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自由自在的生命》

冥想在日常生活中处于何种地位?或者,冥想是独立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外的?你是否认为一定要冥想,就像要做某件非做不可的事情一样?你有没有得出过这样的结论,并将它带入到生活中?或者,你有没有试着找出自己的行为与整个意识觉醒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需要冥想?我们过着不快乐的、不堪重负的生活,其中充满了冲突、不幸、苦难、欺骗。为什么要把冥想引入到这样的日常生活中?还是说,对内涵、结构、反应、冲突、悲伤、傲慢、自豪等等的理解都算是在冥想?

所谓把冥想引入生活中,并不是说你要先冥想,然后再把它付诸日常行为,而是指,当你去办公室上班、在工广工作、在农田耕作或是同你的妻子(丈夫)、儿女交流时,你知道自己的内在反应。在探究和理解这些反应,了解白己为什么会感到嫉妒、为什么会忧虑、会接受权威、会产生依赖时,这种探索本身就是冥想。这个顺序如果反过来,就不是冥想。如果你先去冥想,然后再把自己所认为的这种冥想引入到日常生活与行动中,那么就会产生冲突和矛盾。相反的,如果一个心怀嫉妒的人——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如此——不是仅仅口头上说说嫉妒是对是错,或该不该产生嫉妒心,而是能够真正看到嫉妒的本质,去探究并理解人们为什么会嫉妒,进而去除这种心理,那么这就是冥想。在这种冥想中没有任何的冲突,而你要不断去探索。你需要专心致志、非常认真地对待这件事,不是仅仅玩文字游戏。

因此,当你开始探寻自己的存在(包括你的反应、你的意识状态、为什么你会相信、为什么你不会相信、为什么你会受制度的影响,等等)的整个本质和结构时,冥想就已经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了。你的存在即是冥想的实际运动。如果你能够真正去探索,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不是按照弗洛伊德或别的什么心理学家、宗教导师的理论去理解,那么你就能掌握意识的木质。你要探索自己的整个存在,即你的意识。

你可曾探寻过思想、思考的整个运动过程?思想、思考能看到它们自己在运动吗?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你真的想要探寻,一定要先理解它。我可以说,通过信仰、恐惧、快乐、悲伤,“我已经察觉到自己的意识。”我能了解意识的内容,我会说,“是的,我害怕、贪婪、正在遭受痛苦,而且为人傲慢、充满自豪。”这就是我所了解的意识的内容。通过这种方式,“我”便和“我”的意识分开了。

这样一来,“我”便是作为观察者,在观察白己的意识。但这个“我”是贪婪、忧虑、恐惧、不安的,充满了不确定性与悲伤感,而这些也就是“我”的意识,因此“我”和“我”的想法并没有什么不同。“我”和“我”的经历、“我”的忧虑、恐惧等等并没有什么不同。“我”就是这一切。“我”或许认为自己是神,但这种想法只是“我”的一部分,是“我”创造了神。

所以,观察者就是被观察者,也就是意识,那么,这种意识能否觉察到它自身的运动?具体地说,愤怒本身能否觉察到愤怒的产生,而不存在一个愤怒的“我”?让我们一起来探寻。人在愤怒的那一瞬间,还没有产生对愤怒的认知。你有没有注意到这…点?愤怒实际上只是一种状态。在此之后,你才把它称为“愤怒”。这意味着你已经根据过去的经验意识到了现在的状态,意识到了当前正在发生的事,然后才说:“那是愤怒。”在愤怒的那一瞬问,你对这种反应是没有认知的,也不会给它命名。但在这瞬间过去之后,它便有了名字。这种命名是源于过去的,是以过去的认知来看待当前的行动。那么,你可以不命名,而只是去观察吗?在你命名的那一刻,你已经是在依据对它的认知强化了自己的反应。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

