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在追求什么?我认为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探究,因为我们一直说自己在追求真理、追求爱,等等。可是如果你的心处于无序状态,那又怎么追求真理呢?所谓秩序,是让万物各就其位。当心处于迷茫、踌躇、疑惑、探索的状态,想要寻求安全感或别的什么东西时,这种欲望与不确定性必然会导致人们不可避免地产生错觉与妄念,并使之成为心灵的依附。
你必须非常认真地探寻人类追求的是什么,你我所追求的又是什么。我们是否都希望得到幸福?之所以想要幸福,是不是因为现在不幸福,还处于痛苦、冲突、迷茫和极度焦虑中?我们是否因为如此,才会问“请告诉我如何才能过上幸福生活”?不幸的对立面,就是幸福吗?如果你感到自己的生活充满了不幸、忧伤、愁苦和焦虑,就会想要得到与此相反的生活:充满明性、自由、幸福和秩序。我们的追求就是如此吗?
请仔细听我说。事物的对立面与事物本身一定是完全不同的吗?或者,事物是根植于它的对立面?实际上,是人类创造了对立面。因此才有了白天与黑夜的区别,有了男人与女人的区别。但从心理、内在上来说,我们所希望得到的、追求的相反之物,其实就是现实的投射。比如说身处不幸的境地,人的反应自然是希望得到幸福。希望得到的事物源白于现实中正在发生的,仅此而已。
由此可见,对立面的事物总是来源于真正的现实,因而是毫无意义的,真正有意义的是现实。而人们因为不知道如何面对现实,所以建构了与之相对立的事物。如果知道如何应对正在发生的事,那么对立面也就不复存在了。
因此,理解现实远比追求现实的对立面更重要。
为什么我们会不幸福,会痛苦、争吵,充满暴力?为什么会这样?这就是现实。如果我知道如何改变现实,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我就是自己的导向灯,无须再追随他人。那么,不与对立面抗争的话,我们有无可能解决现实的问题?实际上,只有当你拥有全部能量,即能量没有浪费到冲突与斗争上时,你才有可能改变现实。我在不幸福的时候,会产生巨大的忧虑。这就是现实。偏离了它只会造成能量的浪费。我必须运用自己所拥有的全部能量,才能理解真正的现实,并超越它。
秩序在生命中是必要的。我们说过,秩序就是将万物置于合适的位置。但我们并不知道哪里是合适的位置。我们只知道无序,世界仍处于战争频仍的无序状态。现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存在无序?显然存在,这是当前的现实。而我们想要秩序。我们认为秩序是无序的对立面,这等于是在无序之外建立了秩序模式。我们在行为举止、思想和看法等方面都存在着无序,并认为秩序就是现实对立面的蓝图。但是将秩序视为蓝图必然会引起冲突,导致无序。哪里有冲突,哪里就有无序,比如国家的无序、政治的无序以及宗教的无序等等。
事实上,无序是必然存在的。现在,你能够观察和觉察到这种无序吗?不要试图改变它或压制它,不要说“我必须找到无序之外的秩序”,而是要真正觉察到你生命中的无序。这样一来,你就会发现在那种无序中是有秩序的,而这秩序并非无序的对立面。
想知道是否存在终极真理,就必须要有自由,避免受到权威与信仰的局限,这意味着不再有恐惧,因为信仰源于恐惧和绝望。此外,还一定要有秩序。免于权威的自由、免于信仰的自由和秩序,这三者缺一不可。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发现什么是冥想。
什么是冥想呢?为什么你应该冥想?冥想是一个与日常生活毫无关系的东西吗?冥想需要练习吗?是不是就像别人说的,冥想自成体系,需要每日练习和明确练习日标?虽然说熟能生巧,但那样机械练习会让你的心变得迟钝、不敏感。这是显而易见的,不是吗?
我们通常所说的冥想,应是理解某些超越人类思想的事物,并从中得到自迪的过程。你有没有练习过冥想?有没有练习过如何控制思想?有没有问过谁是控制者这个问题?谁是思想的控制者?控制者与被控制者是不同的吗?
抑或控制者就是被控制者?人们通常都把控制者与被控制者区别开来看待,认为是控制者控制了思想并试图将它局限于特定的区域。但试图控制思想的,不就是从思想实体中分离出来的另一种思想吗?它们不都是思想吗?
