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唤醒所有的感觉

什么是美?美是依据某项原则、某种特定的规则来判定的吗?或者,根据关注程度的不同,会看到完全不同的美?

当我们看到起伏的山峦、夜晚的天空,看到晨光洒向大地,就会陷入极度的静默。你只是静静地看着,在你与自然景色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空间距离。当你看到令人叹为观止的高山,看到皑皑雪山与蓝天交相辉映的一瞬间,高山的那种美丽、壮观与雄伟,会让你变得全然静寂。这是美所带来的震撼力。极其美妙的景致,壮观的高山与深谷,会在瞬间驱散你的所有疑惑。自我怀疑、焦虑担忧、自言自语,这些都将不复存在;也没有一个实体,没有白我,没有“我”在观看。当自我不存在时,就会出现无与伦比的美。

艺术在我们的生命中扮演什么角色?为什么任何事物都应该在我们的生命中扮演一种角色?依我看来,最伟大的艺术即生活的艺术,而非绘画、雕塑、诗歌或伟大的文学作品。这些艺术作品的地位与成就当然无可争议,但就个人而言,生活的艺术才是最伟大的艺术。因为它超越了生命中的任何角色。

美学是一种感知能力,一种觉察能力,意味着人必须具备敏锐的觉察力,而敏锐与否取决于静默的程度深浅。

这种敏锐并不是大学里可以学到的,也不是可以让别人教给你的。如果不能保持一定的静默,你就无法敏锐觉察。

譬如,当你静静地看一片树林,你们之间就会产生交流,这是与自然的沟通和交融。只是,我们大多数人都已经失去了与自然的联结——包括树木、高山,乃至地球上的所有生物。

就我们的人际关系而言,敏锐是指意识到彼此的存在。这可能吗?生活的艺术是找到一种没有冲突的关系,彼此和谐相处,没有争吵,没有占有与被占有,不再害怕孤独——这一切都是人类一直在抗拒的。而生存的艺术远比那些伟大画家的艺术更重要。不过,听音乐、参观世界上的各种博物馆并对此津津乐道、阅读艺术书籍——这些或许可以让我们得以暂时逃避白己的问题、焦虑和忧伤吧。

我们能不能过一种具有深刻美学感知的生活,从而理解何为言语何为噪音,明了人类究竟有多庸俗?与嗜杂的环境相比,人在安静的环境中可以学到更多知识。这听起来真像老生常谈,但实则不然。因为你在保持安静的同时,还需要去做大量的观察。而这种观察与任何形式的权威都是相抵触的,比如说寻求他人的帮助,让他们指导你如何观察。你应按照自己的方式,只是观察,并且不受任何噪音的干扰。这便是生活的艺术。

正如前面说过的,所谓艺术,就是将万物放到合适的位置,让它们和谐共生;就是去观察内心深处的矛盾—人的欲望通常很强烈,但你要观察这一切而不是去制造对立,要单纯地观察真相并接受它。这或许是让生活更加和谐的一种方式。

我希望你看山,而不是看我。作为演讲者的我其实并不重要。而无论我说的话重要与否,你都必须自己去发现。

生命中什么才是重要的?生命的根本或基本要素是什么?现在各种电视节目、文学作品和杂志越来越多,但所有这一切都如过眼烟云。如果陷入困境,你会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而他们给出的答案只会越来越肤浅,给出答案的时间也越来越短。一切都变得那么肤浅、低俗、幼稚。

当然,这里的“低俗”一词并无不敬或冒犯之意。

你可能从来都没有问过生命中的基本问题或基本要求是什么。当然,这个问题与任何信仰、信条、信念,或者其他种种看似睿智的废话都没有关系。无论共产主义思想或天主教神学,无论是马克思、列宁还是圣托马斯·阿奎那⑨的思想,它们都是一样的,都属于信仰、信念、信条、宗教理论、结论和意识形态。但相对我们的生命而言,所有这些都是肤浅的。实际上任何事物都是如此。

我们拥有五花八门的娱乐设施、宗教信仰和足球赛事,让人陶醉其中,为之大声喝彩、呐喊,却从不曾静默相对或安静地观察。那么,在我们的生命中,什么是最基本却又最重要的?

思想能够觉察到它本身吗?思想创造了一个与它本身分离的思想者。思想者说:“我必须觉察到自己所想的,我必须控制自己的思想,绝不能将其丢失。”而思想者是基于思想来行动的。那么,恩想者与思想有何不同?换言之,是思想创造了思想者还是思想者创造了思想?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思想,那么就没有思想者。

事实上,更重要的事情是找出以下因素之间存在二元性、存在对立与矛盾的原因:“我”和思想,作为思想者的“我”,见证者,观察者以及被观察的事物。我们可以认为是思想者在控制、塑造思想,将它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但问题是,思想者与思想有区别吗?有没有哪种思想不是由思想者创造出来的?

让我们看一下其中的逻辑。从字面意义和理智上判断,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思想者与思想的区别,而且是先有思想,才出现思想者。因此,思想者即是过去,他的记忆与知识都是属于过去的,因为它们皆源自于思想,而思想又来自于经验。因此,思想者的所有活动都是过去的。于是我们就会说:“思想与作为思想者的我是不一样的。”我们很快便从逻辑、智慧的层面上接受了这一说法。但为什么说是在智慧的层面上理解了?这难道不是因为我们并没有从整体上去观察吗?我们只是从智慧的角度去看待某个事物。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的智慧高度发达吗,还是因为我们的智慧比敏感性、直接感知力更发达?