总而言之,文字并非事物。“帐篷”这个词并不等于实实在在的帐篷,但对我们造成影响的却是这个词,而非事物本身。因此,理解并真正认识到“文字并非事物”这一事实就非常重要了。当愤怒出现的时候,不去命名它而只是去观察,愤怒就会作为一种反应,渐渐消退。但在你命名的那一刻,便已经是在依据过去的认知将它强化了。

如果你已经明白了这个问题,那么我们再讨论下一个问题:感觉有无可能觉察到感觉本身?这并不是在问你能否觉察到感觉。现在我们的感觉都是分开的,分成了视觉、味觉、听觉、嗅觉等等不同的部分。不过,是否存在将所有感觉都合而为一的整体运动呢?这个问题很有趣,因为我们将由此了解到,自己能否运用所用的感觉去观察大海、高山、小鸟乃至你的亲朋与至交。如果能的话,届时你的观察也就不再有中心。

请按照我说的去尝试一下。不要立刻同意我所说的。

亲自去尝试一下。当你闻到一股清香(例如雨后清展、弥漫在空气中的醉人气息)时,一种特定的感觉就会被唤醒。但你能否用自己所有的感觉去感受清晨的这种清新与澄净?

你要觉察自己的感官反应,不论只是其中某一种感官在反应,还是所有的感官都有反应。如果你只觉察到一种感觉,那是什么感觉?如果只有鼻子对气味的反应,那么其他的感觉就会或多或少地处于搁置状态。试试看,会发生什么情况?我要问的是,当你在闻一朵花时,会不会出现所有感官的整体反应,也就是说,并不仅仅涉及嗅觉,而且还包括整个有机体的全部感觉?

当你听到噪音时,能不能调动起所有的感觉,将自己融入噪音中,从而不致对它产生抵触情绪或感到厌烦?在看起伏的山峦时——你或许每天傍晚和清晨都会眺望它——除了用眼睛(即视觉)之外,你能不能运用全部的感觉去看?如果能的话,那么你的观察也就不再有中心。试试看。用所有的感官去观察,用所有的感觉去觉察。你会发现,自己第一次不是用迟钝的眼睛和记忆去观察一个事物。

于是问题又来了:思想能够觉察到它本身吗?你现在正在思考,对吗?当我问你问题的时候,思考的整个运动就开始了。对吗?显然是这样。那么,这种思考本身能够看到它自己在思考吗?显然不可能。

其实,我要问的是,人能否过上一种没有任何冲突、劳苦、束缚的生活?我们总是在努力、在挣扎,生活中总有各种变化与变动,因此生命中充满了挣扎、斗争和矛盾——“我必须做这件事,绝不能做那件事;我必须控制自己;我为什么要控制自己?这种想法早已经过时了,我应该做自己想做的事。”所有这一切都是强制性的运动。

我们能不能过上一种自由自在、没有任何束缚的生活?但没有束缚并不意味着你可以为所欲为。那种想法太幼稚了,因为我们根本就不可能为所欲为。哪里有控制,哪里就有冲突,就有斗争,而冲突和斗争也有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暴力、压制、神经质、宽容,等等。

因此,我问我自己,也问大家——我们能否过上没有任何束缚的生活?要想过上这样的生活,我们就必须要找出谁是控制者。那么,控制者和被控制者是不同的吗?如果它们是相同的,那也就没有控制的必要了。

如果我心怀嫉妒,因为你什么都有,自己却一无所有而嫉妒你,这种嫉妒会引起愤怒、憎恨、妒忌和暴力意识:我希望拥有你所拥有的一切,如果得不到,我就会感到痛苦、愤怒。那么,我有没有可能过上没有嫉妒的生活,不再进行比较?试试看。你能让自己的生活中没有任何比较吗?我在挑选衣服时当然要做比较,但我说的并不是这种比较,而是指心理上没有任何的量度和比较。如果不做任何量度,你会消亡吗?会成为植物人吗?会无事可做、陷入呆滞状态吗?

因为一直在比较,一直在挣扎,你才认为自己是活着的,但如果不再挣扎,那或许会是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