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爱、自由、良善与美丽

大数人可能很少去探究什么是生命的本质,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对丑陋混乱的现象、已逝的快乐和相当多娱乐活动——不管是宗教意义上.还是世俗生活里的娱乐。我们学习专业知识,历经数年成为一名医生或工程师,却从未问过如何才能过上没有任何冲突与问题的日常生活。我们一直在努力,一直在挣扎着前行,而当这个问题或挑战摆在面前时,我们会说:“嗯,虽然这听起来很不错,但请告诉我该如何去做,运用何种方式和方法,才能过上安宁和充满惊奇与美丽的生活?”应该将“如何”一词从大脑中清除,在心灵的世界里(不是学术领域),我们绝不用问“如何”,也绝无必要向任何人——即便是最尊敬的人——问“如何”。他们只会提供给你某种方式或方法,成为新的束缚,让你深陷另一种困境。

我们已经谈论过战争,谈论过人类是如何受父母、学校和家庭的束缚。我们都受过心理上的伤害,而这种伤害无疑会滋生恐惧。关于恐惧,我们已经谈了很多。关于时间,我们也己经做了不少讨论,而这种时间并不仅仅是指时钟上的时序时间,还意味着为达成某种成就而定的心理时间。“我现在是这样,我想成为那样。”或者:“我很暴力,但将来我会变得不再暴力。”这种从“是什么”到“要变成什么”的持续转变也是时间的要素之一。时间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它不仅指物理意义上从此地到彼地所需的时间,也指实现思想中所谓的达成理想需要的时间。因此,我们与时间是紧密相连的。像作家以及其他许多人都曾探讨过时间有无终点、会不会停止的问题。

请记住,我们是在深入、严肃、认真地讨论如何过上一种堪称伟大艺术的生活。现在,让我们继续探讨。谦虚对于学习而言是必要的,不是吗?当然,谦虚不是要你卑躬屈膝、不加拣择地接受,如果那样就不是谦虚,而只是对权威的认同与崇拜。对于你所尊重的人,也不适用谦虚的态度。而我们大多数人还不具备谦虚的品质。

若要理解异常复杂的生存与自由,就必须谦虚。在许多人看来,所谓自由,就是可以做想做的事,而且事事如意。这个社会的架构之一就是让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去做想做的事情。你可以始终如此白由。无论是想要变得富有,还是希望能够表达自我,或是冀求特立独行,你都可以选择,并将之视为“自由”。于是,人人都想要表达自己的欲望,并相互竞争。这样的自由己经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混乱与灾难。

什么是自由?请你扪心自问。白由是可以选择的吗?

你可以白由地选择,可以自由地从此地走到彼地,接受各种不同的工作——如果不喜欢这一份工作,还可以去做另一份。你可以想自己所想,并自由地表达心中所想。在民主社会里,这么做或许没问题。但在极权主义国家却行不通,因为那里没有自由。

那么,什么是自由?它真的存在吗?“自由”一词的根本义中包含着爱的意思,而爱是可以选择的吗?我们必须要找到真正的自由是什么。

自由有很多种,譬如你有避开某种事物的自由,有免遭痛苦的自由、免于忧虑的自由。有没有哪种自由不是为了避开某种事物的?其实想要避开某事的自由只是一种心理的反应而已。这就好比一个囚犯在监狱里说:“我必须离开监狱。”从心理上讲,我们同样是生活在监狱中,而当痛苦、丑陋和不满到来时,就希望能够避开这种痛苦、丑陋和不满。因此,我们想要的这种自出与囚犯想要的自由实际上是…样的。那么,深刻、内在、真实而不可撼动的自由是什么?能让你避开某种事物的自由又是什么?

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任何人都希望能够免于束缚。大多数人都非常孤独,他们希望通过各种各样的娱乐形式——不管是宗教的还是世俗的——来摆脱、逃避这种孤独。但有没有一种白由并非这种心理的反应?要想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先知道什么是爱。爱是一种反应吗?是一种吸引吗?不管是性方面的还是其他方面的吸引?请自问这些问题,并找出正确的答案。

你如何才能找到正确答案?当有问题提出,你自然会去回答。如果你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即是对这个问题作出反应。随后你对自己的反应作出反应,得出答案。所以说,找到答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对话,对话内容便是提问、回答,或者回答、提问。如果我们一直维持着这种答案—问题一问题一答案的模式,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你消失了,作为演讲者的我也消失了,剩下的便只有问题。而那个问题也就有了生命力。你可以自己检验一下这些话。这就好比是·-朵玫瑰花蕾,如果你把问题放在空气里,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它就会像花蕾一样慢慢绽放,最终展现本质。问题的内在蕴含了自身的生命力、能量和驱动力。你是在对话,而不仅是接受别人的言论。

不受束缚的自由是爱吗?而爱是一种反应吗?也许对子多数人来说,爱并不存在。请记住,我只是在问问题,并没有说爱真的不存在。许多人可能并不知道爱是什么。

我们知道吸引,知道柔情、怜悯、罪恶、悔恨和妒忌。这些是爱吗?如果不是,那爱就是没有反应的。而这就是自由,并非来自于某种反应的自由。理解这点非常重要,它并非智慧上、口头上的,而是对其内在美的深刻理解。

