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害羞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陈会昌
“害羞”这个词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似乎并不带有多大的贬义,害羞的性格也算不上什么天大的缺点。过去,“害羞的女孩”也许还掺杂了些许“可人”的含义;一个害羞的男孩,大概也不会被幼儿园和小学老师讨厌。
但是,最近一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随着中西文化的沟通,“害羞”在中国人的生活中的含义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频繁发生的求职面试、辩论会、商业谈判、业务推销等活动使所有人都难以逃脱越来越多的人际交往,而害羞者在这些活动中的劣势就越来越尖锐地凸显出来。
根据我们的研究经验,现在多数的父母都把孩子的害羞、内向看做孩子身上突出的缺点,很多幼儿园老师和小学、中学老师也表示,他们更喜欢外向、胆大的学生。过去,我们认为,只有在美国这种以竞争和进取为国民精神的国度,“害羞”才是个贬义词。现在,我们中国人也许要重新审视“害羞”这个概念在我们头脑中的意义了。
从1995年开始,我和加拿大学者合作,对北京市208名两岁的儿童进行追踪研究,至今已追踪14年之久。“害羞”正是我们这项追踪研究的主题之一,我们很想知道,害羞、退缩的孩子,他们的心理是怎样发展的;他们在家庭、幼儿园和学校受到了怎样的对待;小时候害羞、退缩或者胆大、外向的孩子,长大后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有变化,变化有多大;害羞、退缩究竟对儿童、青少年的学习成绩、社会适应有什么影响,等等。
我们的研究发现,中国儿童害羞、退缩者所占的比例,明显大于美国和加拿大儿童。但是,在我们研究的初期,也就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无论是父母,还是幼儿园老师和小学老师,都不认为害羞是一个了不起的缺点。后来,情况慢慢发生了变化,进入21世纪以后,我们发现,害羞、退缩的学生在社会适应方面出现了越来越大的问题。好在我们并没有发现,他们在学习方面有什么困难。更重要的一个发现是,害羞、退缩的人格特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验的积累和环境影响,很多原来非常害羞的人变得不那么害羞了。遗传虽然对害羞、退缩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但环境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本书作者菲利普·津巴多教授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的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他以20世纪0~70年代做的模拟监狱研究而闻名全世界。20世纪80年代初,我第一次读他的著作就被他的研究深深地吸引,并曾在全国法制心理学科研规划会上介绍过他的研究。现在,当我读完了他的《害羞心理学》一书之后,深感心理学家应该关心社会生活,也有能力给社会大众提供帮助。同时,我也有些惊讶,津巴多教授原来也能写出这样通俗、吸引人的科普著作。
与一般科普著作不同的是,津巴多教授的这本《害羞心理学》完全以自己对各行各业的5000名被研究者的调查研究为依据。这5000人中,不仅有美国、德国等西方人,也有中国人、日本人等东方人。他不仅从科学意义上告诉人们害羞是什么,应该怎么理解它,而且告诉人们,怎样对待它和对付它。
本书理论观点的专业性和权威性自不待说,我觉得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么知名的大心理学家,居然写出了如此通俗易懂的书!可以说,作者是不举例子不谈概念,先谈生活再谈心理学。任何人拿到这本书以后,都会被其内容所吸引,而且能毫不费力地读完它。
像《害羞心理学》这种以人格特征中的某一个问题为焦点,深入探讨人的心理问题的著作,目前我国出版得还很少。相信本书的出版会受到一般读者和专业人士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