我试着遵从神对交往关系的计划,放弃短暂约会关系时,有时我会落入一种“烈士”心态。“我真是惨啊,要为义受逼迫!”其实,这真是愚蠢至极!在我比较能客观看事情的时候,我在想,神对我的自怜会产生的反应,应该像是这句印在T恤上的流行话:“当你哀嚎时,要不要振奋起来?”为了自己放弃的事自怨自艾,不会让神感到高兴;心怀喜乐遵守他的话才会让他动容。
自怜是对孤独一种罪性的回应。如果我们觉得孤独或想要有个伴,并不算犯罪;但是把这些感觉当成远离神的借口,高举自己的需要,我们便犯了罪。
你是否经常专注于自己的痛苦,不相信神会为你预备最好的?如果答案是“是”,那么你可能要诚实地检视自己,是否有自怜的倾向。若是有,你可以试着做下列几件事,解除你的自怜。首先,不要将你的快乐建筑在与人比较之上。不要陷入与人争竞的游戏中。太多人把生命浪费在追求不需要的东西,只因为他们无法忍受有些东西别人有而他们没有。反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的人生真的欠缺什么吗?还是我只是贪恋别人所拥有的呢?”
接下来,当你感觉到以前的自怜又回来了,把这样的感觉转个方向,让自己能怜悯别人。找个人让你能分享你的孤独,并且安慰这个人。不要把焦点放在你的需要上,而要去满足别人的需要。
最后,学着把孤单当做一个亲近神的好机会。一个刚结婚的20多岁的女孩告诉我,她把孤独的时刻视为神对她心的呼唤。她告诉我:“当我觉得孤单,我会想:‘神正在呼唤我回到他面前。’”在她孤单的时候,她学习向神倾心吐意,与神对话。现在,就算用整个世界,她也不想交换那些与神共度的亲密时光。
他洞悉万事
保守我们的心是项重大的责任。这会在我们进行每日灵修的隐秘处发生。借着诚实的祷告与默想神的话,移除覆盖在心上的迷恋、情欲与自怜,而且,像守泉人一样,我们的工作不能停歇,必须“每日忠心安静地”看守我们的心。
诚然,我们的心诡诈,但约翰壹书3章20节的应许,在一切的劳苦中给了我们盼望:“神比我们的心大,一切事没有不知道的。”神的力量可以帮助我们超越情绪的波动。而且,令人宽慰的是,他并不是从远处看我们受苦,对我们的软弱摇头叹气。希伯来书7章25节说:“(他是)长远活着,替他们祈求。”耶稣,上帝的儿子,也曾亲尝你我经历过的孤单;而且,他也了解面对试探的感觉。当我们相信他并且忠心地保守我们的心,他必定会帮助我们,扶持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