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异性维持朋友关系的关键
你遇见了一个异性朋友,真是让你眼睛为之一亮。
喔,惨了。
接着你认识了这个人,发现他(她)的个性也很好相处。
喔,真的惨了。
而且更令人兴奋的是,对方也释放出“我想进一步认识你”的讯息。
喔,这下铁定惨了。
如果你已决定暂缓谈恋爱,直到准备好进入婚姻为止,当你遇见这种情形的时候,你该怎么做?如果你并不想玩约会游戏的话,那么你有什么备用的计划?
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你们可以单纯做朋友。这听起来很简单,不是吗?其实并不尽然。如果神造我们的时候没有造一颗心,我们就毫无感情,也可以免疫于异性的吸引,或许我们就不会因为这种情境而内心交战了。但是神并没有这么做;多数人都必须面对这三方面的挣扎,跌跌撞撞,走过这一段令人困惑的过程,在两个极端的选择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其中一个极端就是,只要看对眼,就马上一头栽进恋爱关系中;另一个则是,由于害怕,而对所有的异性采取躲避政策。要找出那一个平衡点绝不是件简单的事。站在平衡点上往往让人感觉到,自己像是条拉得很紧的绳索,悬在峡谷中间。
真是让人混乱
“单纯做朋友”实在是令人困惑的一件事。诚实地说,连我也还没完全搞懂这回事。我的血管中流着浪漫的血液,要约束它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即便我想跟某个女孩维持精神恋爱关系,我仍会内心交战,深怕自己逾矩。
到底友谊和“超友谊关系”的界线在哪里?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看过的一支棒棒糖广告,你可能也看过。那个小男孩拿了一支棒棒糖,广告接着问了一个问题:到底要舔几下才能吃到棒棒糖的夹心呢?
小男孩向两只动物提出了他的疑问,但是没有人知道答案。它们叫他去问猫头鹰,因为猫头鹰最聪明,一定知道。
小男孩于是向猫头鹰提出了他的疑问,那时猫头鹰正端坐在树上,像个隐居在山里的仙人一样。他问它说:“到底要舔几下,才能吃到棒棒糖中间软软的夹心?”
猫头鹰马上把糖果抢过来,打开了包装。它舔了一下,口中数着:“一。”它再舔了一下,数着:“二。”它又舔了一下,数着:“三。”
没想到,突然“咔吱”一声!猫头鹰毫不犹豫地把棒棒糖一口咬碎。它接着将吃完的糖果棒交还小男孩,并宣布这个难题的答案:“三口。”
我小时候真的很气那只猫头鹰。我为那个小男孩感到难过,他不只失去了一支棒棒糖,而且最后还是不知道问题的确切答案。
当我想到跟女孩之间的友谊时,我觉得自己就像那个男孩一样!其实我并不想马上尝到浪漫之爱属于夹心的那部分,只是想跟她们做朋友。但我却不知道,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之间的友谊,该付出多少的注意力,才算是“咔吱”一声——超越了友谊的界线,进入“超过友谊”的境界。
我之所以提出这个疑虑,并不是因为我害怕谈恋爱。相反,我很期待有一天可以学会爱一个女孩,尽全力赢得她的芳心。但是直到那一日来临之前,我想好好利用单身,专心地事奉神。为了持续走在这条路上,我已经选择了避免约会或卷入任何恋爱的旋涡。
但是,有时候,我的友谊还是难免会“咔吱”一声。
你曾否有过某段友谊变质为恋爱关系的经验呢?如果答案是“是”,那么你就知道,要避免这种情况是多么困难。前一刻你们还是朋友,突然间,两人的心就加速向恋爱前进。当你想到这个人时,便开始叹息;你发现自己开始做白日梦,梦想着下一次跟这个“朋友”在一起的情景;又或者你跟一群朋友在一起,当那一个人开始跟某人说话时,你觉得有一点……吃醋?想要占有他?