所谓冥想,是去理解思想应当处在什么位置。冥想是不受任何控制的。你可曾尝试过一种没有任何控制的日常生活?理解这个问题时,你必须先了解为什么人会有一种要控制万物、控制自己的思想和欲望的意识。为什么?而这就涉及到了注意力。
当你保持注意力,就会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你正在建造…堵“抗拒之墙”,并将自己关入其中,认为自己必须将注意力放在其上,而将其他一切事物置之度外,也就是说,你在运用自己的意志将思想控制在某些特定的区域上。而意志则是欲望的表露和本质。此外,在注意力之中,冲突仍在持续-—每当神游四方,你就要将思想收回,并继续保持专注。你从未问过为什么思想应该受控制。但如果你具有洞见,看到了思想应处的位置,那么关于思想控制的问题将不复存在。
既然冥想没有系统、无需练习、与控制思想无关,你就必须要找出保持专注的意义。专注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没有中心地观察。这个中心就是“我”,就是“我”的欲望、成就与忧虑。当你集中了所有的注意力,即用上了全部的能量——包括你的神经、耳朵与眼睛,那么在这种注意力中就不会有中心的存在,不会有“我”的存在。
现在,按照我所说的去做。你集中注意力了吗?也就是说,你是不是在全神贯注地倾听?听!这意味着不去解读,不去分析,不试图去理解所说的话,只是倾听。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头脑中将不会有任何的思想运动,而只有倾听。
这并不是你能在学校里学到的。不是吗?通过观察、观照自己对他人的反应方式,你会发现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具有敏感的觉察力。因此,注意力是必要的。这同样是冥想的…部分。
此外,冥想还意味着人处于完全平静的状态。这种平静并非强制可得,因为强制获得的平静中存在着冲突——心依然在唠叨、思考、倾听并活动着。你会发现,只有当自己完全处于平静状态时,才能够进行真正的观察。
如果你想观察山,观察它们的倒影、光线、外在美与内涵,就会完全专注地去看。倘若走了神,那便是因为你并不在意。如果想要全神贯注地观察某个事物,你的心会自然而然地趋于平静,不是吗?因此,当你去探求某个并非源于思想的事物时,一定会集中全部的注意力,这样一来,你就会处于完全的安宁、平静状态。
大多数人都发现这很难做到,因为从生理上讲,我们从未平静过;我们的双手、双脚、双眼从未有过片刻的停歇。总会有各种各样的事情需要我们去做、去看。而我们从来都不曾了解过自己的身体。如果真的了解,你就会发现身体也有自己的智慧,这种智慧并非源于味觉、舌头,或是对烟、酒、毒品的强制性欲望。
总之要想探求现实、探求真理,你就必须彻底摒弃所有的权威和信仰。这才是真正的秩序!如果心一直在喋喋不休地分析、探求,那便是对能量的浪费。当全然平静下来,那便是心的重生。
前面说过,只有当心处于全然平静的状态,才有可能进行冥想,而这种平静只能自然地形成,不是可以通过培养或练习得到的。如果你练习平静,那么它便不再是平静而是死亡。你必须要明白这一点。同时,如果没有怜悯,那么你就不可能拥有平静的心。因此,我们还必须探求爱是什么。爱是快乐吗?是欲望吗?野心勃勃的人会有爱吗?争强好胜的人会有爱吗?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会有爱吗?抑或,无我即是爱?当我仍是“我”时,当我只关注我自己的问题、野心、贪婪、妒忌、成功或欲望时,当我幻想自己是伟人、只关心我自己时,爱就不可能存在。爱意味着全然的怜悯。
心中有了爱,人就会完全处于平静状态。因为心中的一切都已经各就其位,处在应处的位置上,男人与女人之间的正确关系也就得以建立——这种关系并非基于影像、记忆或者曾经受过的伤害。由此全然的专注和静默得以产生。
那么,这种静默是怎样的?静默之时会发生什么?有无可能描述它?这种静默并非两次噪音之间的间歇。没有噪音并不等于真正的静,就如同两次战争之间的和平并非真正的和平一样。假设你具有这般敏锐、超常的意识,能够体会到真正的静默之美,那么明白当心完全静默时会发生什么事吗?那时候,作为量度标准的时间与思想的运动都将不复存在。
接下来我要说的你们可能不想听,因为在座的各位都是备受尊敬的人。当那种静默出现时,一个绝对不存在任何事物的空间就会随之而生。我要说的重点在于,其中没有任何东西。你们明白我说的话吗?各位都是有身份的人,不论是在自己的事业还是社会地位方面,你们都希望能够获得成就,都希望能够有所得、有所实现。这无可厚非。但是在那种全然的静默中,空无一物,你也不存在了。如果你依然存在其中的话,就不会有静默,而只剩下噪音,你将无法倾听或观察。我们的心只有空无·物的时候,才会完全地平和、稳定。
唯有如此,心才会发现那种超越了时间概念、难以描述的事物是否真的存在。人必须过一种与他人的关系中没有任何冲突的日常生活,因为所有的关系即是生命的一部分。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拥有与他人毫无冲突的关系,你的生命将会扭曲,变得丑陋、痛苦和虚假。
以上就是冥想的全部内容。唯有冥想,你才能发现什么是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