实际上,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我们自孩提时代起就被训练着去接受、去记忆,运用大脑去存储那些别人告诉我们的事,久而久之养成了习惯。因此,当遇到新事物时,我们会说,“我在智慧层面上理解了。”我们并没有从整体上去全面了解这个新事物,并没有唤醒自己所有的感觉。我们从末完全地接受它,从未全面地观察一个事物,只会说:“是的,这符合逻辑。”然后便顿足不前,不再追问为什么只有“智慧”这部分的感觉被唤醒。

智慧感知只是部分敏感性与知觉发挥作用的结果。比如说制造一台计算机,你通常只会从智慧的层面进行思考,而没有挥发出所有的撇情和感觉。这种情形已经演化成为一种机械性的运动,而你一直在重复这种机械性。因此,当你看到新事物时,就会机械地用老方法对待:只是在智慧层而上去理解,却没有完全了解它。也就是说,你并没有全然领悟。

为什么我们从未运用自己的全部感知去了解事物,尤其是在看一棵树、一座山或一片海的时候?这难道不是因为我们一直以来都过着分离的生活,生活在有限的空间里吗?事实正是如此。

因此,去看吧,运用你所有的感官去看。当你运用所有的感官,比如眼睛、耳朵、神经时,当你运用整个大脑去反应时,在观察过程中就不会存在“我”这个焦点。

我们要问的是思想能否觉察到它本身。这个问题异常复杂,需要进行仔细的观察。思想通过民族主义、宗教派系之间的冲突创造了战争。思想创造了这一切。上帝并未创造教会体制,并未创造出主教和各种各样的礼袍和仪式,也没有创造形形色色的香和蜡烛。教堂里的所有一切都源于思想,源于古人——古埃及人、古印度人、古希伯来人等等,是他们思想的拷贝。所有的这一切都与思想有关。因此,“上帝”其实也是由思想创造出来的。

有没有人对死亡与生存毫无畏惧?有没有人认为自己的生活亳无问题,不需要信仰上帝?让我们仔细看看思想所发挥的作用。思想可以觉察到它自身的作为,因此思想者和思想之间、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并不存在冲突。没有冲突,也就无需努力。只有当存在冲突与分裂时,人们才会努力解决问题。

因此,想要知道人们有无可能过上一种无需任何努力、没有任何冲突的生活,我们必须先了解清楚思想的整个运动轨迹。但有些人会说他没有时间或是不愿意去了解,因为他非常繁忙,手头有很多事要处理。但当他想打高尔夫球时,却总能找到很多时间。想要了解思想的活动,就要对它进行观察,这是冥想的一部分。

你有没有探究过什么是静默?什么是静默?什么是和平?两次战争之间的间歇是和平吗?我们是这样认为的。

我们称两次战争之间的那段时间为和平时期。而这一次的战争,同下一次战争一样,都是为结束所有战争而发起的。那么,两次噪音之间的间歇是和平吗?两次吵架之间的间歇是和平吗?

那什么是静默呢?商场或药店里都买不到静默。如果能够在那儿买到,我们当然会立即去购买。但静默或者和平都是无法买到的。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是静默呢?

静默必定意味着空间的存在,不是吗?我可以非常安静地待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闭上眼睛,并在身边垒起一道墙,把自己封闭起来,把注意力集中到日常琐事上,从中获得某种程度的和平与安宁。我可以去自己的休息室、书房或静修室里坐着,但空间仍然是有限的。这并不仅仅是指房间的大小,也指我的大脑空间非常、非常有限。可大多数人甚至从未问过或是想过这个问题。

那么,什么是空间?空间是指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吗?是一个有限的维度吗?或者,空间里没有中心,因而也就没有边界?

只要我还看重“我”,在乎“我的问题”、“我的需求”、“我的……”,那么这就是局限性。而有局限性的空问就是狭小的。但这个狭小空间只是我们为了保护自我而设立的一堵墙,这样就可以不受打扰,不用担心遇到问题和麻烦。对大多数人来说,那就是自身拥有的唯一空间。而现在,我们正在这样的空间里,问什么是空间。

存在局限性的空间不会太大。事实就是这样。而空间意味着静默。噪音与空间是相排斥的。只要有噪音,空间就不可能存在,不管这种噪音是来自于城镇生活、人际沟通还是现代音乐。无论噪音是悦耳还是刺耳,有声音的地方都不可能是静默的。那么,拥有足够的空间意味着什么?钢琴上两个键之间的距离是非常小的。两个人的两次争吵间歇的那种静默,也是一个非常有限的空间。

是否有无限的空间存在?这里问的不是在天上、宇宙中的空间,而是指在我们的心中、我们的整个生活方式中,是否有真正的、真实而非虚无幻象的巨大空间存在?

你可能会说:“嗯,我在智慧层面上能理解这个问题。”但你还要运用所有的感觉,去全面地理解。然后你就会发现,如果真的存在那样一个巨大的空间,那么它必定同宇宙有关。

对任何人来说,学习都是永无止境的。从书本中学到的是有限的,所有的知识都有其局限性。我们所掌握的有关任何事物的知识也都是有限的,即便科学家也承认这一点。从外界学习知识固然必要,但向内在探寻同样重要。

古希腊人和他们的祖先,就曾经说过要“认识你自己”。

这并不意味着你要通过他人来了解自己,而是要观察自己所做的事情,观察自己的想法、行为、言语、手势、谈话方式、饮食方式等。要观察,不是修正!不用指出这是对的或那是错的,只要纯粹地观察。

观察之时,必是静默的。这样的观察就是一种学习,你在学习的同时又是老师。因此,你既是老师又是学生,而不是其他什么人。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人可以给予你帮助,你只能依靠内在的诚实正直,谦虚向学。