你跟自己理论。“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感觉?我们只是朋友而已,我们是在基督里的弟兄姊妹……”随你怎么说都行,但你心底知道,你已经“咔吱”一声了。
永远的朋友
很令我感到羞耻的是,这种不小心“咔吱”的故事,我可是有一箩筐呢——我跟女孩的友谊经常不小心走调,变得越来越复杂,有时候这段友谊因此受到伤害,只因为它变成了恋爱关系。这里我跟大家分享其中一个故事,让大家知道什么叫做“咔吱”的故事结局。
在17岁时,我结束了一段为时两年、相当认真的交往关系。在这段交往中,我亲身经历到何谓落入约会的圈套。尽管我那位女友是个好人,但我们分手时还是带着极多的悔恨。现在我有重新来过的机会,我决心不再重蹈覆辙。我想出了一个很简单的计划,那就是:在我准备好迎接婚姻并且找到适合的对象之前,我要与异性维持做朋友的关系。
这话说来容易做来难。
我的出发点虽然很好,但我一开始却对男女之间的友谊抱着一种天真的想法。在那段期间,我以为跟女孩子交朋友,就表示你不亲吻她,或者不跟她正式约会。事实上我还有很多要学的。
我用极其有限的了解,开始采用跟女孩做朋友的新方式。过不了多久,我就有了测试这个想法的机会。在我升上高三的那个暑假,我遇见了雀儿喜。她是“高峰”营会中的一个学员;“高峰”是一次训练基督徒领袖的营会,举办地点是位于科罗拉多州科罗拉多春泉市,某间建造于上世纪末、古意盎然却又不停摇晃的饭店。我跟雀儿喜有一天下课在楼梯间巧遇。她来自堪萨斯州,有着深褐色头发,散发出真善美的光芒。雀儿喜是个家庭背景优良的虔诚基督徒,她是非常典型的美国女孩,既爱好运动又喜欢冒险。那种感觉绝对是一见就喜欢上彼此的“友情”。
在营会中,我们逐渐熟悉,在排队领午餐时交谈,在运动日一起打网球。后来我们还跟一大群学生去攀登派克峰,在登顶的14英里路程中,我们变得越来越亲密。在路途上,雀儿喜告诉我她在小镇的生活,也提到她父亲是镇上的律师。我也告诉她我在家乡俄勒冈州的生活。在交谈时,我感到相当兴奋,因为我终于找到一个女孩,是我喜欢一起作伴,而不致落入男女朋友会陷入的陷阱中。
很不幸,我对“单纯做朋友”的意愿太过薄弱,因为我习惯旁敲侧击,跟女孩进入恋爱关系,而这种单纯做朋友的意愿无法胜过旧习惯。我深受雀儿喜的吸引,不满足于友谊的关系,不满足于互动被限于团体之中。于是,我开始约她吃午餐,而她也欣然接受。在营会结束前两天,我俩搭上巴士,到科罗拉多春泉市中心去玩。整个下午,我们在观光客常去的小饰品店和贩卖便宜画作的小店区闲逛。最后我们还在串珠子店里串了两条项链,当做对彼此的纪念。
那次小小的约会是第一个错误。在我眼中,出去吃一顿午餐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就这件事来说,我约她出去释放了一个讯息,那就是我对雀儿喜有特别的兴趣,这么做也让我俩置身于谈恋爱的氛围,让我俩觉得我们是一对。我的煽动使两人的关系超越了友谊的界线。
但是,当时我对这一切都视而不见。事实上,我感到相当自豪。对我来说,我和雀儿喜毫无落人口实之处。天知道!我们连手都还没牵过呢!身为“成熟的”高中生,我们已经超越了初中生那种在营会中是男女朋友,回家后就宣告分手的恋爱方式。我们告诉自己,也告诉营会中其他的人,我们不过是朋友罢了。
然而事实上,我想要的不只如此。我渴望得到恋爱的刺激,以及有人喜欢我的那种舒适感。隔天,我写了一张小纸条给雀儿喜,告诉她我受不了营会结束就结束我们的友谊。虽然两人的家相隔遥远,我们是否可以借着书信往返保持联络?她欣然同意。
这是我犯的第二个错误。写信固然是件好事,而且在营会结束后,我也经常写信给其他的弟兄或姊妹。可是雀儿喜和我所做的,却不只是保持联络而已。有几个月的时间,我们每天都写信给彼此。这样的关系不只花了不少邮资,可以说简直到了沉迷的地步。当我没有在写信给她,或者是聚精会神读她的来信时,我仍然一直想着她或是谈论着她。
在任何神志清醒的人眼中,我们俩很显然已超过朋友的程度。虽然我们在每封信的最后都署名“你永远的朋友”,那些充满诗意的书信,却实实在在蕴含着恋爱的弦外之音。在每一封书信中,我们不时用着“我想念你”和“我一直想你”这种强烈的字眼。在某一封书信中,雀儿喜在每一页的上方以鲜明的色笔写道:“我在基督里面爱你。”
我们只是朋友而已?是喔!