当我们谈论生活的艺术时,也必须问…下什么是美。

伟大的建筑、欧洲的大教堂以及世界各地的神庙和清真寺,杰出的建筑师、画家和雕塑家如米开朗基罗的作品,都是美。那么,美是人造的吗?请运用你的大脑去寻找答案。老虎并不是人造的,谢天谢地!生长在野外的一棵古树,孤傲挺拔,白成一景,它也不是人造的。但你画这棵树的时候,它便是人造的了;你会赞美它,去博物馆欣赏伟大艺术家为它画的杰作。因此,生活艺术的另一部分就是去理解自由的深度、自出的美和自出的善。

生命中的美学品质源于敏感,源于行动中的所有感觉(不是某种特定的感觉)。显然,美只有在自我不存在时才会存在。我不在,故美在。我不在,故爱在。

因此,爱、自由、美、善是一体不分离的。它们之间相互关联。“善”是个非常古老的词,它有着极为深刻的内涵,这种深度只有在存在自由、爱与美的时候才能被感觉到。

什么是欲望?它的来源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的?欲望是否源于人所感知到的事物?例如我看到了一辆漂亮的小车,是这种视觉造成了欲望吗?请大家注意,不要只是同意我说的话。我们现在是从反面来看,所以不要落入言语的陷阱。如果你看到了一座非常好看的房子,于是说:“天哪,我多么希望拥有这座房子。”那么可以由此认为,是事物创造了欲望吗?

我们必须非常仔细地探究什么是欲望,但并不是说要压制它或屈服于它。我们必须一起探究,而不是让他人告诉我们答案。当你看到一个物体、一辆车或一位美女,或看到公园里的一棵婀娜多姿的树时说:“啊,我多么希望拥有这样一座公园。”你了解这种欲望吗?你看到某个事物,产生相应的视觉,又因为这视觉而生出另一种知觉。

那么,这种知觉又会产生什么呢?触觉是知觉的一部分。

如果你此前听说过这一点,就不要再重复回答了,因为那没什么意义。那么,在形成视觉、触觉、知觉之后,还会出现什么呢?

去仔细地寻找答案吧。例如,我看到商店橱窗里有一款非常精美的手表,于是走进店里,检查它、触摸它、感觉它,推测它的重量,检验它的材质。那这之后会发生什么事呢?之后思想就会介入,并创造一个影像,说:“我想拥有它。”也就是说,先是产生视觉、触觉、知觉,然后思想迅速创造出想要拥有这块表的影像,欲望诞生。

现在,你觉得视觉、触觉、知觉之间存在间隔吗?在思想具象化地创造某个影像之前,有间隔吗?你看得到吗?整个过程的进展是那么迅速,但当你像欣赏慢镜头回放一样去看,就会看清所有的一切。这就是欲望。让我们把间隔进一步拉大。你就是欲望,你就是思想和欲望的结构。因此,如果你能够理解,能够深入思想的本质并观察白己的反应,那么你就可以让整个过程慢下来,它会因而显得非常平静,让你可以深入理解。当然,你还需要给予一定的注意力与激情去寻找答案。

理解了欲望的本质和结构,我们就可以发现冥想的实质。有意识的沉思是冥想吗?显然不是。如果我有意识地坐在这里,早上花二十分钟,中午花二十分钟,晚上再花二十分钟,这就只是一种放松,一种美好、舒适、愉悦的小憩。那么,什么是冥想呢?如果你有意识地去沉思,它就会带有方向、动机或成功的欲望。这显然不是冥想,不是吗?这就好比是一名普通职员晋升为经理。晋升与沉思两件事情实际上是一样的:一个被称为“事业”,另一个被称为“宗教成就”,但其实质并无区别。那些冥想的人是否看到了这一点?当然没有。认同这一点,就意味着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小”快乐、“小”娱乐。

之所以说有意识的沉思不是冥想,是因为这种沉思源于欲望:我要取得什么,我要成为什么——即白我要成为什么(这里的自我,也就是“我”),例如要成为神。这听起来或许十分愚意。请原谅我使用“愚蠢”这个词。那么,什么是冥想呢?如果寞想不是有意识的沉思,又是什么?

“冥想”不仅有沉思、思考的意思,而且还有揣度之意。揣度也是梵语中“冥想”一词的根本义之一。现在,你的大脑能够停止揣度吗?我现在是这样,希望变成那样;我把自己和你进行比较:你是那么漂亮、优雅,那么有思想、有深度,你的衣服是那么的有品位,而我则不是。这都是在揣度,在比较。你能够停止比较吗?不要急着点头说是。试试看,停止比较,看看没有比较的生活是怎样的。

因此,冥想并不是一种有意识、有准备的行为。其想其实与思想和欲望都毫无关联。冥想时,人的大脑真正处于“空”的状态,思想以及人类所创造的任何事物都不在其中,因而你也就拥有了足够的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必然是静谧和充满能量的。但如果你整天都想着自己——实际上大多数人都是如此,就等于是把大脑的这种非凡能力集中运用到了自己的琐事上。如此一来,你也就没有了空间。

我并非大脑方面的专家,但我长期以来一直在做自我研究,并观察他人。大脑有它自己独立运作的规律,当大脑处于完全静谧、安宁的状态时,那就是不可言喻的永恒之境。

因此,爱并不是一种反应,因而它是自由的。哪里有爱,哪里就有智慧,这种智慧并非源于思想,它是独立于大脑之外的。怜悯、爱、白由都是独立于大脑之外的。因为大脑有局限性,它无法包容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