当我回顾过去,我很讶异地发现,我是如何为自己的行为自圆其说的。“这怎么可能是错的呢?我们分隔两地,相距数千英里远,我们从未亲吻过彼此,连约会都没办法咧!”我当时不明白的是,不需要住在隔壁,就可能过早建立亲密感;也不需要约会,就可能超越友谊的界限,因为美国邮局可以帮助你做到毫无距离。
那一段关系的结局并非完美。雀儿喜和我对彼此越来越认真。我们甚至飞到对方的家乡去探望彼此。但是到了最后,我们开始看到,我们的共同点其实并没有起先以为的那么多,是恋爱的热情掩饰了两人性格上的不一致。
当雀儿喜在学校认识另一个男同学,开始跟他“做普通朋友”时,我开始嫉妒。我们无法客观地评估我俩的“友谊”,而开始伤对方的心,最后随着我俩的关系冷淡下来,也不再通信了。又是另一段以心碎收场的早熟恋爱。
我再次得到我决心要避免的下场。
这是怎么回事?我们的友谊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质的?我是否真的可能跟女孩拥有纯友谊?或者这只是天方夜谭?
男女之间可以拥有纯友谊
虽然有时候我会失败,在跟女孩交朋友的事上,无法拿捏得恰如其分,但我确实相信,男孩与女孩之间是可能发展出纯友谊的,而这种友谊能够丰富人生、且与恋爱无关。事实上,这件事是很重要的。使徒保罗教训他属灵的儿子提摩太说,要“劝少年妇女如同姊妹;总要清清洁洁的。”(提前5:2)。保罗假定,提摩太每一天都会跟姊妹们互动,而正因为如此,他劝诫提摩太要保有一种敬虔的态度并持守贞洁。我们也应该跟提摩太一样,追求这些事物。
男孩与女孩的友谊,也可以是纯洁无暇、启迪心灵及深富教育意义的。在我与女孩互动的过程中,我获得了她们对人生的洞见;我学到了极其宝贵的事物,是我狭隘的男性观点看不见的。我还记得我曾经收过一位姊妹写的小纸条,她在纸条上列出了好几节她最喜欢的圣经经文。当时我很努力地背诵经文,当我看了这位朋友列出来的经节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的背诵是一面倒的。我列出的经文都跟战胜仇敌、打击魔鬼和胜过试探有关。而她的经文却集中在单纯信靠神、仆人心志以及信靠神的良善。虽然这件事她一点都不知情,但她对天父的观点确实帮助了我,让我对神的了解可以有所平衡。
或许你也曾在某异性友人身上,得到过同样极富价值的益处。这类的友谊有助于让我们从不同的观点去看人生。这样的友谊有挑战灵性和鼓励成长的潜力。
当我们滥用无伤大雅的事时
然而,我们虽然应该善用男女纯友谊所含括的优点,但千万不可忘记这种友谊的界限。我们若要享受一件美善的事,就必须认知到它的限制,跟异性做朋友这件事也没有例外。不论一件事对你是多么的百利无一害,当我们要求太多时,都可能会伤害到自己或是他人。所罗门王曾经利用食物的类比来教导我们这项原则:“你得了蜜吗?只可吃够而已,恐怕你过饱就呕吐出来。”(箴25:16)只因为某件事很美好,并不代表我们就该狼吞虎咽;健康的友谊就像健康的饮食一样,需要自制与适可而止。
以下我们来看看,跟异性维持健康友谊的三个重要步骤。
1.先了解友谊和亲密感之间的不同
当我们了解了友谊和亲密感之间的不同之后,就能看得更清楚,看出友谊和“超友谊”之间难以捉摸的分界线。
友谊与交友双方之外的事物有关;而亲密感则跟交友双方有关系。在真正的友谊中,有一个超越两人的事物,将两人牵系在一起。路易斯曾写道:“当我一想到爱人,就想到他们面对面的画面;但朋友却是肩并肩,两人的眼目朝向前方。”1友谊的关键在于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这个目标是双方所注目的焦点。这目标可能是运动、嗜好、信仰或是音乐,总之,它是超越两人以外的事物。当两个友人开始专注于培养彼此的关系时,这段关系便已超越了友谊。
你们看得出我跟雀儿喜的故事中,这种从友谊发展成超友谊关系的过程吗?在一开始的时候,我们的友谊奠基于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都参加了那个为时两周的领袖营会。我们分享共同的兴趣,例如打网球和弹钢琴。我们因为共同的兴趣而产生的互动,还维持在友谊的范围之内。
但我们没有什么理由,继续一段长距离的友谊。因为距离的关系,我们无法一起从事共同的兴趣。我们没有继续这段关系的基础理由,除了因为我们对彼此有兴趣这个事实以外。如果我们真是在追求友谊,我们就会明白,友谊是无法超越地理位置和生活方式的限制的。我们一定得承认,将我们两个系在一起的,是彼此之间的吸引。
但我们却不承认这件事。因此,我们书信往返的焦点,从共同的兴趣转移到了两人的关系,我们从肩并肩行走,变成了面对面凝视,把焦点放在彼此身上。
多数男女交友之所以越界,进入恋爱关系,是因为当事双方不了解友谊和亲密感之间的不同。在认识雀儿喜时,我说我只想要交朋友,但我真正想要的是亲密感,我想要一个关心我、爱我的人。我的行动违背了我真实的心愿,等于向恋爱所带来的兴奋感与安慰投降。
那种欲望难道是错的吗?不是的,只是来得不是时候罢了。我不是说我们应该避免亲密关系,我们并不应该去避免,因为亲密感是很棒的一件事。但我们却不应该追求一种不求委身的亲密感。因为在荣耀神的男女关系中,享有亲密感就等于委身于婚姻;如果我们尚未准备好,或者是仍然不能委身于某人,我们就还没准备好追求亲密感。
还记得我们在第二章中所用的类比吗?追求一段缺乏委身的亲密关系,就像跟一个伙伴去爬山,当你爬到一半,他却开始犹疑是否该抓紧你的绳子。在你已经爬到几千尺的高空时,你不会想听到你的伙伴说,他觉得被你俩的关系给绑住了。
我就是这么自私地对待雀儿喜的。我想要恋爱的快感,却还没准备好委身。但这是否表示,既然我开始了这段交往关系,就应该娶雀儿喜呢?不,这表示我一开始就不该跟她建立亲密的关系。
了解了友谊和亲密关系之间的不同点,可以帮助我们持守友谊的界限,直到我们准备好担负一段亲密关系所必须承担的责任为止。
2.要接纳他人,不要孤芳自赏
要跟异性单纯做朋友的第二个步骤就是,要接纳其他人进入你的生命,而非只跟一个人在一起,将自己与他人隔绝。在友谊的关系中,我们不希望拥有约会带来的那种心态,那就是只想拥有二人世界。要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积极主动地邀请朋友、家人,甚至陌生人进入我们的生命。
请注意,邀请他人并不代表每次你得先找个象征性的伴随者才能约会。我认识不止一对年轻情侣,会带着弟弟妹妹一起去约会,声称这样的约会是团体活动。我有很多朋友就读于我们当地的一所圣经书院,这间学校有个规定,那就是学生如果要出门,得有三个以上的人组成的“社交单位”才行。有一次,我有个朋友就邀请我跟他们一起出去,后来我才知道,我之所以受邀,是因为他们还需要一个人才符合“社交单位”的规定。好弟兄们,谢啦!这两种例子都没有把第三个人的需要放在心上。实际上,那些弟弟妹妹或者第三者,干脆被捂住嘴巴绑在树干上还好些。
我说的不是为了作表面功夫而邀请他人加入你的交友关系。相反,邀请他人应该是发自于诚心,深愿邀请人一起团契并一起服事,而且是越多人越好。因此,其实我们不该一开始就从两人关系开始,然后才建立支持体系。我们的出发点应该从想要达成的目标开始考量,例如团契关系、服事、祷告,或者是查考神的话,然后寻求他人的加入。
当我们发现自己停止邀请他人加入时,就必须问自己,这一段关系真正的动机是否真是友谊。
3.寻求服事的机会,而不是娱乐的机会
已去世的柯特·科本(CurtCobain)用这一段文字,捕捉了今日文化的态度:“我在这里,请娱乐我吧!”很不幸,我相信有许多基督徒已经让科本这句话成为交友的写照。
我认为,今日文化之所以沉溺于娱乐,只不过表达了人类的自私。娱乐的焦点,不在于产生对他人有益的事物,而是为了取悦自己去耗费一些东西。一段友谊,若是基于这种服事自己、寻求享乐的观念,便很容易陷入这类服事自己的恋爱关系,这样的关系只重视满足一个人当下的需要。
但是,当我们将友谊关系的取向从娱乐转移成为服事时,我们友谊的焦点便从自己转移到我们可以服事的人身上了。最妙的是,在服事中我们可以找到真正的友谊。在服事中,我们可以比以前更深地认识我们的朋友。
请你安静下来想想这件事。在电影院中坐在一个男生或是女生身旁,会让你对彼此有多少认识呢?相反,在跟同一个人肩并肩服事之时,你又可以多认识他多少?当我们打破娱乐的思维,开始去服事他人时,不只取悦了神,也接受了令人最满足的一种友谊的祝福,那就是两个人(或者更多人)可以肩并肩,朝着一个共同、尊贵的目标前进。
我不是说,我们绝不可以追求娱乐。但我确实认为,我们应该先寻求服事人。所以我们该先去宣道队学习端汤,其次才是在家看电视。先找一群朋友去教会辅导五年级学生的功课,其次才是要求青年牧师带你们去水上乐园。先在你家的车库组一个乐团,其次才是去参加演唱会或是买CD。先生产再消费;先服事人再寻求娱乐。
或许有一天这个文化的队歌会是:“我们在这里,我们可以服事你吗?”
兄弟之爱
要与异性单纯做朋友,不是一蹴可就的。我们必须捍卫友谊,并且极力争取。男女就像磁铁一样,本来被造就是会相互吸引的。但在我们还没准备好“一辈子粘在一起”之前,必须避免过早拥有亲密感。那么这要如何做到呢?要尊重男女友谊所设定的界限,以神的话语所设定的框架跟他人来往。罗马书12章10—11节说:“爱弟兄,要彼此亲热;恭敬人,要彼此推让。殷勤,不可懒惰;要心里火热,常常服事主。”
我们彼此究竟是什么关系呢?是在基督里弟兄与姊妹的关系。
我们要如何看待彼此呢?要尊重他(她)。
要维持这种热忱有何秘诀?为了主的荣耀,肩并肩服事主与人。
当我们受到这样的态度引领时,“单纯做朋友”将会成为绝妙的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